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卓
借用罗兰巴特的“标志”概念,西南大学虞吉老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影阅读理论——标志阅读。具体来说,我们在阅读某一电影文本时,眼前面对的是叙事中散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孕的意指性汁液的点是阅读与解析的关键。而“标志阅读”就是抓取、归纳这些“点”,从而完成系统的阅读和分析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标志阅读大体划分为两个步骤:(一)标志的识别与清理;(二)标志的通联与贯串。[1]
《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的代表作之一。按照标志阅读的阅读方法,我们按照两个步骤对《十七岁的单车》这一文本进行分析:
“标志阅读”理论中,我们按其在文本、语段中的作用拟定了中心标志、主要标志和次级标志三类。
(1)中心标志。指文本中体现的总的意义内涵的标志。
(2)主要标志。指文本集中体现了某一方面主要意义内涵的标志。
(3)次级标志。从某一个侧面或环节体现着(主要)意义内涵。
从步骤上看,标志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重现预定情节的直观形态。[2]
由此,首先要对《十七岁的单车》进行故事情节线的清理。这部电影由以下情节构成:
在第一段“得车”的语段中,文本给自行车大量的特写镜头,我们确定自行车为本语段的主要标志。
除此之外,本语段中也出现了“飞达快递”、“小卖店老板”、“小保姆”、“送货”等次要标志。可简化为如下图示: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丢车、找车、抢车、换车、砸车五个语段分别进行了分析,确立了各个语段中的主要标志和次级标志。
在第三段“找车”的语段中,出现了电影中的第二个主人公“小坚”。本段两个主人公是独立的线索,因此分为两个图示来展示。
第四段“抢车”语段标志较为复杂,总共经历了三次抢车事件。
第五段“换车”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图示如下:
第六段“砸车”的标志分析如下:
由此,《十七岁的单车》中的主要标志和次要标志都识别和清理完毕,但要想深入了解一部电影,需要对这些标志进行通联与贯穿。
通联与贯串一般着眼于三层关系:①次级标志与预定情节的关系。②次级标志间的关系;次级标志与主要标志的关系。③主要标志与中心标志的关系。[3]
(1)首先,我们来分析次级标志与预定情节的关系。
在整个电影文本中,对故事演化起重要作用的次级标志主要有:飞达速递,小坚父亲,小卖部老板,小坚的朋友。
故事的起因是飞达速递给小贵配了一辆自行车,车丢了之后,飞达速递又迅速扮演了压迫者的角色。这样,小贵被迫走上了找车、抢车、换车的道路。同样的,小坚一直想要一辆自行车,而小坚的父亲却一次次失信,于是,他也走上了偷钱,买二手车的道路。
小卖部老板和小坚的朋友这两个次级标志,是故事进一步发展的强化剂。小卖部老板最先发现了小贵丢失的自行车,才有了一系列的抢车换车事件。小坚的朋友则在抢车的过程中,数次从小贵手里抢回自行车。这两个人物,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
(2)其次,我们把次级标志之间,次级标志与主要标志之间的关系综合起来分析。
①小坚、潇潇与自行车:
自行车和潇潇分别是小坚的梦想和爱情。影片中潇潇第一次与小坚同行时所说的唯一一句称赞小坚的话就是“你的车挺好的。”小坚、自行车和潇潇形成了一种平衡的关系。而小坚失去自行车时,小坚似乎失去了某种优势的确认,只有通过羞辱对方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梦想和爱情统统失去。
②小贵、自行车与小保姆:小保姆始终作为郭连贵窥视的欲望客体出现的。影片中的一个镜头,郭连贵找回自行车后撞倒了小保姆,她昏倒在地,身体与自行车纠缠在一起。这幅图像隐喻着在郭连贵的心中,自行车和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合一了。[4]在这个阶段,小贵是被动的,自行车是快递公司的,小保姆是高傲美丽的“城里人”。后来,小贵通过“换车”的方式得到了自行车的部分使用权,而小保姆的身份也暴露出来。从这个时候,梦想和欲望对小贵不再遥不可及,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③小坚、小贵和自行车:小坚和小贵,一个成长于城市,一个成长于农村。相似的渴望和现实的困境让两个少年有了交集。最初,“偷车”、“追车”、“夺车”、“告密”等环节是他们共同困境的表现。
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正是当今中国城市中的两种人群,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和城市居民。换车的一个场景中,小坚问“你叫什么呀?”“郭连贵。”“我是小坚。”然后,小坚伸出了右手。小坚的主动握手,象征着城市对农村的欢迎。电影的最后“砸车”这一情节中,小坚放弃了自行车,预示着城市底层百姓对过去无奈的决裂,小贵却扛起自行车毅然走进人群中,他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城市发展给农村和底层城市带来的不同选择,似乎具有某种启示意味。
(3)最后,我们来分析主要标志和中心标志的关系。
本部电影的中心标志和主要标志都是自行车,但两者的含义却不同。作为主要标志的自行车,显示的是年轻人的青春和梦想。而作为中心标志的自行车,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影片中有一个镜头:一辆自行车上载着一台冰箱,在三个人的撑扶下摇摇晃晃地前行。后来,自行车终于支撑不住巨大的压力而翻倒在地。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暗示自行车在中国人的生命中承载了太过沉重的负担。[5]
因此,自行车在本影片中有两层含义:①17岁少年的青春和梦想;②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带给城市和乡村的困顿和迷茫。小坚和小贵两位主人公,正是在这种追求和困顿的夹缝中生存,艰难前行。
“标志阅读”理论使我们对影片的解读不止停留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而是更有依据,更有逻辑。当然,还存在一些主要标志和中心标志难以确定等因素,但本文意在提供一种分析电影的思路,使电影解读更能有章可循。
[1][2][3][5]虞吉.标志阅读:电影阅读理论之二[J].当代电影,1996(7).
[4]陈磊.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