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玉 赵凤娥 杨秋平 蔡宏伟 李海燕
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因化疗药物的特殊性常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局部疼痛、痒感、红、肿等静脉炎表现,严重者需要更换输液部位或更换药物,影响输液过程的顺利进行,给患者增加经济费用,甚至引发护理风险。为此我们对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对策,以杜绝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患者按治疗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使用20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和超低密度输液器(山东威高集团生产)。2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肿瘤疾病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患者增加实施综合干预措施。
1.2.1 知识干预:首先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大家熟练掌握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技术以及化学药物输注过程中的应急预案等;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知识传播和干预,使患者知晓与输液相关的知识,了解药物与静脉炎的关系,帮助患者达到配合医护治疗的目的,能够正确摆放体位,将输液过程中的不适告诉护士,达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的效果。
1.2.2 药物干预:使用30 g红花加等量芒硝用纱布包裹,浸湿4层纱布湿敷穿刺点上方1~2 cm处为起点,面积以10 cm×10 cm为宜,外面用保鲜膜包裹,每次以芒硝变硬后取下。水温以40~45℃为宜。
1.2.3 情志干预:通过安慰疏导、解疑、移情、借情以及情志相胜法等途径和方法来改善患者的心态,解除内心焦虑,转移对负性事件的注意力,从而消除不良心理应激的影响,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与疾病对抗,增加抗病能力,利于养病治病。
1.2.4 家属干预:静脉炎的发生需要观察和护理,要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知晓化学药物和静脉炎的知识,能够在陪护过程中将发现的状况反映给医护人员。家属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的不适,仔细观察输液部位有无变化,以达到及时处理的目的。
1.3 静脉炎分度 完成2个周期化疗药输注后对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以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规定分级标准为依据[1]:1度: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不可触及硬结;2度: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不可触及硬结;3度: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静脉炎是由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因静脉内长期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的局部静脉化学炎性反应[2]。多数抗肿瘤药物因药物pH值、渗透压以及理化特性等影响在静脉输注过程中会对局部血管和组织产生很大的刺激性,引起局部血管痉挛通透性增加,诱发炎性反应,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现象。留置针导管对局部静脉产生刺激性也会加重化疗性静脉炎的症状,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会使某些患者因局部疼痛过重而拒绝接受化疗,影响疾病治疗。
表1 2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n=30,例
静脉炎属于中医“筋瘤”范畴,其病机相当于中医之血瘀气滞[3],控制血瘀气滞的发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散结止痛为主。外敷中药芒硝,为灰白色颗粒状矿物类中药,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性咸、苦、寒[4],有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之功效,可以预防或对抗化疗药对静脉血管的刺激作用,且具有高渗作用加速了组织肿胀的消散和吸收,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红花具有化瘀通络、散结止痛的作用,可以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加快血流,缩短药物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微血栓的形成,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二药联合外敷可增强预防静脉炎的效果,同时对患者施以知识干预和情志干预,帮助患者知晓静脉炎的发生与药物的有关,服从医嘱和护嘱可以预防静脉炎,从而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抗病信心,对家属的干预可以帮助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措施,在陪护过程中可以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医护人员,以利于尽快解决各种护理问题,同时对患者起到监督提醒作用,保证顺利完成治疗过程,以达到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肿瘤化疗患者的护理要将中医学理论与整体护理结合起来,实施全面系统的综合干预措施,降低静脉炎等护理风险的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医疗护理效果。
1 唐映辉,高林春,刘光琼.静脉炎的发生机理及防止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l,18:250.
2 李树贞主编.现代肿瘤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68.
3 文霞,李俊红.自制外敷中药包预防输液所致静脉炎疼痛的疗效观察.现代护理杂志,2004,10:265.
4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