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丽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要激起学生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一个精彩的导入非常重要。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解题导入法 人物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 背景导入法
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要激起学生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一个精彩的导入非常重要。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解题导入法。
标题,即“文眼”。运用“解题导入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语言或者主题的理解,而且可以顺势而入,进入文本的讲解。如:教学《变色龙》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变色龙,是蜥蜴中的一种,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人物导入法。
学生往往对课文中的名人轶事充满兴趣,介绍名人,吸引兴趣,导入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同如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三.设疑导入法。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四.故事导入法。
讲述一则小故事,一个小笑话,一件名人轶事,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如:教学《提醒幸福》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很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也很着急,因为那个染坊的女儿晒不干布。后来有人来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可见,生活中确实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享受幸福,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跑掉。这个道理有位女作家用很漂亮的语言说出来了,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提醒幸福》。
五.背景导入法。
阅读文章,应该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方可理解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出示九一八事变的相关资料图片,师口述: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军国主义长驱直入,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国民党反动派不思奋起反抗,却大肆发表悲观论调,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借以麻痹民众。伟大的爱国思想家鲁迅先生发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这一论调进行了有力地驳斥,痛斥、批判悲观失望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
精彩的导入,开启了一节富有趣味、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开端。
(作者单位:河南叶县仙台镇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