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克江 雷永红 刘新华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科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感染[1,2]。其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轻中度肿大,病理检查表现为甲状腺滤泡结构被破坏,大量巨噬细胞浸润甲状腺组织[3,4]。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以前多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仅在有严重并发症时行免疫治疗,使部分患者失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糖皮质激素已成为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首选药物[5,6],但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方法各有不同,如应用不当,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或者导致病情复发。我们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消炎痛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70例,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130例,其中男50例,女80例;年龄30~62岁,平均43.5岁;其中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55例,病毒性咽炎49例,腮腺炎26例;患者均有甲状腺区域疼痛,疼痛区域可放射到耳部,可随吞咽而加重;伴有食欲减退55例,肌肉疼痛43例,发热30例。体格检查甲状腺轻中度肿大,质地较硬,触痛明显;颈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34例。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速率(ESR)加快,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正常6例,FT3、FT4升高及TSH降低伴甲亢症状124例;甲状腺131I摄取率正常低值7例、降低123例。排除甲状腺肿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70例、B组30例、C组30例,2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方法 A组给予泼尼松(浙江仙琚制药)5 mg,3次/d,连续口服2~4周;待ESR降至正常,症状、体征消失后,泼尼松开始减量,第1周减为10 mg/d,分早晚2次服,同时中午口服消炎痛(开封永康药业有限公司)25 mg/d;第2周泼尼松减为5 mg/d晨服,消炎痛50 mg/d,中午、晚上各1次;第3周停用泼尼松,消炎痛75 mg/d,3次/d。B组仅服用泼尼松,减量方法同A组。C组消炎痛75 mg/d,3次/d,不减量,连用8周后停药。观察3组患者甲状腺疼痛及肿大消失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周检测ESR,采用罗氏Roche Cobase.411型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第4、8周时的血清TSH、FT3、FT4,记录停药8周内病情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A、B组甲状腺疼痛、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均<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3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d,±s
表1 3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d,±s
注:与C组比较,*P <0.05
组别 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 甲状腺肿大消失时间A组(n=70) 1.9±0.8* 8.4±2.3*B组(n=30) 2.2±0.7* 9.0±1.3*C组(n=30)5.3±1.7 13.4±3.6
2.2 3组ESR变化情况比较 A、B组治疗后第1周血ESR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均<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4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3组ESR变化情况比较mm/h,±s
表2 3组ESR变化情况比较mm/h,±s
注:与C组比较,*P <0.05
组别 0周 1周 4周A组(n=70) 77.1±17.9 33.1±6.7*9.0±4.5 B组(n=30) 78.3±18.2 34.2±6.9* 10.2±3.9 C组(n=30)77.8±17.7 45.3±11.2 10.8±4.0
2.3 3组血清TSH、FT3、FT4水平比较 A、B组治疗后第6周血FT3、FT4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5),TSH显著高于C组(P均<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血清FT3、FT4、TSH水平比较±s
表3 3组血清FT3、FT4、TSH水平比较±s
注:与C组比较,*P <0.05
组别 FT3(pmol/L) FT4(pmol/L) TSH(μU/L)A组(n=70)0周 10.3±2.4 36.2±7.5 0.20±0.10 6周 5.5±2.4* 14.2±2.5* 2.60±0.20*12周 6.2±2.3 16.3±2.6 2.40±0.30 B组(n=30)0周 11.1±2.5 36.7±6.9 0.20±0.10 6周 5.6±2.9* 14.7±3.1* 2.70±0.10*12周 6.3±2.2 15.9±3.3 2.50±0.20 C组(n=30)0周 10.9±2.1 37.0±8.1 0.20±0.10 6周 6.9±1.6 20.1±2.4 1.90±0.10 12周6.4±2.1 16.2±1.6 2.50±0.20
2.4 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中,A、B、C组不良发应发生率分别为14.2%(10/70)、33.3%(10/30)、20.0%(6/30),A、C组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5 3组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后随访8周,A、B、C组复发率分别为 17.1%(12/70)、33.3%(10/30)、26.7%(8/30),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目前,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患者病前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也有学者认为该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典型患者其整个病期可分为3期,即早期伴甲亢、中期伴甲减、恢复期。但临床上大部分患者由甲亢期经过渡期直接进入恢复期,而不出现甲减期[7]。一般认为,本病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数周至数月后可完全缓解,部分病情缓解患者数月内仍可复发。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一般认为对症治疗即可,但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错失治疗机会,导致严重后果。目前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及处理抗原的功能,调节淋巴细胞的数量、比例及其分布情况,对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作用进行干扰甚至阻断,防止补体成分黏附于细胞的表面,抑制炎性递质的释放,阻止抗原、抗体的结合等[8-12]。如能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可迅速缓解,疗程缩短。在糖皮质激素中,临床首选泼尼松口服。但有学者认为,糖皮质激素虽可缓解症状迅速,但并不改变疾病的自然过程;而且如果撤减糖皮质激素药量过快、过多,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疾病的治疗[13]。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在改变临床症状及改善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优于A、C组(P <0.05),但与A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2 组(P <0.05),与相关报道[14,15]一致。可见,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过程中,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关键。消炎痛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解热、镇静、抗炎作用,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也有效。本研究显示,虽然B组较C组症状缓解较迅速,且CSR血沉下降较快,但2组治疗后12周血清FT3、FT4、TSH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A、B组甲状腺疼痛、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均<0.05),A、B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组治疗后第1周血ESR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均<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4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第6周血FT3、FT4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均<0.05),TSH显著高于C组(P均<0.05);A、B组比较,P均>0.05;治疗第12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消炎痛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首选治疗方法。
1 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2.
2 孙卓贵,姜海娜,曹玉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黑龙江医学,2010,34:364-366.
3 王素梅,刘永娟.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观察.北京中医药,2010,29:296-297.
4 马中书,邱明才.糖皮质激素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治疗中的选择和应用.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115.
5 马晓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120例.四川中医,2010,28:66-67.
6 胡艳霞.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64例疗效分析.当代医学,2012,18:136.
7 杜明,梅冬艳,王海涛.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河北中医,2010,32:1741-1742.
8 李燕.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治疗与分析.当代医学,2010,16:50-51.
9 杨力,段洪涛,宋奕宁,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7:2211-2213.
10 党安森.亚急性甲状腺炎18例CT检查结果分析.山东医药,2011,51:44-45.
11 苏振丽,马丽芬,高琳.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7-178.
12 商建华,蒋林哲.夏枯草口服液三联疗法治疗中老年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64-1865.
13 金文龙.美舒利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乙肝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9.
14 饶国辉,刘生,吴克宁,等.核医学系列检查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实用医学杂志,2008,24:3188-3189.
15 章结楼,黄海泉,吕雪峰.亚急性甲状腺炎13例误诊原因分析.安徽医学,2010,31: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