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新媒体互联网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本文从不同视角对网络语言的艺术化和网络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进而为能理解网络科技与文化传播的意义打下基础。
关键词:网络科技;网络语言;艺术化
一、网络科技时代的网络新媒体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科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网络科技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我们无不生活在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为我们建构的网络生活中,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2013年09月09日“两高”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可判刑,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量化的入罪标准”。[1]这个解释的出台不禁让我想起《新城快报》上一则题为“谣翻中国——中国秦火火熄火了”的新闻。主要是说 “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红人利用前卫露骨的语言、微博大V和网络水军在网上制造大量歪曲事实的谣言进行非法盈利,网络转发和浏览量惊人,谣翻中国后被北京警方刑拘的事件。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依赖网络,不再思考,开始浅阅读,使用网络的时间远远超过人际交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是伟大的科学家们从实践角度把我们这个现实世界装在“拟态世界”里,让我们通过这种“拟态环境”来认识世界。
二、新媒体网络语言的走红
随着网络时代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渴望,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艺术化”正在悄然进行。随着网络文化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网络促使一种新的语言诞生,即网络用语——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2]
近年来,“土豪”、“脑残”、“BT”、“蛋白质”、“神器”等网络热词大行其道。紧随而来的是“甄嬛体”、“陈欧体”、“我和我的小伙伴惊呆了”、“高大上”、“为何放弃治疗”、“待我长发及腰”、“画面太美我不敢看”等网络语言的走红,并逐步发展到微信、QQ上。一时间打开任意电子产品就没有与“网络”脱得掉干系的。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网民的共鸣,还要提及它的文化心理因素。卡茲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这就說明了网民在选择网络新闻时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会选择那些引发他们共鸣的,符合他们从众心理的新闻,使心理得到满足。而一定时期内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相对有限的,网络事件一旦引发网民小范围的关注,它便会对网民进行既有态度的强化,网络语言便一路绿灯了。
三、新媒体技术的网络“贬义化”
互联网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成长期间,总是伴随着种种缺陷。在近年的微博反腐案例中不断出现的“情妇”、“教授”、“干爹”等字眼使网络同时具有贬义化的色彩。让我们不难想起“善良”、“偶像”、“教授”等褒词贬义的情形。这就给网络披上了“不一样”的色彩。网络低俗信息带来的巨大诱惑、交流障碍不得不说是一大威胁。网络让人与人的沟通减少,人与人的误会增多。
加拿大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说,“精神战称之为‘冷战,实际上是信息和形象的电子战。和老式的工业硬件热战比较而言,它是更深刻、更使人着魔的较量”。[4]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电视人”、“手机人”、“低头族”的增多,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人们使用媒体的时间远远多于人际交往,微博转发其实是自我缺乏思考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的人内心就像是一个罐状的容器,与人的交流仅限于容器外壁的碰撞,人们为了摆脱孤独又渴求与外界接触,就极易受媒介的影响。在如今,大众传播活动已从单向传播模式成功转型为交互传播模式,以微博最为突出。任意一则新闻只要一经微博转发和网友评论,很快能成为社会热点。如果说90年代末20世纪初一则不重要的新闻经电视媒介的广泛播送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事件,一则重要的新闻只要不经过电视传播那它只是一则不重要的新闻,那么现在的网络毫不谦虚的说可以与电视媲美。只要能抓住受众眼球的信息就能快速脱颖而出,成为头条。
四、新媒体下的网络趣味化
当然,不乏一些网络新闻让我们莞尔一笑,比如“土豪喜欢热闹、赌场、色情表演、逛街买东西。把他们安排入住商业中心的旅馆是最佳选择。如果把他们安排在远离城市的度假村里,他们还无法享受度假村的景致和内涵。身处其中,他们会显得很烦躁,因为找不到人玩,也找不到乐趣。”一位资深旅行社人士介绍道。更有电影《十全九美》中的经典恶搞山寨台词“你这个神经病,打架就打架嘛,还摆什么pose”,“做艺人啊,要是不红那就是死;要是红了,那是生不如死!”不难想象,现在的恶搞文化、山寨文化大行其道,给网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趣味儿。
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行为的产生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随着眼球经济的到来,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描述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通常主题。[5]2013年11月17日腾讯头条资讯“土豪大妈背旅行袋装金条,购500万豪车”,2013年10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土豪经济的崛起:热衷购物炫富”等带有强烈网络特点的新闻在日常生活中已随处可见。Ipone5s(爱疯)一出现便备受嘲笑但并不妨碍它在中国的销售业绩,更有网友笑称即使苹果公司也不会拒绝和土豪做朋友,一时间新媒体网络语言风靡全中国,在受众自我臆想的种种下,网民在跟帖里表现出了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接受和自嘲。当然,也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翻滚的时代,所有的愚蠢和欺骗,成本都会变得异常高昂,网民会用最卑微的声音,让谎言现出原形。[6]
网络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总实力。随着以网络科技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广泛使用新媒体传播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时代,新媒体传播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传播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网http://homea.people.com.cn/n/2013/0929/c69176-23074554.html,2013年9月29日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061.htm?fr=aladdin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1995年: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译出
[5]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03
[6]龙灿.《华南虎网事》[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