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吉华+谭文翰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但目前中学时事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特别是教师。教师有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时事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学时事政治,针对性、实效性
谭吉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文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又称“时事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教育,旨在让中学生了解、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排除各种干扰,坚定地同党中央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保持一致,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与任务。通过时事政治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拓展知识视野,而且能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中学的时事政治教育现状如何?怎样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一、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
(一)包办代替、考前突击,缺乏主体性与时效性
人们总是偏向选择“高效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少教师就选择在考前集中整理出(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下载)重要的时事事件,让学生背诵。这是当前时事政治教育中普遍的做法,这种做法一方面让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时事政治的学习中去,学生除了记忆一定量的时事政治知识以外,学习热情得不到激发,关心时政的情感和分析时政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另一方面,这些集中编撰的时事政治事件多是“昨日黄花”,陈旧的时事事件罗列乏味单调,如不是考试需要,很难激起学生学习动力。在老师包办代替的过程中,学生放弃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成了一个时事接收的“容器”。考试过后,短时间内抢记的时事事件就如被秋风扫走的落叶,被学生遗忘和抛弃。
(二)组织涣散、流于形式,缺乏参与性与实效性
虽然有的教师尝试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事政治教育应用到常规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缺乏指导和督促,学生没有精心准备,最后导致活动组织涣散,流于形式,学生或不参与或者乱参与,让时事政治教育的效果打了折扣。也有不少教师选择按座位分组或按学号“轮着来”,但总体随意性大,又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要求,没有公平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手段,学生抱着“念完新闻就算完成任务”的心态,学生在活动中或推诿责任,或漫不经心,临时“赶鸭子上架”,最后,教师也只落得心力俱疲。
(三)东拼西凑、主线不明,缺乏规划性与针对性
新课程体现时代精神,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热爱社会主义、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人,在这样的教育精神指导下编写的思想政治(品德)教材和时事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教材视作束缚,“果断抛弃”,国内外发生什么就讲什么,东一鳞,西一爪,缺乏整体规划。虽然有的教师能够对当前时事进行深入分析,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由于缺乏阶段性的主题,时事政治教育不能配合教学展开,导致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支离破碎,了解不够系统和全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持续、有效地渗透。此外,缺乏规划性必然导致学生更多地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熟悉的内容加以关注,如果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只是关注与自己的“表演”,就容易忽视学生薄弱能力的培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少针对性。
(四)浅尝辄止、思想缺位,缺乏深刻性与思想性
时事政治内容纷繁复杂,中学生受到阅历和知识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看问题容易只看现象,不顾本质,也容易偏激与片面,把时事政治课堂变成辩论场,这种偏离主题,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的时事政治教育环节显然是无效的。有的教师对中学教育的目标,对初、高中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思想缺乏了解,对时事政治缺少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无法对学生观点进行精到评析,错过思想政治教育时机。还有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把课堂变成道德说教的现场,时事政治课变成孝道课、礼仪课,无视时事政治的教育要求,无疑是失败的。
二、中学时事政治教育
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上述中学时事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和研究者已经从国家、社会、学校等层面分析论述了诸多原因,而这些影响最终都要落在教学活动中,且由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实施体现出来。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前文提出的时事政治教育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围绕教师展开论证,为在微观层面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解决措施打好基础。
(一)教师缺位
教师在时事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导致时事政治教育活动漫不经心,“临时上马”情况泛滥。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上的,由于副科教师带班多,任课压力大,时间紧迫,虽然有心却无法抽出或安排出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但更多的情况是部分教师主观上逃避对学生的指导职责,时事政治教育沦为课堂上一道可有可无的前菜,被当做组织教学的准备活动,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错位
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是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根本原因,如果教师没有确立新教育观、学生观,就会错认时事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课的点缀,无需予以过多关注挤占教学时间与精力,就会把自己视作时事知识的倾倒者,把学生视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错位情况下开展的时事政治教育,背离了时事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的,自然是低效无用的。
(三)教师个人政治素质影响教育效果
从教师基本技能层面来看,有的教师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时事政治教育对于我国中学生成长的政治意义,导致教学随意低效;从教师的政治要求上来看,有的思想政治教师本人都不去或很少关注时事,紧盯着教案教参,认为教完课本的知识就万事大吉;而有的政治教师政治觉悟低,不去深刻理解我国各种大政方针与政策,不紧跟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进行教育教学,而是自由发挥,肆意评说,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要求。
(四)教学研究反思不够,方法创新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政治教师惯用“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仅仅使用学生的记忆力,而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诚然,近年来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政治教师,他们对如何上好中学时事政治课进行了不懈探索。如课前五分钟时政演讲、时政辩论等等教育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摸索。但这些教育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开展,往往不能长时间地被教师以及学生所坚持,到最后,这些好方法往往会不了了之。
三、创新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时事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积累多,经验丰富,结合教学实践,重点探讨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今日关注法
今日关注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每日关注一个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或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点评。新修订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时事教育用晨会、夕会或班会时间进行,每学年不少于五课时。”按照这一要求,可以参照中央电视台4频道的《今日关注》栏目形式,在每天的思想政治课前用五至十分钟进行时政评论。全班同学参与,男女按照学号交错进行,每次限定一人。每个人自由选定一个主题,要求演讲3~5分钟,过程中附带自制的相关材料。演讲完毕后,学生互评三分钟,教师点评两分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合作探究,深化对时政问题的思考,有利于提升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很好培养中学生关注每天发生的重大国际国内事件、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专家讲座法
专家讲座法是指学校邀请某一领域或行业的专家、学者来就当前某个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评说并进行现场答疑的一种方法,其本质与专题讲座法相似,即都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讲解与讨论。它要求重视专家所讲内容的时效性,用时效性来保证时事教育的实效性。如果专家讲座法的主题有所滞后,则不能对中学生造成最有力的冲击,故达不到时事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专家讲座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相关时政问题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这对课业繁忙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深度透视法
深度透视法是指中学教师以及中学生对某一时政热点全面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思想政治常识来正确分析,灵活运用。深度透视法的主体包括政治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
深度透视的主要内容要具有灵活性、时效性,主要侧重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与形势。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届党代会的主要精神、每年“两会”的热点问题、国际重大热点问题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学时事政治深度透视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注意结合中学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政治教材的主要内容,不可过深、过难、过偏,教师可将政治常识中的重难点与时下时政相结合并深入分析。
(四)时事政治专题学习小组
时事政治专题学习小组是学习兴趣小组的一种形式,就是根据学生对时事政治不同方面的兴趣和专长为依据,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前提,探讨时事政治中某个方面的热点问题而建立的学习小组,如政治政策与国家大政方针学习小组、经济问题与对策学习小组、国际关系热点问题学习小组等。
时事政治专题小组学习的优点在于:能培养学生时事政治的兴趣,自觉主动搜集时事政治学习资料,汇报学习成果,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组内的交流讨论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独立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相互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五)知识竞赛法
知识竞赛法是为了让中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掌握时事政治知识,采用以知识问答、知识比拼为主要形式,分口试和笔试两种方式的教育教学方法。中学时事政治教育通过知识竞赛方法既可以广泛传播当今社会的时政新闻,又可以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了解社会动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中学时政知识竞赛的方式很多,比如:举办时政新闻比赛、时政评论活动等。
责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