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兰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一个带动全篇课文教学的点,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把课文的想象与感悟、理解与应用有机地结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从关键句入手有效切入
在课文中,关键句能起到揭示主题,明示内容,突出重点,引发学生思考,渲染情感的作用。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有一句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从这句赞叹切入,让学生思考:1.景色的奇丽,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中能表现出来?2.民族的奇特,又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中能表现出来?学生在通过阅读、勾画、讨论、看课件展示、联系实际感悟及总结等一系列讨论活动后,就能感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从而明确课文的主题。
二、从感染、感悟、感动有效切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写父与子的故事生动具体,情感真挚。但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应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景的感染。(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受到感染。《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此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像,教师谈话激情:“地震带给人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对父子呢?”通过直观演示和激情谈话,就能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父亲的坚定不移,得到情景的感染,走进文本,体验父与子的情感。
2.形象的感悟。教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1)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眼——“了不起”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与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以教师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2)抓住触动学生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写,从父与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3.心灵的感动。教师要把视野放宽,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此引发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教师要抓住“幸福”这个词,把生活中一些普通的幸福画面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幸福画面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幸福、责任、信任、勇敢、执着、承诺、父爱有自己的理解吗?能结合自己说一说吗?让学生在学习中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磨难,经历痛苦与喜悦,学习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的品质,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在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中凸显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三、从游览顺序有效切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颐和园》是一篇写景游记。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游览顺序有效切入引导学生学习。1.让学生在朗读中边欣赏边思考边归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即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和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接着按游览顺序提出问题:你们觉得颐和园美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精读课文部分,按景点逐一品析景物特点,感受景物美、语言美。2.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是从哪些句子知道的?(长、美)通过出示图片和句子,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3.“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话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长廊的长?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说说、读读、议议完成)4.在对“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过来,使人神清气爽”的品读中提问:这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从哪些词看出?(从“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5.总结方法。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四、从写作方法有效切入
北师大版语文11册《夜莺之歌》这篇课文以夜莺的歌声贯穿全文,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因此,“夜莺之歌”在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自然段很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抓住课文中心,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品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就必须从作者的写作方法有效切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这样,学生通过朗读和交流就知道作者是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接着让学生把课文中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句子画下来,通过品读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要表现人物的什么优秀品质及为了表现人物这一品质应该怎样描写,让学生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从课题的关键词有效切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课题中的关键词“美丽”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围绕“美丽”研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悟,写出自己的感受,深入地感知居里夫人的“美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理解那能够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感受还原到朗读背诵课文之中,落脚到对排比句的作用领会上,实现读中思、读中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