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存在的方式

2014-10-14 17:07:53刘刚
科教导刊 2014年26期
关键词:张力文本

刘刚

摘 要 余华的《第七天》是他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温情作品,虽然全篇内容整体看去,仍然让人无法摆脱感觉这是作者本身一贯的叙事态度,冷漠、暴力、死亡、血腥等等,但从故事的延展性和主人公“七天遭遇”来看,我们在作品越接近最后的“时间关头”时,越能体会作者本人的叙述变化和转变,那种温和、平静以及非常朴素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原来一味充斥的冰冷生硬的叙述之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关键词 文本 张力 荒谬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Another Way of Being

——An Analysis of Text of the Seventh day of the Narrative Tension

LIU Gang

(Jili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Yu Hua's "seventh day" is the rare warmth of his work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overall content of the whole chapter looked, people still can not get rid of the feeling this is the attitude of the narrative itself consistently, apathy, violence, death, gore, etc. time, but the hero of the story ductility and "seven encounter", we work closer in the last "time moment", the more I can understand the narrative of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the kind of gentle, calm and very simple attitude let us see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al cold stiff blindly flooded into the narrative, never felt the warmth.

Key words text; tension; absurd

在余華的《第七天》作品中体现的而这种温情,是原本透过生活现实的混乱,险恶,丑陋,激烈的内心冲击和灵魂涤荡之后,缓缓流淌出来的简单而又形而上的一种真理。

此前,余华在其轰动一时的作品《活着》的前言中曾这样说到,“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的关系”“其实说的严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来看待现实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的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一种真理,是一种排斥了道德评判的和摒弃了各种道德标准的真理。而作家的使命并不是简单的发泄、揭露、亦或者是控诉,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纯粹的高尚,这高尚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一种超然,对善与恶的一种一视同仁,是用同情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

(1)《第七天》的叙述开始,仍然是我们所熟悉的“余华方式”——荒谬。在第一天的时候,主人公杨飞在一片混沌之中走出了自己所住的出租屋,他的目的十分明确,他要去殡仪馆。在这之前,所有的叙述都是正常的,而且是合理的。即主人公可能在昏暗之中醒来,接到电话通知,去殡仪馆参加葬礼,因为有人要进行火化。而火化的这个人必然与自己有着或深或浅的某种关系,然而接下去的事实是,通知很明确的说明,是自己的葬礼火化,并有时间上的限制。于是,荒谬就开始了,这种叙述上的扭曲,往往会让人心里一震,读者们都会长舒一口气,“余华的故事”开始了。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本身所叙述的这种荒谬,实际上还是在现实的蓝本之下。我们可以从第一章的叙述中看到,电话通知,出租屋,公交汽车站,殡仪馆,接待员,打号机,“有差别”等待区域,人们的讨论等等,这些都是和现实一模一样的,可以这样来说,如果主人公在事先不知道参加的是自己的葬礼火化的情况之下,那么这一切发生的故事、场景、时间、人物都将是合情合理的,都是真实人间的。然而,在作者冷静平淡的叙述之下,这种扭曲的荒谬更加让读者深深的猜测主人公杨飞此时此刻的内心状态将会是什么,又将会发展成怎样的一种状态。这样,问题随之而来,主人公是怎么死的,死了多长的时间,死前又遭遇了什么等等。其实,作者在第一章开篇的简单描述中,已经隐约交代了杨飞在去殡仪馆之前的状态,即“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链接着轰然声……”这里的缓缓叙述,就产生了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而这种复杂的可能性,作者并没有过多的交代,可能的是,作者要告诉现在的读者们,答案和结果都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并会相继出现。

(2)我们都知道,作者余华是当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之前的中短篇作品里,其叙事的状态往往是零碎和模糊的。不论是叙事的时间上来看,还是人物上来看,都有其潜在的一种模糊性。其前期的作品如《世事如烟》《现实一种》等等,在叙事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们打碎了传统故事的线性完整时间链条,故意的去淡化情节和有意的对整个故事性去消解。整体的叙事结构上,他往往采用一种时间上的任意性、零碎性和散乱性,而故事中的人物则是充满了游离性和符号性。从整体上来看,完整故事的时间、结构、人物等,都是跳跃的和错乱的,作者的叙事视角不断的游移和转换,在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等要素之下,整个故事性的弱化和模糊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我们再来看《第七天》这部作品,从开始的荒谬到第二章的相遇,都表现出了作者在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选择回归了传统。也就是说,故事的开展,时间,历史背景,人物,地点等等传统要素和线性时间下的娓娓道来,都表明了作者在写作时的回归。在这里,如若我们做出大胆的一个假设,在主人公杨飞不是参加自己的葬礼火化,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的情况下,那么这个故事的讲述将相当的中规中矩,没有扭曲,更没有荒谬。当然,这也将大大弱化了故事本身将要带给我们的反思和深度,这种灵魂层层剥离的历程,将会毫无悬念的消失,使其显得过分平庸。

