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精神成长的首席关怀者

2014-10-14 17:00张晓明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关怀精神班主任

张晓明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0-013-02

一、精神关怀的教育学意义

(一)理论意义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学意义的精神关怀,主要是指关心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关怀他们目前的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就是培养和造就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二)实践意义

精神关怀是一种心灵的关怀,特别当一个人遭遇重大挫折和伤害的时候,深入心灵的精神关怀对人生命力的唤醒、拯救和提升具有其独特的功效。“5·12”汶川地震中许许多多的感人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唱国歌的孩子们,感受的是祖国妈妈对他们的精神关怀;三岁的郎铮敬队礼致谢,感恩的是解放军叔叔、记者的精神关怀)。

但是,现代教育本身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它强调社会、政治、经济的功能,忽视对人的精神的培育,造成了精神与存在的分离,从而造成学生精神世界、人格的萎缩。教育更多的是以物为价值取向,过多关注“物质性功能”,而忽略了“精神性功能”,导致教育长期以来对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冷漠和遗忘,以至于学生的精神成长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当今学校教育的评价导向来看,精神关怀的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初中招生按分数排名,中考、高考更是只看分数和等级,家长对孩子学业期待过高和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也加剧了精神的滑坡,导致学生厌学、空虚、烦恼、焦虑、不适应、孤独、逆反、自我中心、人格和道德缺失、陋习恶习不断。精神教育和关怀的缺失,已经成为教育的硬伤。

因此,有人把精神关怀看作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有人认为,没有精神关怀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关注学生勤奋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只关注学生学习,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班主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首席关怀者

有一种职务叫阳光,有一种职责叫仁爱,有一种岗位叫呵护,就是说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灿烂的专业,是最神圣、最阳光的事业,也是最善良、最仁爱的职业。《人民教育》曾经刊登了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做的一份问卷调查,問卷列出19条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准则、教育规范,要求被调查者从中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10条。其中选择人数超过半数以上、从高到低地依次是:尊重与理解学生;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沟通;公正地对待学生;营造良好班级文化氛围;建设良好班级共同体;关心、热爱学生;言教与身教结合;鼓励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形成班级教育合力;喜欢、热爱班主任工作等。这11条是作为班主任的教育信条,及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准则、教育规范提出来的,也是作为对班主任的专业化要求提出来的。11条中,起码有6条涉及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班主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首席关怀者”的新观点得到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前院长朱晓曼教授的充分肯定。朱晓曼教授指出:班级精神氛围的形成与班主任的教学风格、个人气质等都有着密切关系。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班级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地方,还是学生关心、合作、参与、仁爱、理解、同情等社会性发展的场所。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是知识、能力和身体发育的过程,也是精神生命发育的过程。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适宜的环境,一个充满精神关怀而和谐的班集体。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培养身心活泼健康、素质和谐发展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实施精神关怀是推进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讲究教育智慧 学会精神关怀

教育关怀需要智慧,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班主任要学会精神关怀,运用好精神关怀,要潜心构建师生亲密交往的情感场,悉心架设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精心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成长空间,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力量,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智慧。

班主任精神关怀的内容广泛,内涵深远。从纵向上讲,包含着对学生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个维度。从横向上讲,体现在生命关怀和人文关怀两个方面。生命关怀强调敬畏生命,这是精神关怀的伦理起源。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一切人,关注人的一切,它立足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的个性,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关注,旨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名高中的班主任,在学校我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阳光般的少年,但是他们也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男少女,与初中不同的是,此时的他们因为知识阅历的丰富程度增强,对社会,人生,感情等许多方面的认知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譬如,他们(尤其是女生)开始注重个人形象及心理情感的培养;男孩子多爱冲动,且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部分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家庭情感缺失等因素性格偏向自闭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当而酿成一些冲突甚至于一些悲剧。

因此,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我们需要提高关注的艺术性,需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充满爱的智慧。具体操作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层面:

(一)学会关心和爱护

顾名思义,关爱,就是关心和爱护。老教育家吕型伟说:“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爱的教育是一种枯萎的教育。”孙云晓也指出:“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精神关怀的核心就是一个词——“关爱”。二十多年前,我有一个名叫段致富的学生,有一天突然就不见了踪影,那时他们家没有电话,联系也困难。于是下午放学后,我骑自行车行程十余里找到了他家,在地头见到他正被干活的父母呵斥着。问明情况后我对孩子进行了开导,并表扬了他不想让父母受苦受累的认识。同时,我从各方面和他展开交流,最后他意识到自己辍学回家的天真想法,和我一道返回学校。多年过去了,小段已经通过努力,成为南京一所高校的大学老师,而当年对他的不离弃,也使我们师生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果最初作为班主任的我选择了无奈地接受学生离校的现实,而不是把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这儿辍学率特别高)可能他的人生轨迹就彻底改变了。

(二)学会理解和宽容

《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说的是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要理解学生,就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就要善解学生的心意,体谅学生的無心之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对话”。 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我想说,理解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就是一种对心灵的抚慰,理解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理解万岁!

