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
摘要:当前,中学语文教辅图书已成为中学生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但在辅助中学生学习的同时,多、杂、滥的中学语文教辅图书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为了中学生的健康发展,迫切呼唤中学语文教辅图书从片面追求应试向着力提高语文素养回归,从单一模式化解读向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回归,从偏重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回归,从脱离教材和教学向围绕课标和拓展教材回归。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科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098-04
语文教辅图书从广义上理解可作为特指的语文教材。顾黄初先生曾将“语文教材”这一概念的内涵,做了泛指、特指、专指的区分,其中泛指语文教材就应包括语文教辅。国家教委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将学科教材定义为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图册、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这其中的教学参考书也即为教辅图书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教辅”的定义是“对教学起辅导或辅助作用的”。从配合教学的角度看,中学语文教辅图书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课外选文类,一般都以课外阅读文本为主体,辅以简短的阅读指引或点评。二是专题类,一般以基础知识、阅读训练、写作训练为主。三是同步类,一般由“教材解析”、“同步练习与测评”、“中考、高考复习”等指导应考用书构成,此类教辅书在市场占有很大的比例。应该说,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立足于中学语文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对教材信息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补充,无论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提升,还是对中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当前,语文“教辅书量多类广,鱼龙混杂,良莠不齐”[1],问题突出,“教辅图书质量问题一直是重灾区,纵然历年来加强检查,但质量并不乐观。”[2]多、杂、滥的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确实令人担忧。如何研究开发出优质的中学语文教辅图书,实现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的科学回归,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综合自己在中学期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大学期间执教课程论课程和在出版社期间编写语文教辅图书的经验,对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编写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从片面追求应试向着力提高语文素养回归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趋势,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提高“语文能力”的提法转换为提高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不仅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语文素养具有多维性、人文性、开放性等特点。韩雪屏先生最早提出了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突出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关注“冰山”隐匿于水中的部分[3]。而洪宗礼先生则指出:“学习汉语文从静态上研究,是字、词、句、章的知识;从动态上研究,是听、说、读、写的行为;从运用法则上研究,是语、修、逻、文……”[4]可见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远非应试的一些内容所能涵盖,应试能解决的不过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些“皮毛”。
客观地讲,考试确实在制约、影响着语文教学。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以模拟试题为主的语文教辅过早进入课堂,师生通过大量做模拟试题“熟能生巧”来提高成绩,把时间耗费在教辅上,以此来达到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为什么学生做了一本又一本的练习,阅读能力没有提高?为什么学生看了许多作文指导书籍,作文还是不会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怪异现象。从教辅图书角度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质教辅普遍以应试为目标。特别是以备战中考、高考为重点内容,基本不能体现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背离了教学辅导的基本原则,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欲望,这种状况近年愈演愈烈。根据笔者的调查,许多学校一上初三或高三就进入了总复习状态,此时的语文教学相当多的时间不是在“用教材教”,而是在“用教辅教”。
二是低质教辅往往以习题为载体。一些中学语文教辅图书虽然打着新课程的旗号,却并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仍走应试的老路,没有与时俱进,少有编写创新,通篇充斥各种类型的习题,不管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无帮助,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难以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三是低质教辅太多地关注答题技巧。目前充斥语文课堂的许多教辅图书,题目模糊、答案牵强,过多地训练学生的应试技能,而忽略了感悟文学的魅力、领略名家的风采、体会词句的精妙,对分析能力、鉴别能力略微欠缺的中学生而言,这无疑为拔苗助长。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平常的日积月累,又哪来最终的厚积薄发?如果只局限在应试的圈子里,只能培养出“考试族”或“书呆子”,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才。《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有一句话很重要:“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是,如果学生手中拿到的都是低质教辅,学生又怎能算读到好书了呢?又怎能补充教材的不足呢?正如俄罗斯教育家波拉夫采夫认为的:“一个好的教师,一定会使任何教学大纲变活,并补正最差的教科书。”[5]一本好的语文教辅图书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
