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平
摘 要:实学派是朝鲜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之一,近三百年间,不同时期的实学派代表们的主张虽各有侧重,但大都立足于现实,提倡实事求是、经以致用,反对性理学脱离实际的空谈和对人性的压抑,人文主义因素在其中时时闪现,如打破神秘主义,建立科学的唯物思想;反对等级观念,追求平等;肯定人自身,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鼓励追求财富,建立新的判断人的价值标准;接受各门科学及异质文化等。民族文学也是在实学思想的鼓吹中建立的,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相比,相似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实学派;人文主义;文学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37-03
人文主义是西方的一个核心价值,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希腊神话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成为一个显在明晰的系统性思潮,这时人文主义成为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它的锋芒直接指向中世纪封建的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以神为宇宙中心的理论。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有以下内涵: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即把人的价值作为价值的中心。具体表现为:
1.反对宗教的神秘主义,重视个人的才智、积极性、创造性。人文主义认为人靠自己的才智可以创造现世的业绩。
2.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对旧的等级制进行否定,重新建立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标准。主张通过人所拥有的知识及创造的业绩来确定人的价值、身份,提出财富才是上帝爱护人的标志。
3.公开地、热烈地追求尘世生活的幸福,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的,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4.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
5.反对蒙昧主义,强调知识,推崇科学,提倡理性,鼓励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对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包括异教文化等都有兴趣接受。
实学派是朝鲜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之一,盛行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晬光、柳馨远、李瀷、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丁若镛、崔汉绮等。实学派流行的近三百年间,不同时期的实学派代表们的主张虽各有侧重,但大都立足于现实,提倡实事求是、经以致用,反对性理学脱离实际的空谈和对人性的压抑。作为朝鲜半岛走向近代甚至是现代的推动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因素在实学派思想中的时时闪现。
一、打破神秘主义,建立科学的唯物思想
实学家们,无论是早期的李晬光、柳馨远,中期的李瀷、洪大容、朴趾源,还是后期的朴齐家、金正喜、丁若镛、崔汉绮等,都从不同角度对统治朝鲜几百年的性理学的“理”、“气”等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颠覆了朱子学说的客观唯心主义,打破世界认识的神秘感,建立了新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这成为朝鲜实学的理论基础。
二、反对等级观念,追求平等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反对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观。朝鲜半岛长时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并以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自豪,这样的历史事实使得朝鲜很难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独立和形成也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北学派洪大容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宇宙观。他提出了地球自传说、宇宙无限思想,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宇宙的天圆地方的认识。他否认地球是宇宙中心,也否认中国是地球中心,倡导“以天视物”:自天视无内外之别,各为正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华夷观:华夷一也。他强调国家、民族之间的平等,否认等级差异、贵贱不同。在华夷有别、内外有别的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尊华攘夷、慕华贱夷长期占据朝鲜传统的文化观念,洪大容对宇宙的新解说瓦解摧毁了华夷论及事大主义①的理论基础,激发了民族自尊心,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扫清了心理障碍。在哲理小说《医山问答》中,他对中华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事大的民族心理进行了批判,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而丁若镛则更进一步,在他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意识的建立和觉醒。他说:“务远忽近古今之通患,惟我东为甚。虽声明文物摹于中华,而图书记载宜明乎本国。与其探奇搜神于方域之外,欲穷其不可穷之理,曷若察迩,核实于方域之内,以明其不可明之事哉?”②实学家们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从历史中发现自我,他们热情歌颂在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和反侵略精神。
