黄佳琪
1991年苏联解体,当年8月乌克兰独立。1992年1月4日,中国与乌克兰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互相设立商务代表处,当年8月,两国正式签署了中乌经济贸易合作协定。从此,中国与乌克兰建立了正式的经贸关系,展开了长达20多年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近些年中国与乌克兰的经济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中乌的合作前景无限广阔。
一、中乌贸易整体情况
从1992年中国与乌克兰建交之初的零贸易到如今密切的经贸关系,中乌两国的双边贸易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92年,中乌贸易总额仅为2.3亿美元,而2013年中乌贸易总额达到111.2亿美元,贸易总额增加了48倍。
虽然从1992年到2013年间中国与乌克兰的双边贸易总额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并不是持续上升的,而是在整体上升的情况下,有所波动。根据中乌双边贸易总额数据,可以将中国与乌克兰自建交以来的双边贸易开展分为3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2—1998年,中乌双边贸易起步阶段
本阶段中乌双边贸易由无到有,贸易总额先经历了缓慢的上升(1992—1994年)后又逐渐下降(1995—1998年),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中乌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2.3亿美元增长到1994年8.37亿美元,主要原因是贸易产品互补性。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其食品和轻工产品等初级产品十分匮乏,与此同时却在钢铁、化肥等原材料和军工产品的生产拥有很大的优势。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因此,中国以农副产品和轻工产品交换乌方的原材料以及重工业产品,从而两国贸易得以进行并不断扩大,并且伴随着中国大量逆差。
1995—1998年,中乌经贸合作关系不景气。4年间两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一路下滑,从1994年的8.37亿美元下降至1998年的2.75亿美元。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
1.乌克兰国内经济持续滑坡,因俄罗斯经济危机影响货币大幅贬值。1991年独立后,乌克兰经济形势恶化,经济实力急剧下降。在1992—1997年期间,乌克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均为负增长,其中1994年的负增长率高达24%,同时货币贬值限制了乌克兰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导致中乌经贸额在短时间内严重下滑。
2.乌克兰国内市场逐渐恢复,产品生产增多,进口来源国增加,进口产品竞争变大。中国出口乌克兰商品质量低劣,中国商品的形象受到影响,且受到了来自土耳其、波兰等国质量好价格低的同类产品的严峻挑战。
(二)第二阶段:1999—2008年,中乌双边贸易快速发展阶段
本阶段中国与乌克兰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发展,逆转1995—1998年中乌贸易下降趋势,不仅恢复到1994年的贸易水平,而且双边贸易总额持续上升,仅10年时间,从1999年的4.2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87.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2.3%。且中国于2004年逆转了自两国建交以来对乌贸易逆差状态,对乌贸易出现贸易盈余。
该阶段中,中乌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二:
1.自1999年起,乌克兰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经济实现增长,从而消费品市场出现复苏。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9年乌克兰工业产值比上一年增长4.3%,日用商品产值增长7.2%,非粮食产品产值增长10.2%,出现了乌克兰独立以来的首次经济增长。
2.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部分军事遗产,成为世界十大武器和军事技术出口国之一。从1999年开始,中国从乌克兰大量地进口机电产品及军工技术设备,迅速改善了两国商品贸易的低迷状况。
(三)第三阶段:2009—至今,中乌贸易稳步发展,中国对乌克兰顺差逐渐增大阶段
本阶段,除了2008年到2009年中乌双边贸易额明显下降外,2009年至今,中乌双边贸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且中国对乌克兰贸易顺差逐渐增大。
200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与乌克兰双边贸易也造成较大影响,从表1及图1看出2008年到2009年的中乌贸易量有所下降,但本阶段中乌双边贸易整体趋势还是稳步上升的。中国对乌克兰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2013年顺差额高达51.7亿美元。截至2013年,中国已成为乌克兰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二、中国从乌克兰进口情况分析
中国从乌克兰进口额大幅度增长集中在第三阶段,第一、二阶段中国从乌克兰进口额呈现出波动现象,无大幅增长。
从表1和图1可看出,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产品以矿产品为主,且矿产品在中国所进口的主要商品中所占比例最大且基本稳定,其他九种产品占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商品比例很小。
2009年到2011年,中国为乌克兰矿产品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俄罗斯。自2012年起,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乌克兰矿产品出口第一大国(见表2)。
乌克兰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有80多种可供开采的富矿。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对矿产品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综上所述,中乌矿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这种互补性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所以中乌矿产品贸易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中国向乌克兰出口情况分析