当然,面对中国目前的教育现实,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确实需要教辅的补充。巢宗棋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6]那么,毋庸置疑,中学语文教辅图书也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努力。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编写者能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多一些长远眼光,少一些急功近利,下决心从片面追求应试向着力提高语文素养回归,编写出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未偏离考试轨道的高品质教辅图书。切实通过好的教辅图书,达到于漪老师所说的:“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们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的培养;我们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endprint
二、从单一模式化解读向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回归
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瞄准的“唐僧肉”。阅读无疑是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的热点题材之一。《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等等。郑逸农先生在他的《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也提出语文教学“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7]。这些理论和观点都旨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但是,当人们认真审视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辅图书时,却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会不时地翻看语文教辅图书,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演绎着师生的“精彩对话”,你会情不自禁地为学生的对答如流加以赞许,会对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而叫好。但细看,却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精彩回答”都源自学生手里的教材解读,其不过是照本宣科。毫无疑问,教辅图书是学生心中的“宝典”。但这种全析全解式的教辅图书对知识点都有精细的分析,几乎每一节每一课都涵盖了教学活动的所有内容,从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到思想内容、段落划分、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无不详尽,甚至比教师的参考书还要详细实用,有的还包含了课文中所附带的思考探究题的答案。要理清课文思路,不用诵读,教辅上有情节分析;要了解人物形象,不用思考,教辅上有形象分析;要体会诗歌思想意境,不用品鉴,教辅上有意境分析;要学习散文手法,不用探究,教辅上有技巧分析……正是由于太过完整、透彻地分析以致学生习惯于去阅读课外辅导书的内容,而懒于思考,发挥想象,这样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文本的意义恰恰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才能得以建构,它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由读者来实现。”[8]如果语文的学习过分依赖教辅书上完整的答案,缺少独立思考,表面上看来学生课堂问题回答得很精彩,气氛很热烈,课后作业完成顺利,教学的效果明显。但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如果一味地借助这种语文教辅图书,相信这种语文教辅图书,唯这种语文教辅图书是从的话,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和懒惰习惯,漠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淡化自我学习的意识,最终导致其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评判的精神、自主学习的信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和目标也就只能成为空想。
所以编写中学语文教辅图书时,课文分析要化繁为简,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独特感受、自我理解、个性表达。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要紧密结合,培养和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丰富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学生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多方面素质。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力求编出经典试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安排语言训练时,注意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如,在阅读训练设计上,根据文章不同的文体和特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思维方式,通过适当提高阅读的难度,使学生保持一定的思维强度,加强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乃至批判性的训练,设计问题应该更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答案不求唯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逐步走向自主自立,培养批判能力和批判精神。
三、从偏重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回归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9]。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都表明语文学科绝不是仅以语言为载体的工具。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标》更加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提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已经逐步在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方面转变,然而,中学语文教辅图书似乎转变得并不怎么快,不少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出版利益的驱动,不仅成了语文学习的单一工具,甚至成了语文考试的单一工具。一些教辅只重视对单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训练,往往忽视联系语文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更不用说在编写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很多语文教辅图书中技巧性、工具性倾向太多,人文性追求太少,把大语文变成了“小语文”。当今的中学语文课堂,很多学生书桌上除了教材解析、习题集之外,没有一本像样的语文工具书;除了教材之外,没有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少见到重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学语文教辅读物,即便是文学名著也多是简写本、速读本、导读本甚至以“小人书”替代。同时,只要能在考试中帮助得分,就是最好的教辅书,工具性的“实用主义思想”可见一斑。这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反思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辅图书,是否应少一些功利主义,少一些浮躁思想,是否应有意识地去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在优秀作品中去涵养心灵?让学生真正去品尝前人留下的精神盛宴?
