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规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4-10-09 03:41吴锦娜
师道·教研 2014年8期
关键词:河蚌石灰水生物

吴锦娜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重要的。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是良好的学习动力,是求知欲望的源泉。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往往局限于兴趣的初级阶段——好奇心理,忽视了兴趣的发展阶段和效能阶段。因此,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情绪受到影响,兴趣逐渐下降。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理,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地应用兴趣规律呢?

一、激发求奇兴趣

人们对于生动奇异的情景总是具有特别的兴趣,这就是常讲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的主要心理品质。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自然界的许多生物现象都有浓厚的兴趣。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经常鼓励学生多发现日常生活中奇异的生物问题,激励他们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

例如,在讲授“植物呼吸作用时”,有学生提问:“刚收割的稻谷堆过一夜之后,手插进去为什么会有热的感觉?”我肯定该生的提问,并让全班同学结合植物呼吸知识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种子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发出来。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无穷无尽,学生经常会提问许多问题:如狗夏天为什么要伸出长长的舌头?公鸡会打鸣是不是声带作用?夏天鱼为什么大批浮出水面来“散热”?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奇兴起,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尽量联系生活实例,巧设比喻,以激发学生的求奇兴趣。例如,在教学免疫功能这一抽象理论时,我把一个人的免疫功能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安全保卫系统,将防御保护比喻成国防军,自身稳定比喻成公安部门,免疫监视比喻成安全部(情报机关),这样既生动又有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求知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求知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而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求知兴趣,不仅要让学生对学习某一学科或涉及某学科的知识感到好奇,而且要让学生感到学习这种知识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在学习“茎的结构和各部分作用”时,先让学生联系俗语“人要脸,树要皮”、“树怕伤皮、不怕空心”,再让学生观察仙人掌、马铃薯、莲藕、荸荠茎的形态及作用。然后结合课本图片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茎的结构和各部分作用两个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释疑:水分的运输与茎的哪一结构有关?这样,把疑问转变成为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

讲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我讲到头发有保护皮肤和保持体温的作用,发型还能显示一个人的风度、气质和形象。青少年学生活动量大,出汗多,烫发或留长发要浪费时间去梳理。如果不经常梳理,头垢过多,堵塞皮脂腺,会使头发失去光泽。长头发也使人感到沉闷。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脸型特点,梳理成适合学生身份的发型,轻松适度的发型更使人显得健美。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不仅知道学生物有用,也清楚自己所学的知识有限,对今后所要学习的知识会产生一种渴求心理。

三、保持持久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但是,不稳定的兴趣,不仅会影响知识的深入掌握,而且会导致浮夸、不踏实、惧怕困难等性格的形成。因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为使学生能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使兴趣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要注意学生意识倾向的正确引导。生物教学中,许多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在生活中很易采集到,每讲到一种代表物种、器官时,我都先安排学生课前采集标本、实物,带到课堂中来,采用“实物观察,演示讲解,启发求知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软体动物门时,结合在我们沿海地区,学生对软体动物比较熟悉,其中河蚌较易采集的实际,课前,布置学生采集大量河蚌,上课时,分组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投影出若干问题:1. 河蚌贝壳的功能是什么?2. 河蚌怎样运动,受刺激会怎么样?3. 河蚌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4. 河蚌贝壳与外套膜的关系怎样?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有的放矢。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加以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接着,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动手试验,讨论分析,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独立活动,观察实物,一直处在愉快积极的精神状态中,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我国生物史上的重大创造,我国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产生爱国情感,明确奋斗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保持。

四、诱导兴趣迁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包括迁移,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学习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口号之一。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涉及化学、物理、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迁移学习兴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旧知识,解决新课题。

在学肺部气体交换知识时,我先渗透物理学中有关气压的内容,以物理学中有关气压的内容,以物理学中气压知识去理解呼气和吸气的原理。在讲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时,我多举一些成语故事、生活现象、常识。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谈虎色变、杀鸡儆猴、马戏团训练动物完成动作等。讲述足弓和脊柱四个生理弯曲的生理功能,联系数学、几何学中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力学中曲线的受力原理。通过这样联系生活,加强学科渗透,既使学生对兴趣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必然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习兴趣的广阔性。

另一方面,我通过对一些科学家的事迹介绍,也使学生清楚了解兴趣迁移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些科学家正因为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又紧密联系自己的中心兴趣,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难关。

兴趣的迁移有利于拓展广泛的兴趣,有利于扩大思维领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多种能力的形成。

五、落实兴趣效能

学生有了浓厚学习兴趣以后,要帮助学生树立“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有毅力学好生物”的信念;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的效能落到实处,进一步激发学生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实验中,我增设了一个比较实验:将课前准备好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两支试管内,让一名学生用口通过导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一段时间之后,两试管内的石灰水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用口吹气的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混浊,用洗耳球吹气的试管内石灰水仍然澄清。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我顺势设问:为什么用口吹气的石灰水会变混浊呢?这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为什么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呢?这与身体内的气体交换具有密切关系。这样,学生对“体内的气体交换”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实验在落实兴趣效能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光照是否影响种子的萌芽?”我指导学生回家把菜豆、黄豆、小麦等植物种子,各自分成两组,在温度、水分、氧气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一组置室内光处,另一组放入同室的暗箱中,两天后观察得出结论。学生观察后心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感和满足感。这种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了自学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信心。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实际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爱好”。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个性品质的目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根据兴趣规律的特点,科学地应用,对提高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蚌石灰水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河蚌
第12话 完美生物
蚌用壳把鹬的嘴夹住, 它们怎么对话?
树木为啥穿“白衣”
捉河蚌
树木为啥穿“白衣”
树干为何冬天穿“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