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4-10-02 21:55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邓支青
办公室业务 2014年13期

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邓支青

一、引言

(一)社会发展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2006年10月10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主办了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就未来我国图书情报档案学教育发展变革的若干方向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根据会议探讨内容及所达成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情报档案事业的发展环境,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不断发展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未来图书情报档案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信息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相应地,档案学本科教育要以奠定档案学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为目标,主要培养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组织与检索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含义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意义

课程体系可具体表述为有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方面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从一般定义可以看出,课程体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及实施方式。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档案学本科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系统,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必须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改革,以实现社会、学科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本文旨在结合如马里兰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武汉大学等国内外实施档案学教育的典型高校的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指出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为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善提出几点建议。

二、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有档案学本色弱化趋势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规定档案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基本职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即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但纵观近年来各高校档案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志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组织等史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学科课程表,以致于档案学成为多门学科的“大杂烩”的明显趋势。如:许多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调侃的一样,“我们什么都学,但是我们其实什么都不会”,“大杂烩”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被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分散了学习精力,而容易造成对知识的混淆,缺乏从档案学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结构不完备,缺乏自主选择性

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本科教育为例,依据最新修订的《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修订)》,档案学本科教育预开设专业选修课21门、共计学分59个,约占总要求学分的42.14%,虽然预开设的专选课学分远远超出了培养方案要求的毕业应取得的专选课最低学分(44个),但由于师资不足、选课人数未达到最低要求选课人数等原因,许多专选课并未实际开课,导致专业选修课“必修化”,学生缺少选修课程的自主选择性。

(三)课程内容偏颇,缺乏创新性、实用性和连贯性

我国的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始于1926年的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经过近90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教材编写已成体系;而我国的本科档案高等教育,学生尚处于学习探索阶段,所以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采取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但其不可避免的一个缺陷就是大而空的“填鸭式”知识灌输钳制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此外,档案学在课程内容上集史学、管理学、信息学、档案学等多门学科于一身,导致档案学本科教育陷入知识量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中。一方面,许多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受课时限制,学习内容仅停留于浅层次的涉猎,致使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数据库思想,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与档案工作实践相结合,无法学以致用。

(四)师资力量有限,课程实施变数大、平衡性差

以武汉大学为例,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目前共有教师10名;而对比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有26位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这显示了国内外档案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差异。我国档案学教育师资力量有限,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学教师数量有限,二是档案学教师实践经验有限。

相应地,由于目前国内档案学专业教育的教师数量有限,受教师身体素质、行政升职、兼任职务增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预设课程的实施变动性大,延期开设或者取消开设等现象时有发生,各学期之间的课程安排也缺乏平衡性和过渡性;由于档案学教师实践经验有限,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内容出现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平衡。

三、如何改善

(一)明确强化“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档案学本色的课程目标

档案学教育要想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必须培养具有突出档案学专业素质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为此,档案学本科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档案学思想、档案知识、档案工作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为立足点,而不能仅仅跟随潮流、追赶时髦,社会上时兴什么,档案学教育就跟随增设什么课程。

根据国家教育部确立的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基本职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我国目前的档案学本科教育亟需明确强化“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档案学本色的课程目标,增强和巩固人才培养的专业竞争力和绝对优势。

(二)完善范围广泛、比例协调的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已广泛涵盖了管理学、史学、信息学、档案学等多元的、广泛的学科范围,但还需从培养有差异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角度出发,加大专业选修课在专业课设置中的比例,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力度;同时,还要协调好核心课程、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确保核心课程的中心地位的同时,适当增加技术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时数。

(三)更新实用性、创新性和连贯性强的课程内容

根据调研,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档案学课程设置相当简明,课程虽然不多,但是作为课程具体内容的专题确实可以涵盖各个方面,同时“信息”这个重点也十分鲜明;北欧各国将文件管理归纳为档案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文件管理纳入档案管理,开设了包含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文件管理、档案登记、档案整理编目、信息检索、档案鉴定和处置等实用性技能在内的专业课程。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我国的档案学本科课程可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从培养学生前沿性的实际操作技能出发,开设一些前沿性和实操性的课程,如泛媒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视频、音像和非文本档案管理,数码照片文件管理,档案保护理科原理与应用等;还应增设实践类课程,将教学与实践交叉进行。

(四)平衡渐进、稳定、立体、多元化的课程实施

借鉴北欧各国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档案学教师构成,我国可在档案学本科教育阶段适当引进外籍教师和来自档案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平衡教师知识结构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构成,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专业课课程正常实施提供基本保障。还可借鉴冰岛大学历史系与国家总档案馆联合开展档案学教育的做法,每两年邀请一名档案馆人员到学校为档案学学生主讲一门课程。

制定渐进式的、平稳过渡的教学进度安排,并实现授课计划公开化、透明化,让学生知晓授课计划,明晰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此外,SAA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大量的档案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公司、个人收藏机构都参与档案学专业的实习活动。加州大学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档案馆、图书馆、杰瑞·布鲁克海默影片档案馆、盖蒂博物馆、洛杉矶公众图书馆、法律图书馆等40个场所的实习机会。鉴于此,我国档案学本科阶段的课程实施还要立足于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通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习基地,采取模拟管理、实训等实践方式,搭建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让同学们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事务流程模拟、操作规则掌握和灵活性应用方面的针对性训练。

[1]数字时代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类教育发展方向及行动纲要[J].图书,情报,知识.2007(1):112.

[2]任越.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危机[J].黑龙江档案.2005(6):48.

[3]赵淑梅.档案学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2(1):53-54.

[4]朱玉媛.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观念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3):5.

[5]肖秋惠.当前北欧各国的档案教育特色[J].档案学研究.2005(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