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兴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能增加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因此,教师要备好“朗读”这一课,有效范读,重视朗读指导,创新朗读形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朗读平台,顺“情”而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备好“范读”——起好示范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准确规范的范读显得十分重要。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一课时,教师先用叙述的语气读:“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接着用节奏较慢的语调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重读“艰难地”,让学生体会华山的高)用欣喜的语气读:“啊!华山真高哇!”(激发学生对华山的喜爱之情以及让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高)在教学七岁的寇准登上华山山顶吟诵《咏华山》这首诗时,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调高声朗读,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美丽的华山之顶,亲身感受着华山的高。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朗读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备好“指导”——读出韵味
朗读训练有阶段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是:顺畅朗读;高要求是:传神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关注这种阶段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好朗读的“训练点”、“文本情感点”、“朗读资源点”,让朗读训练扎实有效。
1.选准朗读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叫作“美读”,需要在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要有侧重点,做到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让学生朗读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语言的音韵美,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2.把握文本情感点。课文情感的表达就像一首乐曲,总是有起有伏,逐步发展,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正确把握课文各个段落、各个部分的不同情感,采用不同的读法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有分寸、有层次地读出课文的情感变化。同时,教师要注意课文朗读的整体性和情境性,让朗读真切、自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编者、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
3.利用“朗读资源点”。教师要利用插图(借助多媒体课件)配合朗读,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对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教师要把“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作为朗读指导的重点,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思考问题:夏天真热,一群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几只蝈蝈又在干什么呢?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脑中有了清晰的画面的时候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蚂蚁搬粮食很勤劳,蝈蝈很懒惰。
三、备好“形式”——品出意境
教学中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个人读、接龙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来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进而达到入情入境,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忆江南》教学片段:(多媒体出示古诗内容)
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学习古诗词不仅要知道诗词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江水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生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配乐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红艳得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生:因为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象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了情,读出了味。
教师让学生想象读,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扣住“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象和色彩对比品味诗句,把诵读、想象融汇其中,学生进入了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