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2014-09-28 21:30宋鹏
2014年22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新型城镇化

宋鹏

摘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改善,而文化的构建和普及却不容乐观,农村地区城镇化不能再走经济发达而文化缺失的老路,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二者的内涵和特征,来探讨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出的要求,以及怎样根据这些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举措,从而更好地推进二者的结合和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文化权益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经济投资让农民们进驻城市容易,但让农民融入城市文化氛围,参与城市文化活动,行使城市文化权益却有很大难度。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文化的构建和引领,只注重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必然失去内在的灵魂。而公共文化服务则是传达文化价值、传递文化理念、传播文化观念的基本手段,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消费的基础。

由此可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体现在,新型城镇化不能单纯地靠经济拉动和产业发展把农村“外貌”变为城镇,同时更要不可偏废的注重农村文化内核的塑造,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从而最大限度的、最广覆盖面的、多层次的保证农民的文化权益,让文化惠及农民,使得不仅农村的面貌城镇化,农民自身内涵也变得城镇化。

一、相关内涵及其特征

(一)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而言的。传统的城镇化更多地是在追求一种经济的飞速增长,强调城市外延的不断扩张,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力求城市和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等要素的平等配置,使城乡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注重城镇发展的内涵和质量,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打造完善的公共服务等,使城镇真正适于人的居住和发展,使全民都能够享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带来的福利,这也是新型城镇化重视以人为本应有之义。

(二)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对象是面向全社会的公民,即由政府提供或生产,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行为。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公共”一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惠及大众的,任何人都有权享有;二指公益性,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无偿的,或价格是象征性的并非由市场决定的(一般非常低廉),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享有。而“文化”则使公民在享有文化权益的同时,获得文化熏陶,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全民的文明素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延续。同时,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也决定了它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服务,当然这一特征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发挥。

二、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的要求

为了实现城镇化的新型和提升城镇的内涵质量,建设覆盖城乡尤其是广大贫困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为重要,这些地方的文化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农民不仅要物质生活走进城镇,文化生活更应该走进城镇。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在以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和措施更多地倾向于基本保障,农民还处于经济脱贫状态,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有就行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在建设推进初期就应该与经济两条腿协同前进,建设与城市相一致的丰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范围覆盖、规模、形式等方面上的均等化。

(二)公共文化服務内容方式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使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发展,这就要求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应该是落后的,甚至是城市淘汰后再投向农村的,它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在设施还是方式上都是配套的,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民意识的转变,在内容上也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具有现代性。

(三)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是全面的城镇化,不仅要求经济社会面貌的城镇化,也要求内涵质量的城镇化、农民自身的城镇化,这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然而农民往往无法很快适应身份的转换,积极地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这就要求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与农民的需求紧密联系、有效对接。

三、农村文化惠民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来后,不应该只是政绩工程,还需要使一直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有兴趣、有意识地参与文化活动,这就还需要实行一些具体有效地措施,来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诸多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的需求对接起来,将保护农民的文化权益落到实处。

(一)发放城市文化宣传册。推动和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首先应该把城市的文化分布和基本情况做普及性的介绍。例如城市的文化场馆和文化设施的位置、类型、分布、交通、周边情况等基本信息。城市文化宣传册应该是一种集科普、地图、通讯多种用途于一体的城市名片,对刚刚步入城镇的农民来说是必要且必须的。

(二)推出廉价精品文化套票。农民的消费观念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难以转变,对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引导、鼓励、支持农民的文化消费。政府财政应该以补贴的形式,积极推出精品文化套票,让农民花费较少的费用,欣赏到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例如影剧院、电影院、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主题公园、文体活动中心等。慢慢树立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

(三)实行公共文化场馆绿卡制。在国家积极推动下,大部分公共文化场馆都开始实行免费游览制度。为了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建议发放“文化绿卡”,在游览公共文化场馆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时赠送一定的文化纪念品、明信片或小艺术品等。这样有利于提高文化积极性、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提升城镇文化建设水平。

(四)开展文化专题讲座活动。将农民群体的移动联系方式集中登记备案,借助移动通讯运营商的推送服务,有针对性的把文化专题活动信息推送给每个人。这样有利于丰富文化生活内容。但要注意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对不需要此类服务的要给予退订,以免引发抵触和反感情绪。

(五)实行“文化兼职”。针对有兴趣爱好和闲暇时间的人群,还可以开展“文化兼职”,即到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中担任志愿者或兼职工作,通过一定的专业化培训,让他们积极融入整个文化建设的氛围中,找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快速步入城市生活。同时还能够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形成一种辐射效应。

(六)构建文化考评制度

文化是根本的民生工程。幸福感、文化惠民等关乎广大人民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农民文化权益的保障,不仅仅是一种号召或者倡议。在地区领导的政绩考评中不能仅仅只是“唯GDP”论,更应该加入文化考评的制度。把民生工程,文化惠民真正落在实处。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已经不能单单注重经济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迫在眉睫,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文化贫瘠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显得不可或缺,只有实现新型城镇化中普遍城市内涵质量的提升、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才指日可待。(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范周,齐骥.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2013.

[2]夏悦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研究[J].湖南大学,2012(4).

[3]王富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福州师范大学,2012(5).

[4]李友仁.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路径[J].民族艺术研究,2013(6).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新型城镇化
浅析如何做好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现状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