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圣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海岛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王 圣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目前,学术界普遍将旅游影响研究(the impact studies of tourism)视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研究范畴,回顾历年来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旅游影响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因此,要得出一个关于旅游影响全面的、完整的观点,任何一种单一角度的观察都是不可行的。对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总结也必然会涉及到经济、政治、制度等其他方面的探讨。
居民感知海岛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居民对旅游开发态度的差异取决于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的关系、特定区域很高的旅游集聚度、人们在当地社区居住的时间长短和生存状态、对旅游与当地产业的熟悉程度、与游客的接触程度、认知的休闲时间影响、旅游地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开发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Bujosa Bestard&Rossello Nadal,2007),因此,海岛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对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是多样的,而且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持续变化。旅游对社会文化变化产生独特的贡献,不像其他社会变化动因一样,旅游业要求消费者旅行到旅游地,这样旅游地居民可以在面对面的基础上与游客发生作用。旅游最值得关注的影响可能是确定的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纳入经济圈中,成为生存的一个完整环节,并因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业化(Berno,1999)。目前,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有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旅游开发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认为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文化遗址、地方手工艺及传统习俗的保护,推动了地方文化与美食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压缩了当地居民的休闲空间,大量的游客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与周边环境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开始对旅游开发产生敌意①刘康:《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年。此外,旅游业也挤占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使部分居民失业,由此导致了收入差距增大、犯罪率上升、道德水平下降等社会问题。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具有系统性特征,本文从经济、文化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在研究样本方面,选取了旅游开发差异性较强的两个海岛,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选指标进行筛选,获取对海岛旅游开发影响最敏感的因素,最后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居民的感知情况进行模拟。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被人类学家及社会学家所诟病(Young,1973;Turner and Ash,1975;Smith,1977;de kadt,1979;Farrell,1977),由于社会和环境问题逐渐暴露,人们对旅游业未来发展开始出现了悲观的情绪,直到70年代末,旅游影响的冲击被普遍认为是负面的②肖红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旅游学刊》,2001年6月。一方面,从旅游者群体行为和全球旅游系统的关系出发,“旅游者”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被描述成“容易哄骗的傻瓜”,认为旅游系统在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不同群体间在文化、行为以及语言上的同化(Boorstin,1964)。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也对旅游地社会造成了冲击,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业在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就像是当年殖民形式的变种,其实质并没有改变。尽管从法律上说,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已经独立,但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关系上与以前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关系没什么两样,而这种关系又是由于旅游发展引起的(全华,1994)。80年代以后,关于旅游开发的影响在悲观和乐观论调上的取舍显得更加的平衡,旅游开发的宏观环境、旅游地的经济背景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模式成为关注的焦点。尽管旅游业本身不再成为学术界批判的对象,但并不意味着在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中旅游始终扮演着一个正面的角色。问题是当众多的国家将希望寄托于旅游业上,把它置于发展规划的优先地位时,在某种意义上,旅游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统治形式,给东道国造成文化上的自卑感或者说一种新的殖民主义。社区经常会发现在外来投资者的支配下,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控制旅游业的发展方向(Bugincourt,1978)。
