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应如何构建?笔者认为首先有效的教学肯定是有序的,课堂布局合理,且富含化学味,学生随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思考、质疑、探究、交流,在知识习得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改进观念,以生为本
意识决定行为。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要想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就必须改进我们的观念,这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亦不例外。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课堂上师生关系处理得恰当与否决定着课堂效果的走势。对教师而言,要转变自身角色,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以学定教。具体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预设情境、科学设置阶梯问题,把学生置于观察、思考、议论、表达的境地,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我想说”、“我有话说”的状态。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教师要多留时空给学生,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留下空白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思维和创新。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本位”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法指导。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渗透化学思想方法,调动学生的化学思维,同时宏观调控学生的探究方向,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探究,陪同学生一起发现规律、感悟化学思想。
二、注重演示实验时的思维引导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最具学科特点的元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化学演示实验能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观察化学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形成。演示实验要做到重点突出,易于观察、操作,实验现象明显,通过演示实验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让学生从观察到的化学现象中去寻找、发现其他一些不太明显、不太显著但又极为重要的化学属性和化学特征。演示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又能通过实验过程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并在教师的层层启发、引导之下,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化。
例如,“空气成分的测定”这节内容,为了让学生得到“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这一结论,首先安排演示实验: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接着分组交流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红磷剧烈燃烧,生成了大量的白烟,待其冷却后松开弹簧夹,发现大约有五分之一体积的水进入集气瓶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在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红磷和氧气的反应生成物是什么?”“有五分之一体积的水进入集气瓶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自然习得,而且印象深刻。
在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并有了一定思考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红磷?可以用别的药品代替吗?”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外发散,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
当然,教师在演示时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指导。宏观是初步讲解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的规范使用、化学药品的性质等,以便学生发现自学中的不足甚至错误,并对所有实验按照危险性、复杂性等特征进行一定的分类,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实践时的安全性意识;微观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并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出学生操作上的问题,对于不当的行为及时加以说明、纠正和规范,促发学生的思考和主观能动性,自主寻找原因,并在教师的配合下顺利地完成实验。
三、注重问题的科学设置
阶梯设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增强学习效果。阶梯设问重在问题的梯度性。要先易后难,先表象后本质,先归纳后拓展,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这样学生不仅能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处发展。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What——Why——How”的思维逻辑,紧靠“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如果提问过难,学生无从回答,会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反之,若提问太简单,则不易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同样达不到思维锻炼的效果。
例如,在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笔者提醒学生保持安静,强调要用眼睛仔细观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这就暗示着该实验的现象比较鲜明。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把本来很容易忽视掉的“一缕白烟”这一现象记住。又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笔者提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待学生回答“水”后,笔者将氧气通到水中,水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学生非常惊讶,因为在刚才教师的暗示之下,水是用来灭火的,认识上的冲突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学生的感官意识很强,教师可利用具体环境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其中包括实物环境、渲染环境和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自觉地接受环境暗示信息,为学生营造一片快乐的学习沃土。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