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素养初探

2014-10-02 20:01四川警察学院谌艳青
办公室业务 2014年15期

文/四川警察学院 谌艳青

随着网络舆情分析师这门新兴职业正式被人社部纳入职业培训序列,使得民众对此职业和网络舆情有了更多关注。但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必要的规范和管理。现在,公安机关已将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任务。因此,有必要探讨公安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素养,进而促进其健康发展。笔者以为,公安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具备以下的职业素养。

一、具有浓厚兴趣和高度责任心的职业态度

网络舆情分析师要有浓厚的网络研究兴趣。由于网络舆情分析师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尚不成熟,使得这个职业面临巨大挑战。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民众对网络舆情分析师尚不熟悉,也未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甚至部分舆情服务提供商从事偏离网络舆情业务主线的活动,使得网络舆情分析师有时会遭受非议。从内部环境看,一是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都相当大,每天要浏览各类网站,了解当前的新闻热点,熟悉网民特点等。同时,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数据,进行提取、挖掘、分类、归纳、研判和推理,最后形成分析报告。时常加班,也经常没有节假日。这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身体往往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网络舆情分析师的成才时间较长。刚入行时,往往需要从助理网络舆情分析师开始做起,熟悉网络舆情信息源,学会网络舆情抽样,慢慢进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三是知识更新快,能力要求高。网络舆论和形势发展日新月异,舆情应对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密切跟踪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舆论传播的影响。知识更新相当快,这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不断的学习。同时,也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具备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等多项能力。工作强度大,成才时间长,知识更新快,能力要求高。这些挑战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这个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坚持下来,不断积累经验,进而才能取得成功。

二、掌握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知识

网络舆情分析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既包括对网络舆情周期的研究,对网络舆情的研判以及网络舆情的应对,也包括对舆情信息捕捉、抽样、分类等方面。前者往往需借助人文社科的相关知识,而后者则更多需融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因此,网络舆情分析师在进行舆情分析和研究时,往往会涉及众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对网络诽谤、网络谣言以及网络诈骗等行为的防控和打击,往往涉及法学或公安学的知识;有关网络舆情的传播以及与传统媒体的分析对比,则需要运用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媒体和网络结构与背景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则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由此,不难看出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在舆情分析工作中运用较多。这就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这些方面的知识能较为熟悉,并能融会贯通。

与此同时,对于相关专业领域的舆情监测工作,舆情分析师还需要掌握相应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流程。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工作就需要舆情分析师熟悉公安业务,了解依托情报信息流水作业、侦防联动的工作机制。具体言之,公安机关的舆情监测人员通过浏览网站等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全天候、常态化实时监测,并汇总舆情监测记录和存档。并借助专业软件全面监测网络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监测人员一旦发现有效舆情,立即将舆情内容上报领导,网监部门快速响应,进入预警状态,事先与网络舆情发生的源头媒体、互联网管理部门、新闻单位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备在后续处理中进行协同作战。同时,网监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当前掌握的事态信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分类、分级。并在预案中选取一套适用的应对策略,再结合舆情现状和当前的人员、设备、资金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生成一套完善、可行、高效、有力的应对方案。领导下达应对方案后,网监部门首先与舆情涉及的人员、部门取得联系,对舆情内容的真实性展开调查。在初步控制舆情后,网监部门还需持续关注事态发展的情况,直至确保舆情已经完全平息,不再复发。只有对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工作流程和相关公安工作的熟悉,公安系统的网络舆情分析师才能更好的融入公安情报工作,更好的对网络舆情进行检测分析,实现“情报导侦”,维护社会稳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特别重视舆情政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三、具备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能力

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具备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能力,即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能力,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一)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能力

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使网络成为当今社会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成为民主政治的前沿窗口。但是,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如果无法有效控制网络中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那么极易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因此,为了能给相关部门或客户提供全面、迅速、准确、客观的分析报告,舆情分析师必须具备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搜集、甄别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需浏览各类新闻获取大量信息。因此,想在浩如烟渺的网络信息中掌握有价值的信息,网络舆情分析师须提升其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能力。

(二)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情等媒介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人们以语言为媒介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在沟通、辩论、说服、演讲以及与相关人士进行交往等,都需要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意思或主张外化。使用语言表达意思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网络舆情分析的效果,对同一事件内容或同一事件对象,由于表达的形式、技巧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当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既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又能在舆情会商时,面对轻重缓急等各种局面灵活驾驭。文字表达能力是指人们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网络舆情分析师同样重要。在网络舆情分析过程中,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制作分析材料、建议报告以及各种文案,这些材料的制作都要求客观、准确,文风简洁和严谨,格式规范,信息量高,舆情分析研判和指导建议观点深刻,态度鲜明。如果文字表达能力不强,是很难做好这些工作的。

(三)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实现的。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具有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从大量网络信息中理出网络事件的线索,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辨明其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思维必须严谨,符合逻辑规则。并且思维敏捷,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当然,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舆情监测工作中,面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各类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对事件的波及范围、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总体性研判。舆情分析一般采取“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工分析与软件应用相结合,舆情分析师基础工作与专家委员会舆情研判相结合。虽然有些分析工作,舆情分析师可以借助专业的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完成,但大部分的研判预测分析工作,仍然需要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综合分析能力来完成。

(四)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舆情分析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开拓视野,能让网络舆情分析师迅速掌握和了解最新的舆情动态,并通过信息灵通、对网络舆情具有敏锐和深刻洞察力的专业人士,准确把握网络舆论格局。同时,提高其倾听和交流的能力,对自身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网络舆情分析师还可通过其第三方身份更方便地接触官员、专家、媒体人士和网络意见领袖、论坛版主等各个群体,这对于了解各方观点进而做出客观平衡的结论很必要。当然,网络舆情分析师在与人交往沟通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立场、地位、信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双方的误会或者观点差异,甚至迥异的情况。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对方胡搅蛮缠,毫无道理,也无需与其唇枪舌剑。而应避其锋芒,必要时以不变应万变。

四、拥有独立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

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和高效性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对社会治安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相当活跃的部分,但网民的意见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在网络上发布谣言非常容易。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上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变得非常复杂。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保持理性的头脑,通过观察分析和研判大量网络信息,不受网民负面情绪的影响,去伪存真,准确预判舆情走势和建设性的提出舆情应对方案和措施。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拥有独立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

笔者以为,若要发挥网络舆情分析师积极的社会功效,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拥有独立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网络舆情分析师正是打通这两个舆论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的重要力量。因此,网络舆情分析师面对利诱和权势,须保持独立的精神和客观分析的态度。在工作中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坚守道德底线,注意保守秘密,以人为本,推动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局。换言之,网络舆情分析师都要尊重事实和法律,要在工作中体现正义、良知和爱心。

[1]刘鹏飞.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3.

[2]季境等.新型网络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8.

[3]卢升蓉.浅谈新时期企业维稳信访工作的意义及方法[J].办公室业务,2014(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