另一方面是对内,表现为对贵族地位、能力和特权的质疑和否定。星湖学派李瀷主张废除奴婢制度和科举制度,认为二者乃是社会大弊病;北学派朴齐家明确反对朝鲜当时的门阀世袭制度和两班特权:“今我国用人,专尚门第,公卿之子为公卿,庶民之子为庶民,不离跬步,其来已久。在上之人既贵而富,不亲穑事,甚者往往不辨菽麦。庶民又皆目不知书,无所受教,蠢蒙椎卤,惟以筋力为事。”③他还反对科举制度中专尚贵族的积习,主张打破门阀观念,惟才是举,惟贤是用。
三、对人自身的肯定,对人的欲望的合理性的肯定
朝鲜朝时期,朱子性理学一统天下,朱子学认为“道心为主,人心听命”,强调现实的人要服从服务于“道”,否定人作为实体存在的意义,否定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的合理性。受儒家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人的本性欲望遭到极大的压制和扭曲。
实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肯定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的欲望,反对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伤害。李瀷认为人是由气血构成的物质的人,是精神的依托,人的血肉是人的性情之根,所以人的欲望是必然而普遍的客观存在。洪大容肯定人的自我主体,喊出“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唯人最贵”。朴趾源也强调基于血气的人的情欲、思想、感情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主张人的情欲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朴齐家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准则不仅压抑扭曲了人们的本性,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人实现,也因此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进步。正是出于这一更深入的思考和沉重的忧患责任意识,实学家们呼吁人的自我觉醒和个性解放,要求以新的意识构建新的自我,他们与当时道德伦理的最高准则进行了积极顽强的抗衡。
四、鼓励追求财富,建立新的判断人的价值标准
在否定旧的伦理道德,鼓吹个性的自由解放之后,实学家们又建立了新的判断人的价值的标准。
实学家们反对朱子理学的务虚,强调从虚返实,他们相继提出若干具体实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北学,师夷,均田,开发农业,鼓励工商,扩大贸易,发展交通等等。他们认为个人财富的增加才会带来国家的富强,个人的幸福才能造就国家的安康。他们把物质财富的积累视作判断人的价值的尺度。
朴趾源否定两班贵族好逸恶劳的寄生虫生活方式,他在小说《秽德先生传》中阐释了他对美德的新的定义,提出以劳动首先作为评价的标准,认为勤劳才是真正的美德。他对理想社会的建构也是建立在个人“宝贵共之”的社会充分的物质基础之上。
五、北学清朝,并接受其他各门科学及异质文化
在当时的朝鲜,人们普遍对取明而代之的清采取敌对态度,认为已经灭亡的明是中华正统,清是夷狄,自己则以小中华自居。所以尽管清朝的中国发达繁荣,却耻于向它学习。而北学派们认为清朝因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接受已经继承了中华文化的大统,从而改变了夷的身份。因此,相对比较落后的朝鲜应该向清学习。北学派从富国强民的现实功用出发只是改变了华夷的身份,朴趾源也倡导“师夷之技以制夷”,他们并没有消除华夷的观念。丁若镛则表现出更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他的北学对象并不仅限于清朝,包括了更多的可以学习的国家和民族——中国、日本、琉球、菲律宾等,甚至于西方。
西学的输入,更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西学偏重实用的性质迎合了实学家们富国强兵的强烈需求,实学家们如饥似渴地投入西学的吸收与借鉴中。因此,在学习内容方面,实学家们尤其以北学派为主,所涉及和主张学习的学科便更加广阔,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科技等多项领域,从吏治、制度、文学、艺术到物理、算学、生物学、天文历学、农桑、医药到建筑、采矿、造船、武器等,几乎覆盖了当时科学知识的所有方面。
实学家们以高度开放的心态,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将长期依附中华文化的文化选择单一性转向面对全世界的多元性,仅此一举,便不仅将朝鲜带入近代,甚至带入现代。
实学思想的风起云涌,不仅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家们,更由于很多实学家同时是文学家,因而实学思想的每一点发展变化都在文学上有相当的反映。
首先是实学思想的表达。反封建等级,反禁欲主义,歌颂赞美人的力量、价值和尊严,抒写真的情感、真的自然以反抗朱子理学的禁欲几乎是所有早、中、后期实学家们的自觉追求。朴趾源的《两班传》是最突出的反封建等级的诉求,对人本身的赞美随处可见,而使行文学则表现了学习异域先进文化的渴望。实学思想的表达中时时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其次,民族文学的诞生,用本民族的语言书写民族的历史。随着华夷观的改变,事大主义的瓦解,实学派作家们开始着力重建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站在一个外在的视点对朝鲜民族的语言、历史、心理、风俗、自然等进行审视和思考,发掘弘扬民族文化的价值。
民间文学往往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积淀之处,实学派文学家们非常重视民间文学的遗产。早期的李晬光在批评文学创作中模仿中国文学的积习和倾向时提出,最好的文学改革就是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学传统;洪大容在提倡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时强调注意搜集民间文学并从中汲取营养,以建立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文学。丁若镛严厉批评那些藐视民族文学传统的文人,大力倡导文学的民族主体精神,认为作家应该挖掘和借鉴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表达爱国的热情和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形象。
