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从教二十多年来,就围绕语文教学工作收集了许多资料,做了大量笔记,而且通过学习借鉴,结合地域文化和学生特点总结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堂;语文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27-02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和教学方式、方法等资源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都非常关键,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教学之母。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深谙此理,但如何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呢?
一、贴近生活法
笔者所教授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社会接触面小,课外阅读量有限,因而对写作的兴趣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深入研究,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我在讲授“写出事件的波澜”这一写作专题时,就运用了“贴近生活法”,也就是将校园内、班级里等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或者是学生了解到的国际国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找出一例,让几位同学站起来自己讲述,然后再予以梳理、比较点评,让学生从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构安排上,明白什么是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什么是事件的铺垫、烘托和转折等;特别是对班级内发生的、学生关注度高的事情,由于每位学生都了解,又是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因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对问题理解得透彻。2006年,班里有位同学得了白血病,但仍很坚强,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课堂。我就以这位同学和其家庭抗击病魔及其社会救助的动人故事为材料,引导同学们从正面作文。结果,那次同学们的文章不仅篇篇写出了真情实感,而且给了患病的同学以极大的勇气和鼓励。以“贴近法”为主的个性化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许多学生的作品在《安徽青年报》上发表,有的同学还在全县、全省、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第二课堂杂志社作文大赛、小天使作文大赛等竞赛中获奖。
二、纲举目张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能以“法”定教,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因内容而定教法,比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时,就不能再用“贴近生活法”了,因为这里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于是,我就另辟蹊径,结合《孔雀东南飞》的结构安排创设了“纲举目张法”,因为这首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小序和正文,小序基本上可以看着是正文的总纲。我发现这一联系后,就让学生先概括序文里的相关信息,接下来的主体教学就以此为纲,让同学们对照所概括的信息梳理这首诗的情节结构,不一会学生就概括出来了,即兰芝被遣是故事的开端部分,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和告诫后人分别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最后再让学生借助每一情节结构里的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很快就概括出了刘兰芝的通情达理、有教养、坚强、从容和不贪慕荣华富贵等美好的品质。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会有小序和正文两部分,不过,有的文章虽然没有序文,却有“文眼”,教师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抓住文眼,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就是文眼,教师就可以举此“纲”来张“目”,那“目”就出来了,即由不静而求静,因求静而得静,最后出静,文章的思路在学生的大脑里就清晰了。纲举目张法,教会了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方法,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课外会主动找一些精品诗文阅读,受益匪浅,乐在其中。
三、体外吸收法
我们语文教师不但在课本上大胆创新,而且还在要在课本以外下功夫,也就是说既要在战术上做文章,又在战略上动脑筋。比如新课程标准对课本中的必修教材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我们围绕新课标,可以把课本作为教学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所以,必修课文,我们可以不全教,甚至把它当着选修来教,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出来,然后把节余下来的时间用在课本以外。例如可以把电视作为教学工具之一纳入教学之中,在合适的时间可以带学生观看“佳片有约”中的精典影片,因为这档节目播出的都是名片,更主要的是播放前后主持人都会请教授、影评家对该片进行讨论、品评,可以说这是最有吸引力的阅读理解,学生从中很容易掌握阅读、理解的思路和方法,所以学生也喜欢看。只要方法找到了,思路正确,学生回过头来,自己就能很好地学习必读课文了,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体外吸收法”。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活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出个性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就可以有效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业不精进死不休。不论我们工作了多少年,不论我们的工作有多忙,也不论我们的岗位有多么平凡,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关注的最多是语文教学,最感兴趣的是语文教学,最投入的是语文教学,最自豪的还是语文教学,那还愁学生不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堂吗?
作者简介:方配秀(1969-),女,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霍邱县人,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作者从教21年,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诲人不倦,用“敬业、大爱、奉献”这六个字就能诠释这位优秀教师的内涵,“业不精进死不休”,二十多年来,她的眼里只有教学:她最感兴趣的是教学,最投入的是教学,最自豪的还是教学,她积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自创了以“兴趣开胃”和“主问题”带动教学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在学科教学中得以推广,掀起了全校教改的热潮,她不唯分而教,注重的是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她苦口婆心劝导有“网瘾”的学生回归课堂十几人;女学生生病了,她怀抱着送往医院,学生棉被淋湿了,她把家里的被子抱过去……她爱生如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里健康成长,她学习上是老师,生活上当妈妈,把母爱播洒给每一个学生,她无私奉献,全身心扑在教育教学上,在其人生字典里没有“休息”二字,她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用爱滋润学子心田,用圣洁坚守三尺讲台,用奉献弘扬红烛精神,她的辛勤耕耘只为桃李飘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