(3)很显然的是,余华并没有这么去做。从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叙事上来看,用一种“荒谬下的真实”来形容其想表达的初衷并不为过。事实上,在刚才提到的余华的前期的作品当中,已经有两部作品在叙事的时间、线索、结构和背景上明显清晰起来,他们不但承担故事叙述的任务,而且还是构成作品象征和寓言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活着》中以福贵承担无穷无尽的苦难以及一次次亲人的死亡的打击的情节为结构,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则用许三观一生九次卖血的经历的重复和延续,使作品往时空纵深方向去伸展,从而获得更为广阔和博大的历史精神探索空间,人的“活着”和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去承受苦难,同时也是完成自我生命的一种连续,不断重复着相似的历程,在平凡中重复,而又在重复中超越和升华,完成一个整体叙事的严整。余华曾在《虚伪的作品》中说:“事实上我不仅仅对职业缺乏兴趣,就连对那种竭力塑造人物性格的做法也感到不可思议和无法理解,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那些具有所谓性格的人物几乎都可以用一些抽象的常用词来概括,即开朗、狡猾、厚道、优郁等等。显而易见的是,性格关心的是人的外表而并非内心,而且经常粗暴地干涉作家试图进一步深入人的复杂层面的努力。因此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化的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而他舍弃人物的性格是为了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真实和欲望本质,文本中人物性格的退场是最终是让位于人的欲望,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便成为欲望的符号。这种欲望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已被余华从人物的性格中剥离了开来,这样就造成了作品一种独特的冷漠叙述氛围,欲望的显性存在是非理性和偶然的,是与人的环境、社会现实以及人切身强烈的对立冲突而存在,这种人物作为欲望的符号使叙事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欲望的呈现为暴力,而暴力的结局必然充满恐怖和死亡,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余华作品中充满了暴力和死亡。

(4)而在《第七天》中,这种暴力、恐怖、死亡已然存在,但从文本的第二、三章开始,这些原本赤裸的、疯狂的、冷冰冰的东西都展现出了一种温暖的美好。“即使仍然不可直视,但它们终是温柔的杀戮,不致迅速的崩潰”杨飞的身世之谜,命运的列车呼啸来去,父与子最本真的生命联系,爱人的出现与背叛等。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做为人的特有的属性,情感与道德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话题,主人公杨飞在荒谬的真实中,凭借着内心的执念,开始了他短暂人生的回顾,并在回顾中与现在的自己,以及当时的自己相遇。这种看似简单的线性时间回放,实际上恰恰展现了作者本人的一种悲悯,这宏大的悲悯在于,在赤裸裸的、残酷的、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与脆弱。妻子的遭遇,父亲的出走,养母的离世,以及现实社会背景下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都缓缓的展现在主人公寻找的路上。而主人公这种寻找,从刚开始的个人的执念,已经慢慢的转化成对整个世界反观与评判。事实上,作者也想藉此表达出人心最柔软的一面,即不能规避,正视事实,但,却无能为力。

最后,文本最让人眼前一亮和升华的部分在于那一句“死无葬身之地”,这本来悲凉绝望之地,却处处充满的生气与希望。作者也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最后的一种信念,当主人公杨飞在执念中寻找和升华的时候,他遇见的人和没遇见的人,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藉此,恍然大悟之后,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而已。作者最后想说,无论在存在与虚无当中,灵魂都是不可抹杀的个体,不论是在交错的活着平行的时间与时空当中,它们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徐岱.小说叙事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7.

[2]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 华读书报[M].1997-02-19.

[4] 中短篇小说获奖作者创作经验谈[M].长江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张力文本
巧测水膜张力
少儿科技(2022年4期)2022-04-14 23:48:10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论张力
中华诗词(2018年4期)2018-08-17 08:04:12
张力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2
张力2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1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