不仅是内容,实学派作家们在文字上的努力,也使得民族文字训民正音创建以来文坛上依然使用汉字进行创作的局面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他们从结构、音韵等角度高度评价民族语言,更新人们对民族语言的认识,提高对民族语言的信心。朴趾源明确反对创作中使用模仿汉文,号召作家们创作时要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甚至是口语。他对自己不通正音谚文,不能用其进行创作表示遗憾:“吾之平生,不识一个谚字,五十年偕老竟无一字相寄,今为遗恨耳。”朴齐家明确支持使用民族语言:“俗音能善感。”丁若镛的呼声则更为响亮有力:“我是朝鲜人,甘做朝鲜诗。”除此而外,实学派文人们还对用朝鲜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家作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即使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时,他们也强调民族文化的前提。
实学派作家们在理论上的倡导和实践上的身体力行开创并推动了半岛民族文学的建立和发展,为朝鲜文学史留下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学创作。如洪大容的《大东风谣》及序,和用谚文创作的《乙丙燕行录》;朴趾源虽然不能使用谚文,但他在创作中还是大量引用了谚语、俚语、方言、笑话等等。另外,在体裁上,用民族语创作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学形式歌辞、时调等也得到发展,出现了朴仁老和尹善道等歌辞大家和时调大家。
在实学派文人的倡导和实践下,用本民族的语言、本民族的方式书写本民族的历史蔚然成风,文学的民族性开始建立。值得一提的是,实学家们对民族文学的强调,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文学创作规律本身,而是富国强民的现实需要。
再次,市民文学的出现。随着实学派由虚返实的价值转向,文人的创作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市民文学开始出现。以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来自社会上层,是帝王、贵族、英雄、历史名人或者神、魔,实学派文人将平民百姓、商人、手工业者、穷苦书生甚至役夫、乞丐、盗贼等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他们都来自现实社会,而且作品正面形象大都是智慧、勇敢、才貌双全、德行高超的平民。实学派作家们以饱满的笔墨书写他们的喜怒哀乐,歌颂他们的品德,表达他们的意愿和追求。
写作对象的转向带来创作趣味的转向,以往作品主要将仕途的成功、科举的顺利作为主要内容,即使是经过悲欢离合达到的大团圆也必是以此作为重要途径。实学派作家们描写的重点在商品贸易、城市文化、日常生活,鼓励个性的自由解放,鼓动人们追求个人的生活幸福。
与以往使用典雅的汉文进行创作不同,市民文学中口语占了相当的比重,因此文学作品的整体风格也由庄重典雅趋向轻松诙谐,更符合市民阶层的欣赏及表达习惯。
由于朱子性理学长期作为官方正统学说钳制人们的思想,因而以往作品遵循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伦理原则,大多是禁欲的。实学派作家们则反其道而行之,朴趾源在其作品《烈女咸阳朴氏传》中非常明确和强烈地肯定了男女平等及性欲的合理性。
实学派作家们还写出了新兴资产阶级必将取代贵族的历史趋势,指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富国强兵、振国兴邦的重要依靠。在《两班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在走上历史舞台的新兴资产阶级们的狂欢。
第四,现实主义创作的出现及兴盛。实学家们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务实功利的方法论直接催生了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蓬勃发展。在实学家们看来,文学的现实性就是服务社会、富国强兵的有效手段,他们揭露现实社会的矛盾和丑恶,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和需求。朴趾源一系列的现实主义小说和诗歌的创作是最为丰硕的成果之一。伴随着文学创作由梦境转向现实,梦幻、象征这两种传统文学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法也遭到了置换,取而代之是的大量的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由于中国文学和官方统治哲学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文学创作中诗为正统,小说为下流和异端,实学家们认为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最适合反映现实、服务于现实,表达最广大大众的情感,他们大力推崇小说创作。朴趾源不仅肯定小说的功效和价值,并投入大量精力于创作实践中。在实学家们的努力和推动下,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优秀小说,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如《谢氏南征记》《九云梦》《壬辰录》《玉楼梦》《春香传》《沈清传》《兴夫传》等。小说也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在文学创作追求中,实学实用主义的性质也有相应的表现,甚至可以为实用而否定舍弃文学的审美追求。
西方的人文主义一经产生就成为西方的一个核心文化和主流价值,滋养西方社会直到现在,后世西方在反对宗教神学时就从这里提取理论支持;而朝鲜实学也成为朝鲜历史上最宝贵的思想资源及历史遗产之一,为后来半岛的各种改革和社会运动,如开化运动、甲申改革运动、独立会运动、三一运动等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心理准备。实学以它的开放的胸襟、兼收并蓄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自主的民族主体意识等成为后世指导思想,至今影响着韩国的各个方面(现在的朝鲜作为特例在此不做论述),这个由外力而生的思想已经内化,成为韩国崛起的内驱力。我们可以想见,在朝野上下已经充分认识到实学作为民族核心思想之一的价值的今天,实学会在未来的半岛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注 释:
①其实“事大主义”一词本身就会令人感到难堪和屈辱,因为这是日本为唆使朝鲜脱离中华文化的影响、矮化朝鲜文化而发明的词语。
②③李英顺.朝鲜北学派实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67.
参考文献:
〔1〕李岩.朝鲜李朝实学派文学观念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荧泽.韩国学:理论与方法[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葛荣晋.韩国实学思想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尚胜.朝鲜王朝对华观的演变[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