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祺
近年来,有关能源互联网、制造业数字化、人工智能、生物经济等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思考和论述层出不穷,在国内外引发了热烈讨论。当前,新能源、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发展,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并广泛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据相关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占全球医药工业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一,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将由目前的1.752亿公顷继续扩大。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据全球发电能力增长的近一半,其中,以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为主的间歇式供电占比将达到45%。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期,一场以绿色、健康为主题,以生物技术和新能源为主导,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支撑的产业革命正扑面而来。
一、新一轮工业革命是我国产业实现跨越赶超的重大机遇
(一)有利于推进农业“工业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工业革命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快实现我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一是现代生物技术将深刻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转基因技术不仅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也能赋予农作物新的特质,将进一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伴随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的快速发展,农作物很可能将逐渐取代石油,成为工业发展的能源和原材料,有力支撑工业发展。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三是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而且对缓解由于化肥、农药和薄膜的大量应用而导致的土壤结构破坏、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具有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加速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为发达国家重整制造业提供了可能。我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大宗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升,资源环境约束逐渐趋紧,国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不断下降,新一轮工业革命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一是缓解产业对资源环境的高度依赖。以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兴绿色能源将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深刻变革,有助于使我国工业摆脱传统能源资源约束。下一代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等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推动我国制药行业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原料药生产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转型。高性能水处理、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治理、水域生态修复、抗重金属污染等领域,将对我国环境保护、修复和治理提供有力手段。
二是改变制造业价值链重要环节。一方面,3D打印等数字化制造技术将进一步压缩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将大幅降低小批量产品生产的成本,缩短制造周期,提高制造效率,很可能改变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模式,推动研发设计环节成为制造业最核心和最主要的环节。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以来料加工、代工组装(OEM)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设计能力,始终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附加值环节。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对我国核心环节薄弱的制造业带来沉重打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改造制造业,工业机器人等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将在生产环节大量取代劳动力,智能制造成为控制成本的重要途径,劳动力成本占整体生产成本的比例也将随之下调。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制造业将呈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全球制造业格局很可能面临洗牌,这将使我国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
三是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模式。从生产环节看,(创新)设计者和制造者的边界进一步模糊。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使生产工具的可得性大大提高,创新者转变为制造者的成本迅速降低,以分散化生产为标志的社会化生产模式将快速兴起,逐步替代集中型生产方式,将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和商业模式。从消费环节看,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边界进一步模糊。能源互联网、制造业数字化等技术的产业化,将颠覆现阶段“集中生产,全球分销”的局面,新的“分散生产,就地销售”的格局将被塑造,促使传统以“空间集聚、地理集中”为特征的产业集群逐步向以“分散布局、异地协同”为特征的虚拟集群演变,全球制造业格局和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转变。
(三)有利于加速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农业和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将大幅减少,就业结构将向服务业倾斜。同时,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大幅释放高强度、高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时间,人们的闲暇时间变得更为充裕,对生活品质和兴趣爱好的追求也增加了对服务业的需求。因此,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大幅提升,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带来重大契机。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迅速成长。新一轮工业革命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对金融的需求与日俱增;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将促进设计、咨询、科技服务、法律服务等行业高速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和平台将对网络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报关结汇、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是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变革。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工业领域进一步渗透到生活领域,不仅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结构产生巨大变化。一方面,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和消费结构的不断转变,文化产业、健康服务业、旅游业等关系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服务业需求将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升高以及机器人的进一步智能化,对当今我国依赖人力服务和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商贸服务业、家庭服务业等行业将产生较大冲击。
三是新兴服务业态快速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产业和技术融合的特点和趋势促进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催生了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兴起,将成为服务业成长和壮大的重要组成。一方面,生物、可再生能源和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有着巨大的市场。生物芯片、数字虚拟人等将为生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新手段;能源互联网将实现能源的分享和交易;信息技术将在金融、电信、电力、智能交通、政务、教育科研、数字娱乐、中小企业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形成巨大的信息服务市场,从而进一步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另一方面,合同能源管理、云计算等新兴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合同能源管理的新模式助推仍处于发展初期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由云计算所带来的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等新兴计算交付模式将对信息产业带来更大的变革,将形成一系列云外包、协同创新、协同制造等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模式。
二、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实现产业跨越赶超的相关建议
(一)瞄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关键技术,跟踪关键领域技术路线和发达国家发展动向
从现阶段看,当前支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相关技术受产业化、规模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应用范围和应用程度都还很有限,仍处于前沿或不成熟的阶段。新一轮工业革命将会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才会真正“形成气候”,既有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完全替代。当前,要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的跟踪研判,厘清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实现途径,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主要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重大研发计划,紧密跟踪其发展动向,避免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陷入被动,防范技术路线的颠覆式创新风险。
(二)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看,大多领域都涵盖于我国大力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要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围绕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动力等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一批符合新一轮工业革命特征和要求的新兴产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着力突破一批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和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壮大一批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新兴产业。
(三)加强创新链条建设,营造有利于促进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环境
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动力和源泉。当前,要推动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注重对创新链条的管理。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领导小组或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财税金融、资源要素价格、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攻坚。加强科技与经济在规划、计划、政策层面的衔接。
(四)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改变制造业原来的投入方式,促进柔性化生产,推动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生产模式,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基于比较优势与包容性发展,积极应对能源安全、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挑战,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突破。鼓励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之间的互相交叉与渗透,促进直接构成现实生产力的各种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的出现。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各主体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企业是创新的引擎,政府是创新的推动者。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除极特殊领域之外,要使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带动新兴技术研发、开发、产业化、市场拓展等,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激发专、精、特、新等专业化中小企业活力。政府要把握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协调的尺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微观活动的直接干预,去除不利于创新的行政性审批,在扶持政策上要更有针对性,避免“撒胡椒面”式扶持。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