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婉
摘 要:完善财务管理是目前我国进行经济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当以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为战略目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要求。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产;内部控制;预算
事业单位为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同时使用政府财政拨款而运转,从事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卫生等活动,可以说是最为主要的公益服务载体。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属于财政拨款,不过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一些个人以及组织开始为事业单位进行投资或者捐赠,同时一些事业单位也尝试经营性活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公益服务,履行其应有的职能。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深入,在这一过程当中事业单位的环境有了巨大的转变,加上政府对事业单位改革转型的推动,事业单位已有的财务管理暴露出许多问题。为推动财务管理的完善,政府出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从而对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简介的特点
1.非营利性,也就是说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完善管理,资金利用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最终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企业有所不同,其重点工作在于合理配置事业单位内部的有限资源,从而在财政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满足位运转需求。同时,无论事业单位的资金是来源政府的财政拨款还是个人或者法人的投资、捐赠,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对社会效益的追求要高于投资回报率。
2.公益性,我国事业单位提供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卫生等服务,目的在于改进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政府的公共职能,因此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就在于统一调度以及规划单位的资金,尽可能地提高单位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确保事业单位的任务与职能得到全面的落实。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由筹资、投资以及分配这三个环节组成。在筹资过程中,事业单位要逐渐确保资金的多元化来源,除了财政资金外,同时还应当广泛吸纳个人以及企业的合法投资和捐赠;在投资过程中,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技术以及方法,不过主要倾向那些低投资成本以及低投资风险的项目;在分配过程中,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是用尽可能低的分配成本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履行事业单位的职能。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在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内部控制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通常存在重现金而忽视物资以及重配置而忽视管理的问题,同时,很多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隐患,例如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不够严格、现金支付不符合要求、库存现金的盘点周期太长、私存公款乃至于白条抵库等问题层出不穷。除此之外,一些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存量管理不够严格,存在着盲目购置以及重复购置的问题,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很多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并且在使用处置过程中不够规范,一些事业单位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打着改革转型的旗号,投资经营来试图创收,并在此过程中将固定资产低价乃至于无偿转让给给私人使用,从而带来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2.管理制度方面问题。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管理人员往往凭习惯办事,从而导致账务混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够连续。很多事业单位的重要财务管理制度没有根据要求来制定,同时其财务管理的一些措施不合实际因而无法执行,并且财务管理的制度修订也难以和最新财经法规同步,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没有随着财政支出的改革而进行相应的改革,所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严重落后。
3.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事业单位绝大多数的资金都是由政府财政拨款,不过政府却不能直接参与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当中,同时事业单位往往都热衷于争取财政拨款,但是对财务管理工作却不够热情。所以一些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或者是财务岗位设置以及人员配置不够科学,甚至出现由一人专职或者多人兼职来进行内部审核监督的工作,难以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很多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做假账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还公然违反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
4.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没有使用正确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定额不科学、预算支出不够细化以及部门预算不够严谨等,从而导致预算开支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忽视预算评价,片面重视预算收支的工作,在预算执行以及支出审批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根据制度来执行,并且对编制预算之后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没有监督审核,忽视成本考核,从而难以发挥预算管理对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财政预算制度方面的改革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针对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综合性措施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1.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我国事业单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时要进行预算,避免无计划的重复购买,同时对自制、调入或者捐赠等方式获得的固定资产,要及时根据会计制度来做好核算工作,登记入账并且保证账实相符。其次要健全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同时要配合财政监管部门进行清产核资,从而摸清家底并且明晰产权,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再次是要强化经营性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要按照规定报经主管部门来进行审核,同时要根据发展趋势,来优化配置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从而在确保资产保值的前提条件下,提高资产的运营力度,从而盘活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最后是完善预算管理。一方面要精确制定年度预算方面,合理确定支出项目以及标准。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预算方面,如确实需要变更一定要报请主管单位批准,并在财政监管部门最好备案。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成本核算控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事业单位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目前事业单位的筹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并且各种业务活动以及业务支出也越来越复杂,以小额业务活动有着经营性特点,同时资金数额有了很大的涨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就需要加强成本核算控制,参照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结合自身状况来制定合适的内部核算方法,从而确定成本控制的对象,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成本核算工作,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各种开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应当把经营活动以及公共服务职能的成本核算区分开来,从而正确反映出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的成果。事业单位的转变,也对财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以及经营型转变,从而要求财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从而适应这一转变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水准,同时要组织他们参加业务知识以及政策法规的学习,培养满足新时代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需要的财务人员。
3.完善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缺乏基本的内部制约以及监督措施,并且没有建立会计控制制度,导致支出与审核岗位混合,从而会计监督功能就被弱化,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应当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自我约束的力度,从而强化财务机构内部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改进会计信息的质量。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政策法规的规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内控制度覆盖到各项业务以及各个岗位,同时要明确各个部门职能的性质以及负责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里面,也要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从而做到合理分工,实现岗位责任制。对财务人员要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准确核算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贯彻审核以及复核制度,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姬慧玲.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16).
[2]王景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8).
[3]邢建华.医院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