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亮
环保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政府还必须在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环保企业则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环保产业迎来了春天”、“环保产业势头强劲”……近年来,类似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环保俨然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在许多人看来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许多环保业内人士提醒说,虽然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当前环保产业良莠不齐、市场化不足等问题,仍然有待破解。
环保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节能环保产业过去这几年发展很快,每年大概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中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指出,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近年来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息息相关。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处于逐渐深化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近两年来在污染治理上再三加码,环保产业市场潜力被快速释放出来。2013年8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原来对(节能)环保产业并没有说支柱产业,但这一次明确了。”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2013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明朗,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正在进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2013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着力把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要求有效转化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今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承诺将在今年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分析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政府将投入2万亿元,在水污染事件推动、政策利好支持影响因素下,从事水污染处理相关环保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与国家政策相呼应,各省也相继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广东省近日就出台《关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从积极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加快培育节能环保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年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达10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50家。
这些相关政策、意见的出台实施,无疑为环保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应该说节能环保产业的作用地位越来越高,也可以说它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春天。”骆建华说。
政策利好的同时,环境监管的不断强化,无疑也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目前企业环保设施该上的基本都上了,但是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运不运行,这就需要加强环保监管,环保这只手收紧了,市场也就出来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监测科技处副处长王大力说。
今年,环保部发布公告,对2013年脱硫设施存在突出问题的19家企业予以处罚。19家企业被罚的脱硫电价款或追缴排污费合计4.1亿元。“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不得不让他们进行技术的革新进步,提升他们的标准。”全国绿色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沈新榕表示。
“环保部处罚了对脱硫存在作弊现象的企业,而且也在不断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显然是要将国务院的一系列环保措施落到实处。随着环保工作不断深入,工业企业对于节能环保设备的投入将会显著拉动脱硫、脱硝、除尘及水污染处理设备等的需求,这对环保企业是一个机遇。”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环保行业研究员王健军提到。
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仍然有限
虽然各界一致看好环保产业的未来,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然有限。”今年5月初,环保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的从业单位约1.3万家,营业收入3700亿元,从业单位的年平均营业收入仅为285万元。环境保护产品和环境保护服务营业收入占同期GDP比重不足1%,还远远不足以被称为经济支柱。
“环保产业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行业素质良莠不齐。”王大力指出,目前部分环保公司只有几十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人员不足、技术不够。可是为了生存,这些公司经常会承接一些他们本身难以独立完成的环保项目,结果由于不熟悉工业企业生产流程,提出的环保方案往往与生产实际脱节,或是环保方案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即使方案能够实行但是效果也不理想,这些公司往往几年过后就自然消亡了。
“与巨大的环保治理任务比,我国环保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也是因为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是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其次就是技术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王健军说。“规模小,是行业特点决定的。”王大力指出,与其他行业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投资相比,环保治理项目的投资很多时候只有几十万或者上百万,项目的规模自然就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规模。
“企业治污的自觉性不够也是限制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王大力指出,由于环保投入并不产生效益,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于环保治理的态度仍然不是很积极,其在环保上的投入更多是形势所迫,目的也是应付政府的监管,流于表面工程。比如水处理设备,企业的目标不是长期稳定的获得达标排放,往往是检查的时候开机,检查结束就关机。加上目前环保执法力量不足,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这也让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另外一个重要挑战还来自于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公众和社会对水价、水质、水污染、选址、垃圾焚烧的关注和质疑,正在快速抬高环境服务的标准,而服务价格跟不上服务标准提高的步伐,也是当前环保产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污染治理项目,很多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政府行政手段的干预也限制了产业的正常发展,“有些政府主管的治污工程,企业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即使你技术再好他就是不给你做。”广州某水污染治理公司负责人提到。还有的领域,由于政府的重视力度不足,目前企业连运营模式都没有找到。以土壤修复为例,许多企业表示,该领域像早期的工业废水治理一样,没人重视、没人监督,也没有标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去做,因此这一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endprint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为重要
“环保企业其实并不需要政府给予多少财政资金的支持,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认为。
“环保产业要做大,关键在于把污染治理推向市场化。”王大力指出,治污的责任在排污企业,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治污技术及治污企业,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应该放开让市场进行竞争,技术过硬就上,技术不过关就淘汰,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交给市场的业务,也应该尽量放开,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就表示,环保部近期将出台关于加强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把污染物监测、企业环境监测、设施运营等更多领域交给市场。
此外,政府应该通过强化执法监管,为环保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对企业的执法监管严格了,企业的治污积极性才会提高,只有企业的违法成本超过守法成本时,企业才会自主地加强环保投入。与此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企业的信息公开,要把环保企业的治理效果、各项治理指标等向社会公布,信息透明之后排污企业就可以根据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而环保企业迫于这种竞争压力也才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再者,目前从国家到各省都出台了各种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这是令人振奋的,不过,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如何让这些政策真正落地。政府相关部门只有真正把环保产业列为扶持的重点新型经济产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深化政、产、学、研结合,才能够有效把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否则的话,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可能只会长期停留在政策文件及各类报道上。
“最重要的还是技术创新。”对于环保企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王大力提出了建议。他指出,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污染治理项目都已经做得七七八八了,这一块的业务竞争大、利润低,企业如果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向污染治理中剩下的“疑难杂症”进攻,这就需要企业练好内功。
在王健军看来,环保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做好技术营销和推广工作。环保企业需要创意设计,需要技术的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我们会首先优化设计,努力降低设备成本,降低能耗,以满足市场上更多客户的需求;其次,加大对高难度废水处理的针对性研究,包括出水的效果、剩余物的处理、有用物质的回收等等;然后就是多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并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或产业相关团体进行沟通,在最需要的领域多下功夫。”澳大利亚创源科瑞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Willem Vriesendorp表示。
“无论人口规模还是工业规模,应该说中国的环保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环保市场,肯定会有很大的机会。”骆建华指出,这几年,国外一些大公司,如法国的威立雅,美国的GE等都进入了中国市场,带来了好的环保技术、环保理念、运营经验、融资办法,对中国环保产业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本运作水平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他建议,今后环保企业要在三方面下工夫:第一,瞄准市场。不光要瞄准中国市场,更要瞄准国际市场;第二要加强技术储备;第三要加强人才储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