旅游对当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根据研究者所从属的研究领域的不同,旅游影响可以分为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三类,经济影响的研究倾向于注重旅游对目标区域所带来的收益,并且忽视其带来的成本。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许多收益,例如收入和就业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并且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测度,而许多经济成本,像噪音、交通拥堵和污染并不明显且难于量化。第二,经济影响的研究通常是由旅游发展的支持者资助的。并且为了使旅游的经济影响尽可能的突出,许多研究的方法是有缺陷的。由于这类研究几乎得出了一致性的正面结论,因此决策者和社区居民倾向于产生对旅游潜力的乐观情绪。事实上,警惕性是十分必要的。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如果当地居民相信其可以获得收益,而且没有造成不可接受的成本,则他们愿意参与和游客的交换;如果居民认识到旅游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大于其负面影响,那么他们也倾向参与交换,并支持未来社区旅游开发,但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与其支持或反对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得到理性行为理论的支撑。
在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方面,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做的贡献是学界所公认的,其中,人类学倾向于以个人或家庭等微观视角,分析旅游影响的冲击下,当地社会对冲击的反馈及演变的案例分析;社会学家则更为关注旅游影响冲击下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研究角度也偏向于宏观。根据此次研究的实际需要,我们采用旅游社会文化学的研究视角来进行分析。
旅游社会文化学认为“旅游者”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作为旅游社会文化现象的主体,旅游者在现代及后现代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性质”和“类型”一直是旅游社会文化学关注的焦点。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社会学思潮中出现了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以人类需求与个体性格以及社会文化系统的层次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民族方法学派(ethno methodologist perspective:以个体释义社会现象的准则为主要研究内容)、现象学(phenomenology:以主观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建构为主要研究内容)、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tionism:以社会意义的传播交流和个体的社会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等等不同的理论学说;并开始了对旅游作为群体和个体社会活动现象的理论解释和研究(Dann and Cohen,1991);产生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作为社会文化变迁力量的研究以及旅游者个体自身的社会化过程研究等等内容①任肖嫦:《海岛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2月。从上述观点出发,旅游社会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对旅游作为一股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不应该把旅游社会文化现象孤立地加以研究,而应该把它融入“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作情景化的审视(Cohen,1979)。”到20世纪末,纷繁杂呈的旅游社会学研究在国外出现了7种理论思想和学说流派。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派、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学说、符号互动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②张文:《旅游影响: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社会文化影响是“对人的影响”,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指旅游在以下方面的改变中所发挥的作用:价值体系、个体行为、家庭关系、集体生活方式、安全水平、道德导向、沟通方式、传统文化、社区组织等③Mathieson,Wall.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New York:Longman,1982.。
1、价值交换尺度—货币
当代,旅游业已经完成了从旅游活动的边缘到核心的转化,即实现了完全纵向一体的商业化。完全商业化作为一种负载着特殊社会关系意义的力量,使旅游者的“礼物”从古典的“朝圣”简化为货币,货币“礼物”以非常简练的方式传递了大量具有人类交往意义的信息④曹国新:《大众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商业研究》,2005年第4期。旅游行为的价值交换模式逐渐由原来的精神层面的沟通转变为由货币这种标准化的“礼物”所代表的价值交易。
2、外生型的开发模式—文化环节的缺失
文化倾向于维持目前的状态,在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中,系统内外的扰动会改变这种状况,(旅游)这种活动所引起的改变直接指向文化层面,而并非如文化发展的一般历程,是由经济基础所导致。然而旅游确实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但在经济层面尚未发生显著改变时,文化仍倾向于维持现状。那么如果没有发展旅游业,而是按内生型的社会发展过程进行,文化是否会做出同样的改变?旅游的影响时的目的地社会发展进程确实了一些重要的环节,这些环节的功能可以表述为生存能力或基础,即在发生危机、出现问题、发展受阻等不利情况下仍能生存的能力。通常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通过文化的因素逐渐积累起来。从这个角度分析,旅游业的开发有可能会阻断这种能力的学习过程,进而使当地社会产生一种高强度的外界依赖,在缺乏经济独立的(即使经济不独立也可以获得收益)情况下,逐渐丧失生存能力的学习动机(依赖外部经济的支持来获取经济上的收益要比自我发展要容易得多)。或许这种情况不一定是旅游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旅游业不一定是这种结果的唯一来源,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