1992—2013年,中国向乌克兰出口总额从0.4亿美元增加至78.5亿美元。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乌克兰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俄罗斯。
由表3可看出,2009—2013年,中国向乌克兰出口的前十大产品主要是制成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
2009—2013年间,中国向乌克兰出口十大产品构成比例整体稳定,机电产品占中国向乌克兰出口十大产品总额的比例最大(见图2),其余九项产品也不容忽视,中国是乌克兰该十大类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其中对于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陶瓷、玻璃,家具、玩具及杂项制品和鞋靴、伞等轻工产品这五类产品,中国是乌克兰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见表4)。
四、中国与乌克兰双边贸易现存问题及建议
从中乌双边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中国主要从乌克兰进口矿产品,对乌克兰主要出口纺织品以及机电产品等,中国是乌克兰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国,同时也是乌克兰轻工产品及杂项制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这正体现了中乌贸易的互补性。虽然自从中乌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贸易不断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乌贸易是基于自然禀赋差异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中国自乌进口的商品多为中方短缺、且需求量较大的资源型商品,需求弹性比较小。而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轻工类商品,附加值低,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比较大,出口额和出口量与乌克兰消费市场的变化紧密相关,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二)中乌双边贸易没有利用好两国的比较优势。乌克兰除了是个军工大国外,还是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具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黑土地,被誉为“欧洲粮仓”。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有很大的需求,2013年中国粮食进口超过了7000万吨。从中国自乌克兰进口主要产品构成中,没有农产品这一项可见,中乌两国在农产品种植、食品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三)中乌双边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比例相对不高。相比建交之初,中乌两国的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比例有所提升,但是相互投资一直是中乌经贸合作中的薄弱环节,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以个体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投资领域分散,合作关系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四)乌克兰经济无法完全独立,经济陷于困境,影响中乌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一直处于慢性危机中,经济结构问题和体制与政策问题并存。乌克兰一直在向西还是向东的问题上摇摆不定,造成国内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2013年11月,乌克兰停止脱俄入欧的行为引起了乌克兰国内政治动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乌克兰国内经济,进而影响中乌双边贸易的开展。
2013年12月8日,中乌两国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表明中乌两国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双方合作。为了达到更好的经贸合作,笔者根据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一)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中乌双边贸易目前仍是基于自然禀赋差异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两国应在保持这种产业间贸易的基础上,本着互利共赢的宗旨增强合作,加快实施已经拟定的合作方案,促进双方合作结构优化,拓宽贸易产品种类,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利用两国特点进行经济和产业的互补,使得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中乌之间的农业合作。乌克兰在农业方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而中国相对于乌克兰而言具有劳动力优势、资金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优势、现代化农业生产优势和物流经营优势,而且中国是农产品消费大国,所以与乌克兰广泛地开展农业合作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情。
(三)乌克兰方面应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和企业交流平台,促进中国企业到乌克兰投资。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乌克兰需要中国的投资,中国也正需要乌克兰的市场。但是,由于地缘以及历史等方面的因素,乌克兰对中国市场以及中国企业缺乏真正的了解,所以更倾向于引进欧洲和独联体国家的投资资金。增进中乌两国企业间的相互了解,需要两国政府共同努力,搭建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以促进企业间的沟通,增加合作机会。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