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远
《鸿门宴》作为《史记》中的经典章节,在中国影响甚巨。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比如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去展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烘托,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去描摹等等,历来为人称道。
刘邦是《鸿门宴》中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极力展现他的“能屈”。主要手段就是写他在强大的项羽集团面前的谦辞卑礼。在此,笔者就刘邦台词中的两个“得”字,管窥司马迁用最精当的语言,展示人物心里细节的高明之处。
“得”字在古汉语中一个重要义项是表示条件许可或情况允许,可译为“得以”、“能够”或“以便”等,它传达的深层意味往往是说话者认为该结果是珍贵难得而期盼已久的。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苏轼对石钟山神往已久,但没有机会实地游览,现在遇到这难得的机会,终于夙愿得偿,苏轼用一“得”字表达的就是这种欣喜之情。
《鸿门宴》中,在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时,项伯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张良,张良随即报告了刘邦。“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只因为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刘邦敏锐地发现了项伯的价值,机警地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你替我把他请进来,好让我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这一个“得”字,可不简单,越品位越觉精彩传神——仿佛是仰慕已久,又好像是求之不得,今天天赐良机,终于得以礼遇这位兄长,多么谦恭,甚至让人感到肉麻!
第二处是刘邦到鸿门见项羽,刚一见面,就“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这是刘邦谢罪的话,“谢”的什么“罪”呢?——我不小心取得了胜利,我们才有条件久别重逢!这哪里是谢罪,分明是邀功、讨好!一个“得”字,传达出的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真情期盼,是皇天不负兄弟相思之情的感激涕零!多么亲热,多么谦恭!难怪项羽一下子就被捧晕了!
当然,《鸿门宴》中对刘邦的刻画,可以说字字珠玑,活画出一个持谦卑之辞,怀韬晦之智的政治高手形象。而这两个“得”字,不显山露水处,更具匠心,令人叫绝!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市第七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