语文教育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要与学生的人生经验、社会实践、周围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提供一个支点,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尽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对语文教辅书的编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编写要更加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把读物与学生的人生经验联系起来,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与周围生活联系起来,字词训练要尽量在课本或经典作品中选取《课标》常用字表提供的字词,阅读训练要尽量选取名家名作的选文选段,句段篇训练要尽量选取贴近社会生活的题材,特别是在编写内容的选取上,要注重选取情趣健康、积极向上,传导“正能量”的内容,避免选取消极、庸俗、不健康的内容,要把亲情、友谊、诚信、善良、奉献、勤俭、刻苦等人文元素以及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等人文精神融入到语文教辅图书的编写中,充分发挥语文教辅图书发行量大、使用频率高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endprint
四、从脱离教材和教学向围绕课标和拓展教材回归语文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也是编写语文教辅图书的重要依据。我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奠基人、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就多次指出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历练的凭借、是形成习惯的凭借[10]。在王相文先生等主编的《语文教材研究》一书中,则系统地指出了语文教材的开智功能、育德功能、审美功能、习法功能等。而朱绍禹先生在《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中也提出了语文教材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知识传播教育和技能训练教育三种价值。从语文教材的功能不难看出,虽然语文学习的资源非常广泛,但语文教材是所有语文课程资源的核心。温立三先生就指出:“反对舍本逐末,抛开课本,另起炉灶,尤其反对离开教材大搞非语文活动。课本是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之本。”[11]为此,编写中学语文教辅图书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否则,必将偏离正确轨道,造成南辕北辙、事倍功半的不好效果。
然而,当前的现实是,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在不断变革,语文教材在不断出新,但中学语文教辅图书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却不够同步和协调,要么其内容、体例、要求与过去相比变化不甚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么其内容过于超前,过度脱离中学语文教材,甚至完全割裂了与语文教材和教学之间的联系。笔者调查发现,教辅图书市场上每一类型的中学语文教辅图书都有十几种不同的版本,很多版本编写体例基本相似,不同版本互相抄袭、雷同现象十分普遍,即使有变化,也只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变化,虽然编写理念上打着新课程的口号,但并没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新瓶依然装旧酒。比如,以习题、试卷为主的同步类教辅书,很多脱离教材和教学,用历年的中考、高考试题东拼西凑,同样题目多次重复出现,少有创造性劳动成果;低年级与高年级练习设计缺少过渡,不注重梯度与难易度,过度模仿中考与高考题型。这种单一化的中学语文教辅图书耗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学生“重负低效”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辅图书之所以存在这些脱离课标、脱离教材、脱离教学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追求标新立异,认为只有与教科书不同,才能显示出编写水平,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节约编写成本,借用现成的编写体例、现成的语文素材,甚至现成的参考答案,岂不省时省力。三是受市场导向影响,教材全解、习题解析、作文大全……中学生喜欢什么语文教辅,就跟风开发同样的教辅品种。从以上这几点出发编写出的中学语文教辅图书往往就会出现脱离课标、脱离教材和脱离教学的情况,而且,如果仅从形式和体例上脱离教材还好,从思想上、价值取向上脱离教材影响就更大了,这些现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决好中学语文教辅图书脱离课标、教材和教学的问题,一是要立足教育教学,抓好教辅编写队伍。在谈到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时,钟启泉教授就指出:“这个指导纲要跟以往不同的一点就是动员三股力量:一股力量就是学科专家和学科教师的力量,要致力于学科课程标准、示范教材的编写,这是我们过去就有的,要有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出来;第二股是课程专家的力量,要致力于为课程改革的每一步骤鸣锣开道;第三是关注第一线教师的力量,致力于新的课程框架的实践研究。”中学语文教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其开发与编写也应动员多方力量,实行主编领导下的多方专家合作制,主编(课程专家)进行整个教辅的体例设计,把握教辅的设计思想,语言文学专家来对文章进行品味赏析,语文教育专家来进行语文教学思想观念的把关,一线名师来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二是要围绕教材,设计科学、实用的教辅系统。比如,结合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设计基础知识及运用、阅读、写作三个子系统,编写综合性中学语文教辅,或集中某一方面编写专项教辅,但都要依据《课标》的要求,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合理安排知识、能力训练点。这样,才能紧跟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紧扣中学语文课本内容,符合语文课标学段目标。三是要围绕教材拓展,使教辅真正成为教材的补充。注意结合教材拓展中学语文教辅内容,把能够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材料都作为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的课程资源,把与学生生活体验、态度情感等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等资源库都作为语文教辅图书的内容来源,紧贴教材、紧贴学生,形成泾渭分明、循序渐进的训练网络,使中学语文教辅图书中做到“处处皆语文”。
总之,客观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的编写现状,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忧虑。中学语文教辅图书的编写,迫切需要向遵循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回归、向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回归、向准确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回归,作为教辅图书编写者确实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所帅.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语文教辅现象[J].综合天地,2010,(9).
[2]王景霞.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辅图书[J].编辑之友,2010,(8).
[3]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9.
[4]洪宗礼.洪宗礼文集(第1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69.
[5]波拉夫采夫.自然学科教学法的一般原理[M].莫斯科: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14:315.
[6]巢宗棋.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7).
[7]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8]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36.
[9]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
[10]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65.
[11]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