3、分裂的价值观—社会格局的再形成
旅游活动中,当地社会文化中的某一部分表象将作为与游客接触的旅游资源,在这之前,与游客接触的这部分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遵循同一个发展逻辑,但在旅游互动过程中,这部分文化要接受游客的评价,评价特点如下:1、是以游客的价值观体系为标准。2、评价的结果涉及多个方面,如经济、文化。3、展示的一方和评价的一方在地位上不平等。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旅游地社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劫持。整个旅游地的社会格局,包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家庭会在受到冲击后,再次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形成一个旅游开发后的新格局。
居民旅游认知调查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参考Ap与Crompton(1998)的居民认知研究问题,并结合国内海岛旅游特点及研究需要选择了32个调查问题(表1)。
表1 海岛旅游居民认知调查问题汇总
实证调研的受访人群来自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岛和桃花岛,共采集样本106份,其中有效问卷89份,包括普陀岛46份,桃花岛43份。调查受访对象以女性为主,占总样本的61.8%,两个海岛的情况类似。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4.1岁,在当地居住时间平均为14.8年,平均年家庭收入为4.42万元。
在信息获取方法上,借鉴了Ap和crompton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量表,他们在Fishbein(1963)模型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复合认知量表,对被访者的旅游影响认知变化判断和偏好进行双重调查,态度的预测公式如下:
其中,Ao是对某一对象或现象的态度,bi是价值观成分,ai是感知成分。
1、模型信度与适用性检验
从检验结果来看,指标可靠性检验α值为0.664,符合可靠度检验最低要求,对于主成分分析的相关性检验而言,Cronbach’s alpha(α)结果也不是很高,说明其相关性相对较低,可能受到少数认知指标相关性较差的影响,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一定相关性,显著性检验全部符合要求,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表2)。KMO充分性检验结果相对乐观,检验的结果大于0.6,符合主成分分析的抽样充分性要求(表3)。
表2 调查指标可靠性检验结果
表3 Bartlett球面检验与KMO检验结果
2、分析结果
在海岛旅游地居民旅游文化传统影响认知方面,根据因子分析的特征值得分、累积方差解释(表4)确定海岛居民旅游文化传统影响认知分析最终选择三个主要成分,第一个维度由地方文物保护、社区文化活动、居民道德修养、地方传统习俗、对外交流水平和居民对游客的态度构成,该维度与桃花岛的第一个维度基本一致。旅游对所调查海岛社会文化影响的第二个维度以地方犯罪率和居民自豪感为基础,该维度在总方差上的解释百分比为11.56。地方犯罪率与该维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载荷为0.72,居民自豪感与该维度城负相关关系,载荷为-0.49。第二个维度可以解释为旅游开发对居民价值观的影响。旅游对所调查海岛社会文化影响的第三个维度包括地方知名度、居民自豪感和地方传统习俗,该维度在总方差上的解释百分比为10.95。
表4 海岛居民旅游文化传统影响认知因子分析特征值与总方差解释
表5 海岛居民旅游文化传统影响认知旋转因子矩阵*
其中c1和c2为阈值,确定了yi和y*i的对应关系,阈值在估计系数时被一同估计。
本文应用 eviews6.0,对上述的解释变量进行多元LOGIT模型回归分析,attitude对每一个解释变量进行简单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游者的高消费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示范效果,在刺激接待地消费欲望的同时,也导致了当地社会心理失衡,从而引发犯罪。3、伪民俗与文化商品化,以地方传统习俗和地方文物保护为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引起接待地工艺美术的风格和形式上的变化,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成了商品,改变了这些传统工艺原来的意义。4、文化的舞台化,以社区文化活动和外来文化影响为代表,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民俗风情如果经过商业包装,便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同化、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②张文:《旅游与文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回归方程以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为因变量,由于态度值是取值为1~5的离散变量,因此应采用排序多元选择模型。观察因变量的分布情况发现,取值为1~2的样本数很少,如果有的组观测值较少,则可能遇到模型识别问题和估计困难③樊欢欢:《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因此本文将适当相邻的组合并,对旅游开发持中立或反对态度取值为1,比较同意为2,完全同意为3,回归方法为多元LOGIT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结合分析结果(表5),可以识别出的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尽管并不全面,但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1、新殖民主义倾向,以地方知名度和居民自豪感为代表。旅游有剥夺旅游地居民自主决策的殖民特征①Krippendorf:《The holiday maker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leisure and travel》Oxford:Butterworth Heinemann,1987.,当地居民可能自愿地接受,但并没有成为主要的获益方,反而成为了牺牲品。2、道德水平的下降,以居民道德修养和地方犯罪率为代表,旅游是一种娱乐方式,但过度的娱乐最终必将导致放纵。旅
