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2014-10-14 17:00李宝侠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4年1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对策

李宝侠

摘 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高教界形成了一股新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许多高校纷纷将传统的“两学期制”改变为“三学期制”,通过设置夏季小学期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小学期教学体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的因素,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院校 小学期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0-057-0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小学期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科人才类型的社会需求趋向多样化,地方越来越需要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传统的本科教育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导致教学跟实践脱钩,很多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工作的操作性低,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竟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应用性本科高校已经开始将传统的“两学期”制,开始实施“三学期制”,即就是实施夏季小学期实践教学,例如,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学生交流访学;技能培训鉴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部分高校小学期教学目的很难体现,例如: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形式重于实质;专业较复杂,实践时间集中,教学方法极端化,导致资源匮乏;教学手段传统化,学生、学校与企业的配合度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建设的同时也在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小学期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办学模式传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升本建院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思维习惯和固有办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在逐渐升级,关注科研论文数量,关注硕士点、博士点的申报,仍然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向“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之路,甚至将目标瞄准研究型大学要沿着本科—硕士—博士这样一路走下去。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虽然办学模式在转变,但小学期实践教学很难扎实推进,使得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都偏离了原来的目标定位,想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而且开设的专业很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适应。

(二)职业技能培养过重偏重理论,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未体现

全国高校实行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应用型本科院校除此之外还开设了专业技能培训,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但是部分高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只限于课堂理论体系的教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未得到提高,致使学生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并未发现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另外,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正是各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集中的时候,在小学期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盲目选择出去兼职或者寻找工作,并未掌握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能力的平衡点,在关键的专业实习或者专业见习期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很难提高,创新能力未能得到提高。

(三)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办学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要素。但是,由于高校对于入职的员工在学历上的要求很高,致使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又回到高校当中去,这部分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体系,但是缺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其次,由于应用型高校教师缺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观,很多教师一直是传统的定位观,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学习好,表现好就可以了。最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还只是固定的教学模式讲课,在实践课堂中缺乏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照本宣科现象屡见不鲜,验证性或者实验性课堂的实践流于形式,实践数据或者实验效果并未达到准确性。

(四)资金缺乏,致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不具备品牌优势,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校友效应”,校企合作资金缺乏。它们往往无法充分向社会传递其绩效信号,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企业不愿意或者不信任与这些高校合作;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企业作为主体之一的地位没有确立,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必须保障的利益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成等。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小学期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第一学校要确定培养目标,定位好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制定培养方案,确定实施目标的实施大纲。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在小学期实践教学过程中确定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制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考虑经濟社会发展变化,将企业岗位能力和高校学生人才培养能力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预期社会角色从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强调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未来期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实现学生能力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必须突出应用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旨在为社会服务,小学期制实践教学实施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地方服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而不能盲目跟风,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建立什么样的专业,这不符合学校的发展。要密切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紧紧围绕着社会的发展,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区域优势、地缘优势,将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学校周边地区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节后结合起来,根据本校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积极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协调度,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效益显著、质量优良的学科专业体系。完善本专业的结构,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养,提高其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首先,调整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并且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些传统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方式和科研工作,聘请一批来自企业的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产学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其次,需要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支出,很多院校对于教師的培训不够重视,认为招到了“985”“211”等一些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行了,虽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但是忽略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因为,越是办学水平高的研究型高校的毕业生,其学习的理论往往是为更为高深的研究做准备,受学科教育的背景和理论的影响越深远,往往越容易轻实践,所以对于教师要不断地培训以适应学校的发展。最后,高校学校还可以要采取多种途径,使教师这支队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了解多方面的业务知识,做到既“专职”又“多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

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和重点院校的学生素质有差距,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都有待提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成功转型旨在不仅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而且更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从进入高校的第一天开始,高校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大学不只是为了拿几个证书,而是在于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多参加实践活动,已达到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五)具备完善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政府要出台一些相应的鼓励措施,鼓励企业接纳一些大学生去企业实习。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规,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使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的顺畅,高校的信息能够有效传递到社会上,企业要深入到一些高校中,与学校签订协议挖掘一些人才,培养一些人才,加深企业对于高校以及学生的了解。

四、总结

建设应用型大学,要立足地方,立足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坚定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建设好应用型大学,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