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华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这对于生动活泼好动、喜爱玩耍的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枯燥性,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低下,而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内容的加深,数学的枯燥性与抽象性更加突出,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没有兴趣的数学学习,学生只能是机械地记忆那些字母、公式与定理,这样的学习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劳累性,就是繁重的任务,学生苦不堪言,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甚至是无效之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改也非常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明确提出了快乐教学的理念。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数学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明确提出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教学理念。这为广大数学教师指明了前进与改革的方向。
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而且富有成效。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数学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游戏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如果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哪怕极具趣味性,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教学小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是从对数学感兴趣开始的。任何教学要取得成功,并不都是强制的、被动地填压,而是学生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这种自主接受不是天成的,而是教师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所致。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显得重要。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十几年来,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关心爱护学生,启迪心灵,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喜欢某一科的学习。对某一科感兴趣,往往对教他的教师信任和崇拜,由于喜欢教他的老师,才喜欢这一科,才对这一科产生兴趣。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个道理,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在学习上关爱他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点滴进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消极冷淡,而那些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一般会很强烈。所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深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地不辞辛苦地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及时补上他们数学知识的各种缺陷,尽快使他们赶上来。教师不但十分重视课堂上的提问和指导,尽量给他们多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而且,还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辅导,及时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了解他们落后的原因,指导他们的家庭作业,解决和补救他们知识的缺陷,讲解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要不吝惜自己的表扬和激励的语言,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点滴进步。经过这样不断的努力,基础差学生的数学成绩会有所转变,也会慢慢喜欢上数学,对数学的学习就会产生兴趣。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关心外,还要充分利用每天和学生密切接触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每个节点,使每个步骤都给学生精彩的感觉,才能使整堂课都精彩纷呈,高潮不断,也才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我们上课时,设置悬念,处处设疑,步步为营,一点点地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上课时可使用各种导入给学生创设悬念,比如可用演示导入、情景导入等等。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这是他们兴趣的重要源泉,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能引导他们不断去探索教师所布疑团的来龙去脉,使其曲径探幽,神往着迷,迫不及待地探求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要制造悬念,巧设问题,精心备课,为上好数学课做铺垫。
我曾经上过这样一堂数学课,精心设疑,使学生上课兴致盎然,高潮不断。那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在上课前,我先这样提问:“我们学过,能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谁能说一下”,几个基础差的学生都回答上来了,(个位数是0或偶数的自然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数是0或5的自然数,都能被5整除),当学生回答后,我再次向学生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呢?有个学生反应较快,抢着回答道“个位是3、6、9的自然数能被3整除。”我顺着这个回答继续往下问“是这样的吗?同学们不妨验算一下”。接着学生们用笔验算着,有的同学摇头,有的学生表示疑惑,我接着提问“像23、26、29这几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经过验算,证明这个结论是不对的。接着,我再说出任意几个自然数,让学生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不用笔算,很快排除了。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论。我先不告诉他们原因,而是让学生把刚才验算的能被3整除的几个数,任意调换组成这几个数的单个数的位置,让学生验算是不是能被3整除,学生们经过验算,这几个数依然能被3整除。这充分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跟组成它们的数的位置没有关系。我又向学生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们迫不及待的思考起来,很快便找出了答案,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经过这样的上课,学生印象一定会很深刻。
三、精心设置课堂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很有必要,它可以使学生练就熟练的解题技巧,教师也可以经过精心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增加学习兴趣。我曾经教学生关于比例的应用题后,设计过这样一道练习题:运动员小明2小时跑38千米,那么,他3小时能跑多少千米?这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解答着,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积极寻找着不同方法。我总结学生们的解题方法,有用倍比方法的,有用归一方法的,有用方程的,我接着说:“还能不能用其他方法,请同学积极思考思考”。这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我话音刚落,学习委员张红举手回答,“我看可以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可以把2小时看作3小时的2/3,接着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求出这个数,可以这样列式计算,38÷2/3。”经过这样练习,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思考问题中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准备精彩课堂小节,继续延续学生学习兴趣
一节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应该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的,才是完美的,及所谓善始善终,才能使学生兴趣延续。比如,我在教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在课后是这样结尾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数的初步知识,对分数有了简单的理解,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回答我们刚讲课时课本上的一个问题。“小李过生日,家里给他买了一块蛋糕,小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一半的一半,爷爷吃了这块蛋糕一半的一半的一半,那么,他们祖孙三人,各吃蛋糕几分之几?”同学们积极思考,很快回答出了问题,小李吃了这块蛋糕的1/2,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1/4,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1/8,同学后回答后,我接着,再出一个问题:这块蛋糕最后还剩下几分之几?他们祖孙三人,谁吃得做多?谁吃的最少?学生感到很疑惑,七嘴八舌地说了一通,我不置可否,我将这些问题留作下一节课解决,让学生先自己思考。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开动脑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想办法,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责编 张景贤)氛围也异常活跃,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是集中在游戏上,而并没有转移到数学知识上来,热闹只是形式,而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如果只注重知识性,与数学知识关系紧密,但枯燥无味,同样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没有兴趣的学习同样是无效的。有效的游戏活动就要做到本身的趣味性与内容的知识性的统一。这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运用游戏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认知规律、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只有对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学生,在设计游戏时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择用的生活素材,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游戏为学生所喜爱,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学习的动力。
2.精准把握内容。游戏只有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完美地体现教学内容,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学生通过积极的游戏活动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我们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对教材上的知识点做到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将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串联起来,这样在设计游戏时才能真正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只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与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才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游戏既富有趣味性,同时又具有知识性,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并将这种积极的学习情感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与运用上来。
二、实现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
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学生成为教学的附属,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设计游戏活动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性。但是我们发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依旧是主人。教师对游戏的各个环节控制得很严,游戏中学生只是在按照教师所制订的各个环节与步骤机械地执行。另一种情况是将教师排除在外。许多教师在设计与运用游戏的过程中的确是将学生设计成为主体,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但是却将教师排除在外,教师成了局外人,整个游戏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身影。这样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排斥教师,而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才能提高数学游戏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组成共同的游戏体,将自己设计到游戏活动中来,切实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1.师生共同参与游戏活动,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在游戏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为直接、更为频繁,更能利用眼神、动作来交流,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一起来展开快乐的游戏活动。这在无形中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利于学生从心里接受教师,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更加尊敬教师、喜爱教师。
2.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活动,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们要变单一的灌输式为多向互动。游戏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都是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样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样才能成为有效教学。
总之,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以此为指导思想,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实效性的游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