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辅”到“决定性”的嬗变

2014-10-09 05:18刘华清
湘潮 2014年3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刘华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的取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理论结晶,其间经历了4次认识突破。

第一次:从排斥市场作用到承认“市场调节为辅”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排斥市场作用,严重影响了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新探索。1979年3月8日,陈云在一份提纲中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让它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4月5日,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时甚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当时都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水平。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党的十二大对于突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认识对于推进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邓小平对《决定》予以高度评价,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但就经济体制而言,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决定》强调:“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第二次:从“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在理论上进一步思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的取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理论结晶,其间经历了4次认识突破。

第一次:从排斥市场作用到承认“市场调节为辅”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排斥市场作用,严重影响了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新探索。1979年3月8日,陈云在一份提纲中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让它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4月5日,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时甚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当时都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水平。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党的十二大对于突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认识对于推进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邓小平对《决定》予以高度评价,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但就经济体制而言,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决定》强调:“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第二次:从“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在理论上进一步思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的取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理论结晶,其间经历了4次认识突破。

第一次:从排斥市场作用到承认“市场调节为辅”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排斥市场作用,严重影响了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新探索。1979年3月8日,陈云在一份提纲中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让它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4月5日,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时甚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当时都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水平。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党的十二大对于突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认识对于推进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邓小平对《决定》予以高度评价,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但就经济体制而言,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决定》强调:“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第二次:从“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在理论上进一步思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习近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财产哲学基础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差异分析
China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