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娟
摘要:高校勤工助学是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资助贫困生的有效途径[1]。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的扩大,并伴随着我国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每年贫困生人数都在不断地增加。为了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应创新勤工助学模式,结合校内具体情况,朝着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开拓有效的勤工助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023-03
勤工助学,即在高校的组织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取合法劳动报酬,主要用来改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新型的勤工助学不同于传统的勤工助学,新型的勤工助学不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勤工助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最重要的是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业务技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资助的功能。
1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学生动手能力既是衡量素质教育实施程度的重要标准,又是衡量高校是否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技术人才的标准。实践证明,动手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而勤工助学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必要途径。
2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
高校教育主要目的是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协助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学到课堂上所没有学到的知识。因此,勤工助学活动是开发大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3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到生产中去,到基层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不仅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劳动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4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
随着信息的全球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高校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高分低能的不行,即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不行,需要的是既有文化又有技术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面临的困境
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劳动报酬的有偿课余活动,是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有值得肯定的成绩,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校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的原因,当前高校勤工助学也面临着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和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意义认识还不够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及一些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贫困生日益增加。贫困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勤工助学只停留在扶贫济困上,而忽略了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因此,造成了高校对勤工助学的定位不够全面。高校注重的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来协助用人单位完成相应的任务,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致使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勤工助学活动与学习矛盾冲突的,大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成绩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唯一标准,而勤工助学仅仅是为贫困生而准备的。因此,非贫困生一般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他们认为不仅有失身份,还会影响学习。
2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足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人数基数大,占在校人数的20%左右,而高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总数也只能满足少数人,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在校贫困 生4200多人,校内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只有900多个,也就是只有22%左右的贫困生有机会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活动,接近80%的贫困生是被拒之门外的。陷入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供求关系严重失调。调查表明,勤工助学岗位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贫困生的增长速度,因此,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是当务之急。
3校内勤工助学管理不够规范
勤工助学管理缺乏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岗位设置申请的问题;二是用人单位使用贫困学生比例的问题;三是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校内很多单位使用勤工助学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要求,不遵循“先申请后使用”的原则,往往是“先斩后奏”,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再向勤工助学管理部门申请。
根据勤工助学对象选定的要求,所有在校的全日制学生都有权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学校优先安排贫困生上岗。但是大部分用工单位为了减少麻烦,往往由退出该岗位的学生推荐,重新上岗的学生大多数不是贫困生,因而导致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比例下降。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个样。出现大锅饭的局面,严重打击干多干好同学的积性。此外,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没有通过培训上岗,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无法达到基本要求。
4勤工助学岗位“劳动型”多,育人效果不显著
据了解,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多数是一些“劳务型”,主要是协调学工、教务、图书馆、后勤、基建等部门工作,如打扫卫生、整理文件、审核材料、录入数据。由此可见,这些工作都不需要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只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基本经济困难,而不能达到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目的。只有极少数优秀学生才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安排到助管、助教岗位,这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被笑称为“廉价的体力劳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从思想角度,还是从能力角度来看,都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5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发不足
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发严重不足,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渠道少。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不想承担风险,害怕承担责任,所以未能致力于开发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据了解,每年寒暑假,很多工厂、企业有意向与高校合作,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认为校外勤工助学难管理,容易出问题,学生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学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严重不足。
6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明显
据了解,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大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疾病等。这些大学生受挫感和心理压力大于普通大学生,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学校特殊的群体,心理上也成为了学校的特殊群体。因此,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应当高度关注他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患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都具有较为相似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偏执、自尊心强、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3]。但是两者也有区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一些。
7勤工助学基金来源和分配不合理
勤工助学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学生学杂费和国家拨款,1999年6月,《教育部 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高校每年应该从学费收入中提出5%经费,专门用作勤工助学基金[4]。虽然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迅猛增长,学费收入剧增,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发展的需要,经费异常紧张,学费提取部分远远不足,划拨勤工助学经费因而减少。因此出现了勤工助学经费不足,设置岗位少,影响了勤工助学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三、创新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强高校和大学生对勤工助学意义的认识
一方面,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的意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因而通过课余时间参加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勤工助学不只局限于扶贫济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勤工助学扶困与育人的功能。
另一方面,大学生应改变对勤工助学活动的认识。勤工助学活动不只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是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同时也应转变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就会影响学业的认识。事实证明,很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大学生都是品学兼优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得到满足,还可以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2积极开拓校内勤工助学的渠道
勤工助学是一项资助育人的活动,要确保勤工助学健康有序开展,就应该创新勤工助学的运行机制,将“输血型”资助向“造血型”资助转变。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改革内部结构,发展为“以勤工助学发养工助学,以勤工助学创造勤工助学岗位”的模式。摒弃过去单一的“劳务型”勤工助学,取而代之的是“劳务型”、“服务型、“管理型”、“智力型”多元化的勤工助学岗位。
例如:大学生参加学校实体店铺的经营,将部分利润以基本工资和奖金的形式发放给勤工助学学生,部分存入到“助学基金库”,部分用作“活血”——创办新的店铺。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使勤工助学实现从“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才可以为学生提供应有尽有的勤工助学岗位,从而实现自给自足、自我发展。
3加强勤工助学向智力化方向发展
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应朝科技活动为龙头的方向发展,如生活服务、劳务服务、社会服务、管理服务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服务主体。即:与学生学科专业结合,大力拓展课外科技活动方面的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有利于增长学生才干;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智力优势。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勤工助学岗位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劳务型”朝“技术型”、“管理型”方向转变。这是勤工助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4加强勤工助学管理
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一是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动态管理。用工单位人员的变动,要进行登记备案,并且要遵循“贫困生”优先录用的原则。二是对勤工助学学生考勤考核必须严格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三是要成立勤工助学协会和专门的管理人员,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学校主要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5促进高校与校外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校外的合作,如与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私人业主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朝着知识型、劳务型、科研型、服务型方向发展。通过家政服务、科技服务、商品促销、市场调研、生产线服务,从而获取相应的报酬。
6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勤工助学学生的心理问题
勤工助学贫困生是大学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对勤工助学大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干预。贫困的勤工助学大学生性格通常比较内向、自卑,这与他们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只有较差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机制,他们无法用积极的心理防御[5],所以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一方面从物质上给予帮助,主要是通过介绍勤工助学工作,解决基本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帮助,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是,着力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马斯洛提出,人的“最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很容易造成心理变态,如果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那么人的生理不仅变得健康,心理也会变得健康”。由此可见,勤工助学学生最希望的莫过于有一种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加强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勤工助学岗位。
7勤工助学经费筹集渠道向多元化方向拓展
高校勤工助学基金筹集渠道必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划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来筹集,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来鼓励个人、企业设立专款专用的勤工助学基金。
总结
勤工助学不仅可以扶贫济困,立德树人,还可以体现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勤工助学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使勤工助学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勤工助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Z].2007.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J].国务院公报,2004,(32):33.
[3]王宝仁,张俊明.捍卫你的劳动权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赵红宇.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09,(7).
[5]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罗开春.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西华大学勤工助学现状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