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礼霞
摘要: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学之“趣”,既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和学生共享管理之“趣”,和谐之“趣”,发展之“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乐趣;提高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85-1一、在规范书写的过程中感受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书写数字的兴趣,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09这些数字,在介绍日字格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日字格是数宝宝的屋子,数宝宝的屋子分上下两层,中间一横叫横中线。我们要把用手中的铅笔把数宝宝写在它的屋子里。”当有的小朋友在日字格中书写把笔画写到格子外面时,我就说,“哎呀,这个数宝宝太顽皮啦,把它的屋子都被撑破了,赶快修一修吧。”小朋友就会马上领会老师的意思,看清范例,重新书写。有的小朋友把数写得太大,我也会笑眯眯地引导他:“你写的数宝宝太胖了,快帮他减减肥吧!”有时候可以一边帮助小朋友修改作业,一边说:“老师来给你的数宝宝做个美容,你看是不是比原来漂亮多了啊?你会像老师这样写吗?”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既指出了学生书写中的不足,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对书写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在数学发现过程中体验乐趣
在整理“10以内加法表”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向进行观察,发现规律:①从横行观察……②从竖列观察……③从斜列观察……经过讨论交流、猜想、验证,作出一般的归纳,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排列规律、悟出道理和方法后,教师进一步安排了“活动与探索”的内容:“应用你观察、发现算式之间的规律,独立整理十几加几的算式。学生亲自经历“观察规律——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学习过程,体会到了规律的价值,这种价值赋予数学学习强烈的吸引力,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和兴趣的活水源泉。
三、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分享乐趣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我将教学的过程分成三个步骤,依次渗透在每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第一次是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并用不同的说法让学生充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第二次指导学生用乘加来计算的方法,即用除数乘商加余数,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和被除数相同。如果相同,那么可以判断商和余数正确;第三次是指导学生将被除数减余数所得的差与除数乘商所得的积比较,如果相同,那么除法计算就是正确的。这三条规则的发现,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所得,学生对此收获怀有特殊的亲切感,即使我们把原题改编,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极地进行思考,从而增强对新知识的认识程度,使思维获得发展。
四、在数学说理过程中传递乐趣
你会说好这两句话吗?在教学千以内的连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法则,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呢,分析以往学生的作业中的错例,一是发现漏加的现象较多。由于三个加数连加,各个数位上的相加的数多至三个甚至四个,学生计算时就显得有些慌乱,常常漏加。二是部分口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计算时不得巧,错误频出。针对这些现象,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教会学生说好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说清某个数位上有哪几个数相加,第二句话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一来,学生计算时的注意力更集中了,他们首先要观察各个数位上有哪几个数字相加,并且要说出来。接着要根据这几个数的大小思考怎样加简便:相加的和是10的就可以先加;两次相加得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在引导学生学会说好这两句话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当他们发现正是因为说好了这两句话,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都提高了,从而就获得了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发现数、形、式规律,根据规律探索问题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中规律性的知识,可以使低年级学生逐渐摆脱物质奖励,让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一旦产生,学生的学习就从被动走向主动,这样的兴趣才会持久而强烈。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是智力开发的钥匙。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总是充满着挑战,充满着乐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在享受着思维之“趣”,发展之“趣”,和谐之“趣”。让我们用爱心来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来引领学生的发展,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独具匠心的教学管理和学生共享数学学习的乐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