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杏娟 郎鹏飞 程素芳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备受宠爱。他们一旦生病住院,家长会感觉不知所措,情绪会有特别严重的反应,而患儿父母的不良情绪也将直接关系到患儿身心健康的康复。我们针对120例行开颅术患儿父母的焦虑心理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并对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住院的患儿父母120例,均为独立的正常成年人,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2组患儿均采取开颅手术。2组患儿父母在性别、文化程度、对患儿疾病知识的认知、家庭经济状况和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术前护理,并与患儿父母沟通及交流,向其介绍术前应掌握的知识及术前术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包括:(1)责任护士首先向患儿父母自我介绍,并介绍该患儿的主管医生、手术时的主刀医生、麻醉医师和手术时配合护士的技术水平,所在病区和本院手术室的环境以及设备,讲解针对该患儿的手术方案和预期效果,重点强调手术的有利条件。(2)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术前与患儿家长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尽量全面地了解患儿家长的各方面需求和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及时给予患儿父母反馈,同时安慰并鼓励患儿,达到护患之间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3)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对患儿父母认真详细地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采取该手术的必要性,简单讲解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用药、步骤、原理及安全性。此干预方法由术前1周开始,每天至少30 min。
1.3 判断方法与标准[1]于患儿入院时、术前1 d对患儿父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该表中有20个项目,分为4级,主要对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进行评定,具体评分标准:“1”无或很少时间出现,“2”少部分时间出现,“3”很多时间出现,“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出现。得分越高,表示该方面的症状越严重。焦虑总分<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儿父母的SAS评分在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1 d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父母SAS评分比较n=60,分,±s
表1 2组患儿父母SAS评分比较n=60,分,±s
注:与入院时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1 d观察组 39.1±6.5 41.5±2.6*#组别 入院时 术前对照组 38.7±7.6 43.8±3.7*
手术前和手术当天是患儿父母通常会内心矛盾纠结不安,担心手术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又对手术顺利治疗成功饱含期待,也是他们焦虑水平最高的时候。另外,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往往通过父母采集患儿的病史,将疾病相关真实信息传递给父母,所以,患儿父母的焦虑水平愈加升高,并且这种负面情绪会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从而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
3.1 患儿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
3.1.1 环境陌生:从入院第一天开始,责任护士要尽快与患儿及其父母相互熟悉,并向其详细介绍医院环境、病区相关设施,以及在住院期间患儿及父母需要遵守的规定,并告诉家长如需要帮助可去找谁等,同时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要尽量保证有效地术前访视,以便帮助患儿及父母尽快地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疾病不了解:认知干预的基础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看法、想法或观念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他的心情和行为[2]。对接受开颅手术的患儿,家长通常会担心手术是否会成功,是否会危及患儿的生命,以及是否会影响患儿的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发育。进行疾病知识宣教时,重点介绍该病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的症状和体征,还有一般会选取的治疗方案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尤其详细讲解家长平时可以为患儿做到的护理措施,如饮食护理,详尽解释哪些食品哪些时候可以食用,哪些则不能等。让家长对患儿的疾病尽量地明白并理解,同时对自己可以为患儿所能做的事情清楚且坚持执行。
3.1.3 病情变化:医生和护士耐心细致地解释患儿的病情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讲解此项手术的目的、大致过程、对患儿的意义及术后患儿的大概情况,说明目前所施行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的病情需要所制定,使家长尽量减少顾虑并对医疗方案有信心,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同时主管医生和护士还应加强术前和术后巡视,以实际行动让家长放心。
3.1.4 经济原因:对有经济困难的家长首先表示理解,但亦要强调目前为患儿所选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中断治疗则可能对患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勉励家长多想办法来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并且,主管医生为患儿用药时,尽可能地从适用于其病情同时又价格低廉的药品开始,对检查项目也要尽量减掉不必要的,还要从生活方面多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增强患儿父母的信心以坚持治疗。
3.2 注意事项 医护人员要有诚挚的同情心,理解患儿父母由于孩子生病导致的身心痛苦,多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其着想,以赢得家长对医疗和护理工作的理解并配合、支持。对不同家长及不同的问题要区别对待,争取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找出原因,发现家长的需求且尽量满足。医生与护士还要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这是与家长顺利交流和沟通的必要条件之一,仪表干净整洁,态度和蔼可亲,语言亲切美好,家长才会乐于与医护进行交流。此外,还要多注意沟通时的技巧,不仅在倾听家长的陈述时认真专心,还要鼓励家长提出所存的疑问,并认真解答。
对于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患儿父母,无论应激反应是急性,还是慢性,都表现为复杂、整体的反应模式。它既会包括机体的生理变化,当然也包含了心理方面的变化[3]。因此,护士要从患儿父母的自身素质、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和所处的具体环境特点出发,认真观察并仔细分析该心理问题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做出有针对性地护理干预。在数量众多影响因素中,很多研究都表明对患儿父母进行早期心理咨询服务以保证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4],所以良好的护患支持系统非常必要。减轻患儿父母围术期焦虑程度,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维持良好的身心状况,并影响患儿,更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1 曾文星,徐静主编.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
2 Lawoko SSoares JJF.Distressand hopelessness among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of heart disease,parents children with other diseases,and parents of health children.Psychosom Rse,2002,52:193-208.
3 梁晓虎,李丽,杜瑞京,等.出生缺陷产母应激心理生理影响的观察研究.中国优生优育,2000,11:15-17.
4 王贤华,蒋红梅.36例出生缺陷儿母亲心理问题评估及护理对策.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6,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