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会文
摘要:本文利用江苏省三大区域10万多份农村居民就业创业的的调查数据,运用26析因设计分析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分析;调查问卷;析因设计
一、 引言
农民就业创业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的稳定。对江苏省三大区域进行农民就业创业调查,摸清楚目前农民就业创业情况以及政府在农民就业创业中的作用发挥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及《关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意见》(苏政发〔2008〕84号)文件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黎明(2004)分析了我国农民就业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依托,从制度改革入手解决我国农民就业的对策。范德林(2005)以及王小和、张艳(2006)均采用了系统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我国目前农民就业现状,并在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曹玉梅(2011)对河南农村劳动力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张祝平(2005)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258农户和100家企业的调查,对农民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曾玉荣等(2012)通过对福建沿海、山区、郊区等不同区域、不同发展类型的三个县的调查比较分析,指出了当前福建农民收入的现状、特征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四条对策建议。
关于农民就业收入方面,赵慧卿、周国富(2006)指出从现实来看, 我国的每个农户都面临着在务农、本地兼业和进城就业三者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程名望、史清华等(2006)基于宏观经济变量的Logit 模型和基于微观经济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很好地验证了城镇工业技术进步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根本动因该结论。程名望、史清华(2007) 基于岭回归的模型和实证分析创新性地表明城市服务业是我国农民就业的主要去向,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改革为我国的农民就业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乐章,于长永,许汉石(2010)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找出了影响农民就业质量的主要障碍,同时指出农民就业面临着务工与务农、进城与回乡、农民与市民、增收与发展等诸多艰难选择。
二、 问卷实证分析
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于2012年对江苏三大区域实施的问卷调查。共发出并回收问卷10万多份,其中苏北区域占比1/2(因为农民集中在苏北地区),除去填写不规范的问卷以及年龄、月收入等重要选项为空白的问卷,最终确定苏北地区有效样本34525份。
问卷主体分为四个部分——人口情况、劳动力就业情况、离开本乡镇外出劳动力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其中人口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口特征。
从苏北地区调查问卷的汇总情况看,调查对象中男性的比例大于女性,该结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本研究调查对象首先要满足的条件即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以便准确理解题意,顺利完成问卷的填写。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苏北地区,农村中老年男性的受教育比例远大于女性,女性识字率较低。因此所覆盖的苏北地区的调查总体中男性居多,调查样本男女比例差距较大。此调查对调查对象在认知和社会经历上的要求较高,因此偏向于选择有一定社会经验,思想较为成熟的中年人,确保了问卷调查的质量。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采用月收入作为因变量,分别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受过技能培训、是否务农和是否签国劳动合同等六个指标作为自变量。由于六个指标均有两个水平,且因变量是数值型数据,采用26析因设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操作。
(一)独立样本检验
根据SPSS 19.0输出结果可知,当置信水平为0.05时,所有题项均通过了独立样本检验,对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具有鉴别度,可被用于下一步的析因设计分析。
(二)26析因设计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0.05置信水平下的方差来分析六个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由于六个因素间可能存在交互效应,因此在分析中除了要反映各个因素的主效应外,还必须反映交互作用的效应。
从显示结果看,由模型横栏所显示的显著水平可知,本文所设计的26析因分析模型是显著。再看各变量的主效应,不难发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只有年龄、是否务农及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对收入情况有显著影响;在交互相应一栏中,没有一项是显著的,即模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
年龄对农村居民的月收入存在显著影响。中年人正值人生的黄金期,精力充沛,工作能力最强,且愿意接受挑战,月收入最高;老年人身体每况愈下,工作能力下降,基本靠子女和养老保险生活。
务农情况与农村居民的月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事务农和非务农行业的农村居民的月收入存在很明显的差异。相比而言,非务农行业的工资比农民的收入更稳定,不受自然因素的约束,且收入比从事农业的居民更高。
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对收入也有影响,签劳动合同说明在合同期内都有稳定的收入,短期内不必考虑摩擦性失业,而没有签劳动合同的农村居民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波动和失业风险,很可能工资被拖欠,甚至失去工作。
三、 政策建議
第一,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率或本地乡镇企业的就业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民“离土不离乡”, 增加收入的较好途径。
第二,鼓励支持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不仅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而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大力扶持三农建设。政府的财政引导、扶持资金、优惠政策要和农民就业挂钩,鼓励和支持兴办农民就业信息中心。(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黎明.制约我国农民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 农村经济,2004(7):84-85.
[2]范德林. 我国农民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J]. 科技与管理,2005(1):108-110.
[3]张祝平. 农民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5:721-722.
[4]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 经济研究,2006:68-78.
[5]赵慧卿,周国富.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农户劳动时间分配决策过程[J]. 统计研究, 2006(4):20-23.
[6]王小和,张艳. 农民工进城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探讨[J]. 农业经济,2006(2):37-38.
[7]程名望,史清华.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1978—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学家,2007[5]49-54.
[8]乐章,于长永,许汉石. 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3):34-56.
[9]曹玉梅. “十二五”时期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新途径[J]. 经济学研究,2011(5):27-30.
[10]王大明.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关问题的思考[J]. 农村经济,2003(11):95-97.
[11]曾玉荣,刘宇峰,周琼,刘树青,杨勋华. 新时期促进福建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S].发展研究,2012(1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