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利广
转化后进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难度很大的问题。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除注意正面引导外,还应加强情感投入,因为“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自古以来,情感就是心灵沟通的媒介,古人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其师而信其道也”。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对立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后进生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品格。可以说,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一、适度宽容,给后进生主动改错的机会
适度宽容指的是教师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宽恕学生的过错。容易反复是后进生的一大特点。后进生在思想、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已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定势,要想在短时间内把不良习惯彻底改掉并不容易,也不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允许别人犯错,又允许别人改过”的博大胸怀。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严加管教固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对后进生的某些方面采取适当的宽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更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对人的度量,是一种体谅,是一种理解和关心。宽容并非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相反,宽容是一种情感投入,是一种对后进生的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受老师多次宽容的学生,内心会得到感化,从而产生自愧和负疚的情感心理,这种心理会使后进生产生改过的动力,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案例1:网吧事件
星期二的晚自修轮到我值班。第一节下课后,三(3)班的覃某来到办公室说:“老师,我肚子疼,想请假回家。”他还说因为自己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故约了同班的王某陪他一同去医院看病,看完病就回来。谁知一直到晚自习结束,他们俩仍然没有回来,我很担心,便开车到当地的医院找他们。然而医院里却见不到他们的踪影,值班医生也说今晚并无学生过来看病。我想起以前班主任刘老师对覃某、王某等学生的介绍,猜测他们很可能是溜去网吧上网。于是,我逐个网吧查找,从10点半一直找到12点,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他们。我的心情一下子汹涌澎拜,差点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我曾经几次在年级会议上谈到最讨厌的行为就是欺骗,更何况这又是欺骗我的信任外出去黑网吧玩,这还得了!但是,潜意识告诉我,我必须要冷静。为不引起不必要的轰动和误会,我说:“今晚的事先到此为止,你们先回宿舍睡觉,明天再作处理。”
第二天,覃某、王某早早来到教室,等待处分,偶尔抬头,似乎在观察我的情绪。由于覃某已经不是第一次深夜才回宿舍了,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俩。我看到他们俩有了黑眼圈,想必是昨晚一直没有睡好。我说:“昨晚覃同学虽然身体不舒服,但却能在医院里坚持学习,王同学陪他去医院看病、打点滴……”
就这样,这件事悄悄地过去了,这成了我与他们俩之间的小秘密。他们没有让我失望,从那时至今年初三中考结束,他们再没有去过网吧,化学成绩也进步很大。也许,正是老师的宽容感化了他们!
评析: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宽容维护了学生的“面子”,感化了学生,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也给予了学生主动改错的机会。很难想象,那时候如果笔者不是关心和爱护,而是图一时之快大肆批评,对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影响,也许会因此破罐子破摔。面对反复犯错误的后进生,适度的宽容也许更能打动学生。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让他领悟到了老师的这份良苦用心。带着这份温情和感激,往往会有奇迹出现——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会向老师坦诚地吐露心声,从而便于教师把握教育的时机。
二、师生共情,引导后进生自我反省
在心理学中,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师生共情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能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设身处境地体验学生的处境,将心比心地对待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它可以使对方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和信任感,进而有助于相互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沟通。有研究表明,校园里的突发事件常常与后进生的一时冲动有关。在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情,最大限度的去理解和体谅学生的行为,第一时间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有效引导他们自我反省。
案例2:孩子,老师知道你很难受
学生陈某行事比较冲动,自升入初中以来,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只要他在哪个班,这个班就不得安宁。初三下学期他来到我所教班。
一天,班长急匆匆赶来说陈与物理老师发生冲突。我冲进教室,看到陈某正拿着板凳准备砸人。我好不容易才把他与物理老师拉开,他却大哭并扬言要杀物理老师。我拉着他的手说:“孩子,老师知道你很难受,来,跟着老师做深呼吸。”也许是平时的情感沟通已取得学生的信任,陈某放下了手中的板凳。随着一次次的深呼吸,他渐渐平静下来。我又说:“孩子。我知道你很委屈,说出来老师给你分析分析,好吗?”几分钟沉默之后,他终于向我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心情。我表示理解,同时也跟他讲了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采取温和的方法与老师交往。最后,他终于擦干了眼泪,心情回归平静,顺从地向物理老师道了歉。
评析:在上述案例中,是师生的共情及时扼制了事态的发展,是共情实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一句“孩子,老师知道你很难受”是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的体现,从而也使教师能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和更及时地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可以说,共情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有助于人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走出自我理解、自我关注,学会关注他人、理解他人。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后进生,共情有更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评价,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积极评价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同时又着重指出其身上能区别与他人的特点和优点,使学生产生一种被他人(老师和同学)重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重认知轻情感,或虽然提供了情感信息的反馈,但向学生提供的是不良的情感信息,其中消极的成分较多,积极的成分较少,且评价的口气大多是命令式和威胁式的,并将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上,不能全面的看待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从而在有意或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情感,影响了良好课堂教学的沟通。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认知信息的反馈固然是重要的,但情感信息也是不应缺少的。下面用一实例加以说明。
案例3:激励,再激励
化学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已经是第二天了……轮到高维了,我不禁担心起来,他可是一向孤僻寡言,从来没有上过台呀,据说上星期还因为自顾着看书毫不理会英语老师的提问而受到批评。不知今天这“关”他怎样过。
“下面请高维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主持人话音刚落,大伙儿的眼光便齐刷刷的落到高维身上。紧接着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同学们的一再催促下,他才低着头慢慢走上讲台。面对大家期盼的眼光,他胆怯了,足足有3分钟,像钉子一样钉在那儿,竟然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来。下面一片唏嘘,甚至有人在偷偷地笑。他沮丧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我首先请同学们发表对高维同学的点评。“老师,他的演讲不成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他一句也讲不出或许是没有真正去研究。”……我笑了笑,问道:“有谁发现了他的成功之处?”大家沉默。
我静静地说:“高维同学今天走上讲台了吗?”“他是第几次上台?”
“第一次!”迟疑了片刻,台下突然掌声雷动。
“再有,高维同学所做的观察和研究很细致,为今天的演讲也准备了很长时间,他是极其认真的对待这次展示的,这也是他的成功之处啊!”
我观察到低着头的高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便对着他说:“你愿意接受下一次机会吗?高维点了点头后又坚毅地抬起了头。看得出,失败的懊丧溜掉了。
激励,再激励!在激励中给予后进生信心和力量,帮助他们搭建台阶战胜自我,提供更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品尝成功……这是教师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
评析:在上述案例中,老师抓住时机,在激励中给予那位胆小寡言的学生信心和力量,从情感上帮助他搭建台阶战胜自我,提供更充分的时间让他品尝成功,有效地激发了他继续探究的动机。实践证明,表扬和激励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