表6 attitude对每个旅游文化传统影响认知因子的回归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传统影响认知因子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居民自豪感(x2)、地方传统习俗(x3)和社区文化活动(x4)对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影响相对显著,地方文物保护(x7)、居民道德修养(x8)和地方犯罪率(x9)对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影响比较显著,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
由于居民对旅游的社会文化认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评价居民态度时不能仅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在模型设定时增加了经济影响的两个指标,分别为居民工作机会和居民收入水平;以及环境影响的两个指标,分别为污水和垃圾,再结合主成分分析总结出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维度,将具有最大载荷的因子带入方程进行回归,得到方程1(表7),可也看出方程1具有较好的拟合度,类 R2为18.05,AIC 值和 SC 值分别为 2.048 和 2.383;除污水外所有变量的显著性均较差,但类R2却较高,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理论上也可以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信息重复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方程进行调整。
表7 LOGIT回归结果
将识别出的维度中具有最大载荷系数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分别为地方知名度、地方文物保护、地方犯罪率和社区文化活动)进行回归,得到方程2。方程2的拟合度比方程1有所下降,并且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需要对方程2重新调整,选取地方知名度和地方文物保护同一维度(新殖民主义倾向和伪民俗与文化商品化)中的其他变量(居民自豪感和地方传统习俗)重新估计得到方程3,但方程3的结果同样不能令人满意。经过多次比较,发现去除代表伪民俗与文化商品化这一维度的变量后,方程的回归结果有了明显的提升(方程4),7个变量中居民自豪感、社区文化活动、居民工作机会和居民收入水平对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影响是显著的(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5的检验),污水和垃圾对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影响相对显著(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1的检验),同时类R2值为24.47,说明拟合度非常好,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01的检验。
第一、居民自豪感对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影响最为显著,且影响是正向的,说明旅游开发提高了居民对自身的评价,同时居民自豪感的指标值普遍较高,说明所调查海岛并未出现新殖民主义的倾向。
第二、伪民俗与文化商品化维度对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影响不显著,但在主成分分析中代表该维度的两个指标的载荷综合值(地方文物保护和地方传统习俗)是最高的,说明旅游开发确实影响了旅游地的地方文物保护状况和当地传统习俗,但居民并不认为这是衡量旅游开发利弊的关键。
第三、社区文化活动是影响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的另一要素,旅游开发使旅游地的文化活动更为丰富,并且居民对这一变化普遍表示认同。
第四、居民工作机会对旅游开发态度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居民收入水平对态度值的影响却是负向的,说明旅游开发为旅游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收入分配上却出现了不平等的情况,贫富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很有可能是外来投资带来的垄断经营模式所导致。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同的海岛社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且这种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生变化,通过自身演变或吸纳外来文化而形成新的时代文化,并成为指导海岛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现阶段,旅游业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类型,并成为很多海岛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在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海岛社会文化传统的变迁。在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三大效应中,社会文化效应没有前两者变化的那么迅速和明显,但它的变化是持续的、长久的,甚至在初期是隐蔽的,当这种效应出现明显表征的时候,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海岛旅游开发中应时刻注意和引导海岛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变革,推动海岛旅游地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是海岛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G124
A
1003-8353(2014)06-0067-05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批准号:08BJY126)资助
王圣(1980-),男,硕士,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