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青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由徐通锵先生首创并定型,潘文国等人发展的“字本位”理论,并对其观点进行了评价,认为“字本位”理论不仅继承了汉语研究以“字”为中心的传统,还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理论,较好的实现了中西方语言学的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理论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字本位 徐通锵 潘文国
自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汉语研究走上了以语法为中心,与西方语言学接轨的道路,实现了中西语言学的结合。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不但注重描写语法事实和解释语法规律,而且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在这不懈的探索过程中,寻找汉语语法的“本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其中徐通锵、潘文国等人的“字本位”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字本位”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关于“字本位”的观点,最早是徐通锵先生提出的。在此后的研究中徐通锵先生逐步发展完善了这个理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字本位”体系;后来潘文国先生又进一步发展了“字本位”理论。我们将“字本位”理论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即产生并定型阶段和进一步发展阶段。
1.“字本位”理论的产生并定型阶段
在这一阶段作出巨大贡献的是“字本位”理论的首创者徐通锵先生。1994年,徐通锵先生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明确提出了他的“字本位”观。其后七八年间陆续发表了《加强“字”的研究,推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字的语法化的“阶”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等十多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字本位研究的思路。专著《语言论》和《基础语言学教程》是他关于“字本位”理论的代表作。这一阶段“字本位”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汉语与印欧语的编码机制不同。印欧语的最小书写单位是字母,最小听觉单位是音节,最小的结构单位是词或语素。印欧语的音节不是一种自足的语言单位,其音义之间没有理据上的联系,只有彼此组合起来才能够构成语言的规则。而汉语的最小书写单位是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其音节是自足的编码单位,可以直接进入理据性的编码。因此徐先生把字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以此为立脚点,通过“比类取象、援物比类”的方法,认真分析总结了汉语结构原理,提出汉语结构基础是字,其基本精神是“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一一对应关系。这就是字本位语言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是分析了汉语单字格局解体的原因,揭示了字组中字与字的组合规律。他认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字”在结构上呈现的理据性,是通过知觉性、联想性和系统性原则表现出来的。字义的编码规则是通过公式“1个字义=1个义类×1个义象”来呈现的。这个规则首先是临摹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而临摹需要具体的、有形的物体作标杆。由于一些意义宽泛、笼统,难以取象临摹,因而就需要打破原来的单字格局1。解决的办法就是采用字组,即用两个字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继续遵循“1个字义=1个义类·1个义象”的结构形式,完成了从类、象合一的单字编码格局到类象分离的双字编码格局的转变。徐先生通过分析单字格局解体的原因,向我们提供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徐先生还以分析语义基础为切入点,从向心和离心两个方面揭示了字组的组合规律。
三是创建了汉语语义语法。他认为汉语编码机制以理据性为基础,直接接受现实规则的投射,因此,他舍弃了建立在印欧系语言理论基础上的语型语法,强调汉语在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字义的组合顺序及虚字的运用非常重要,提出了“话题——说明”的语义句法结构框架。在语义句法中,他把结构单位分为“字、辞、块、读、句”,以离散/连续、定量/变量、肯定/否字、有定/无定等几对范畴作为标准,对结构单位进行了语义分类,分析了字块的形式标准和组合规律,对一些基本句式和语言现象进行了新的解释。
另外,他还运用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字的音韵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并完善了“字本位”理论。
2.“字本位”理论的发展阶段
其后,进一步发展了此理论的学者是潘文国先生。他于2002年11月出版了专著《字本位与汉语研究》,这是在徐通锵先生首倡字本位理论之后第一部讨论字本位问题的著作。该书吸收了徐通锵先生字本位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拓展了字本位理论。与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相比,,潘先生提出的字本位理论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前进了一大步,是字本位理论的巨大发展,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字本位中的“字”进行了重新界定,将汉字的形也纳入字本位理论的框架中,并鲜明地提出了“汉字”是汉人的第二语言,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字不是语言”的“常识”。徐通锵先生曾反复强调他的字本位理论中的“字”不是通常理解的“汉字”,而是汉语的字,即口说的字而非书写的字。有学者批评徐先生对“字”的界定模棱两可,有偷换概念的嫌疑。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如果说汉语的字不等于汉字,那跟语素没有区别。当然,徐先生提出字本位理论的目的是要解决目前用印欧语中的词本位理论所无法解决的诸如词类划分、主宾语确定等句子成分的一些问题,他研究的重心是汉语语法,因而才会有那样的界定。但这种界定对于建立一种新的理论则很不利,潘文国先生敏锐的看到这点,并对“字”重新加以界定,认为字本位所主张的“字”就是“汉字”,它不仅是“语法结构基本单位”,而且是“语言结构单位”。这是字本位理论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另一方面,潘先生建立了以“字本位”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汉语研究体系。《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一书以字为核心,构建了宏大的汉语研究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上贯通了古今汉语研究,并且注意汉语体系与印欧语体系的对照。潘先生认为,字本位既然是以字为中心,而汉语中的“字”又与英语中的“词”相对应,都是各自所在的语言中的基本单位,那么与英语研究体系相对应的汉语研究体系也应当是充分体现字的“一体三相”,即以音为基础的音韵学、以形为基础的形位学和章句学、以义为基础的字义学。endprint
二.对“字本位”理论的评价
由徐通锵先生倡导,潘文国等人发展的“字本位”理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邵敬敏先生曾经说:“回顾近百年来汉语研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研究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汉语语言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根本上讲,都是由于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更新、有所突破”(邵敬敏1994)。我们认为它的理论价值主要有:
首先“字本位”理论以汉语特点为立足点进行研究,吸收西方语言学的立论精神,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打破了自《马氏文通》以来中国语言学界用印欧语的结构原理来观察汉语结构的传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理论体系。
其次,“字本位”理论又继承了汉语研究的传统。汉语的研究传统俗称小学,以字为中心,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部分,其中文字研究字形,音韵研究字音,训诂研究字义,目的是为了阐发典籍中的微言大义。随着西学东渐,国外的现代语言学理论被应用到汉语的研究中,印欧语与汉语的巨大差别要求运用西方理论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在方法上实现有机结合,实现印欧语研究传统和汉语研究传统的结合。“字本位”理论继承了以“字”为中心的研究传统,并吸收西方的语言理论,试图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像中国要走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汉语言理论的研究也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字本位”理论正是具有特色的汉语言理论的积极尝试。
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出发,不管哪种“本位”,只要它符合汉语言事实,能解决汉语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能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其中得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立足于汉语。
参考文献
[1]徐通锵著《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2]潘文国著 《字本位与汉语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3]王佳存《汉语言理论研究的新探索——评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语文研究2001.2
[4]李香平 《字本位理论的重要发展——评<字本位与汉语研究>》汉语学习 2004.4
[5]夏晴《汉语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徐通锵“字本位”研究述评》学术论坛 2005.6
[6]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4.2.
[7]徐通锵《“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世界汉语教学1994.3
[8]金立鑫 白水振《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汉语学习 2003.5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学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