(三)学会赏识和激励

情绪心理学认为:激励永远比批评有效。教师激励学生,这是学校教育激励机制的一贯方法。然而,激励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活动的矛盾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教师的诱发和引导,又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接受,双方都有其主观能动性。其中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激励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借鉴榜样人物来激励,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来激励,还可以在师生交往中获取激励,老师的尊重、理解、宽容、欣赏、关爱都可以来激励,只有不断不断地激励,孩子们才能树立成长的信心,获得成长的力量。同时,在群体中个体成员的行为总是希望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赞赏和支持,所以学生间往往十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能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因此,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和安排各种有利于学生交往的活动,如谈心、互访、运动会、联欢会等形式的活动,以便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获取激励力量。作为班主任,采用赏识和多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可使班级管理能按着所预期的目标发展,使所教班级成为一个团结奋进、蓬勃向上的集体。

魏书生说:“你把学生看成天使,你就天天生活在天堂里;你把学生看成是魔鬼,你就天天生活在地狱里。”。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赫洛克的实验也表明:受忽视的学生甚至比挨批评的学生境况更差。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从这种意义上说,赏识就是一种呵护,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就是一种精神关怀。

(四)学会信任和期待

学生李红星是个帅气而又爱运动的孩子,可是在对英语学习上却始终没有信心。特别是上课多次提问他,得到的回答都是I am sorry,这很让我纠结,也让他沮丧。正在不知道如何做他工作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改变他的事情:我进行了一次单元检测,全班考试后唯独不见他的试卷。晚上我在办公室静静地批改试卷,突然,一个纸团从门口滚到我的脚下,这不是考试试卷吗?我心里立刻明白了一切。第二天分发和评奖试卷,我没有提李红星的事,但是,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了寄语“老师认为你是个聪明勤奋的孩子,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那以后的李红星,英语学习的劲头特别棒,成绩也飞速上升,后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如果那次孩子的作弊被我揭发并在班内批评,他的自尊及对老师的信任都将完全丧失,他的未来可能就是未知数了。确实,期待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修炼、一种希冀、一种境界,是一种对生命的珍重和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企盼;是“依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一种今夜星辰是否依然闪烁的呼唤。让我们还着一颗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满怀憧憬地期待着,期待春华秋实,星光灿烂。

(五)学会尊重和沟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还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有人写了一首散文诗,来诠释什么是尊重。尊重是一朵花,一朵开在心间的花;尊重是一条路,一条通往美好的路;尊重是一团火,一团温暖你我的火。当你跋涉在崎岖的山路,朋友鼓励的目光推动着你,那是尊重;当你遭遇到人生的挫折,老师温暖的双手紧握着你,那是尊重;当你拾起马路上的垃圾,路人赞许的微笑感染着你,那是尊重;当你懊悔曾经的过失,父母的宽厚与理解包容着你,那是尊重。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针。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东山再起充满信心。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学会尊重父母,是对父母的孝敬;学会尊重知识,是对智慧的向往;学会尊重生命,是对生活的热爱,学会尊重学生,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即使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缺点、错误、甚至是一些幼稚、荒唐的言行,班主任也应在尊重的基础上去引导和纠正。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动心”和“心动”的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因此我们要说,没有精神关怀,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学生精神关怀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班主任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是学生精神关怀的首席,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一个优秀班主任的必备品质。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就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理解和宽容、尊重与沟通、信任和期待、赏识和激励,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学会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让教育的智慧与艺术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特具爱心地、充满信心地、很有耐心地、抱有恒心地把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带入课堂;把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融入学习生活;把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寓于各项活动之中,使每一位学生在充盈着精神关怀的环境中,真实地感受到精神关怀的存在,体味着精神关怀,践行着精神关怀,形成关怀精神。教师对学生这种精神上,或曰心理上、心灵上的深切关怀,是一种缄默知识,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慢慢地意会、领悟。

我20多年班主任工作的体会就是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智慧来自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总觉得,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富有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工作,它很平凡,但是平凡得非常有意义,它很繁琐,但是繁琐得有规律可循,它很艰辛,但是艰辛中饱含着乐趣。无论你有多大的学问,多高的学历,多深的造诣,多显赫的身份,当班主任都不算屈才。人要有一点精神,庸庸碌碌是一生,轰轰烈烈是一生,灯红酒绿是一生,金戈铁马也是一生。

我会追求并努力接近这样一个理想的教育境界,让爱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老师的精神关怀里,让老师和学生在互为精神关怀的氛围中共同享受教育、享受成长、享受快乐!

猜你喜欢
关怀精神班主任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我的班主任①
拿出精神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