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涛,刘都才,刘雪源,马国兰,彭亚军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 长沙410125)
噻虫嗪(thiamethoxam)是一种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1],可通过茎叶喷雾处理、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等施用方式防治同翅目害虫、鞘翅目害虫及线虫等。近年来,种子处理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且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施用技术,深受广大农户的好评。目前,噻虫嗪已广泛用于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及棉花等农作物的种子处理,以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及预防作物苗期的病虫危害。已有研究表明[2],噻虫嗪对玉米、大豆、棉花等种子的萌发、出苗、成苗以及苗期生长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2010~2012年,笔者对噻虫嗪防治稻蓟马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不仅能有效控制稻蓟马危害,还对出苗率、成苗率及对成苗后的水稻秧苗生长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3]。然而,有关噻虫嗪及其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生长的风险评估研究尚少有报道。为此,比较研究了噻虫嗪种子处理和喷雾处理对水稻苗期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供试药剂:30%噻虫嗪FS、25g/L 咯菌腈(fludioxonil)FS 均由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10%吡虫啉(imidacloprid)WP 由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市购。
药械:手持压缩式喷雾器(市下牌,单直喷头)由浙江黄岩市下喷雾器有限公司生产,市购。
2010~2011年试验均在湘阴县白泥湖乡县农科所试验基地(28°44'N、112°53'E)稻田进行;2012年试验在长沙县春华镇龙王庙村试验基地(28°18'N、113°17'E)稻田进行。
2010年供试品种为中嘉早17,分3个不同时期播种(表1),大田用种量均为96.0 kg/hm2;另每小区定点(长0.7 m,宽0.3 m)播种100 粒种子。2011年供试品种为湘菲优8118,6月23日播种,大田用种量为30.0 kg/hm2;另每小区定点(选择3个分散摆置的抛秧盘,每孔1 粒)播种100 粒种子。2012年供试品种为87157,3月31日播种,秧田用种量为0.43 kg/m2。
1.2.1 2010年噻虫嗪种子处理试验 试验设9个小区处理,处理1~3:包衣后晾干,再浸种;处理4~6:播种前先按当地习惯浸种、催芽,待芽长至半粒种子长时,将30%噻虫嗪FS 0.70 g/kg种子调制而成的药浆(药液量为0.03~0.04 L/kg种子)与种子充分搅拌混匀,使药液均匀分布在种子上,继续催芽至播种;处理7~9:空白对照,种子采用常规方法浸种且不施药。具体处理设计见表1。每处理重复3 次,随机区组排列(下同)。秧田小区面积33.3 m2,区间筑田埂(高0.2 m,宽0.15 m)相隔,并在两侧开排水沟(宽0.4 m)。
表1 2010年噻虫嗪种子处理试验设计
1.2.2 2011年噻虫嗪及咯菌腈种子处理试验 试验设5个小区处理,即处理10~14,具体处理设计见表2。秧田小区面积为10.0 m2,区间开排水沟(宽0.2 m)相隔。
表2 2011年噻虫嗪及咯菌腈种子处理试验设计
1.2.3 2012年噻虫嗪及咯菌腈秧床喷雾处理试验 试验设5个小区处理,即处理15~19,具体处理设计见表3。秧床以竹弓及塑料薄膜搭棚笼罩,小区面积为5.6 m2,区间以竹弓作为分界线。
表3 2012年噻虫嗪及咯菌腈秧床喷雾处理试验设计
1.3.1 2010年噻虫嗪种子处理试验 在定点播种区内,4月10日、20日、25日分别调查3月20日、31日及4月10日播种的出苗率;5月1日调查前两个时期播种的成苗率,5月10日调查最后一个时期播种的成苗率。5月1日(调查3月20日、31日播种)、10日(调查4月10日播种),每小区对角线5 点取样,每点调查20 株水稻,测量株高、茎基宽和苗鲜重,比较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噻虫嗪及咯菌腈种子处理试验 6月28日(播后5 d),在每个小区的3个定点播种区内,调查出苗率。7月17日(播后24 d),从每个小区的3个定点播种区内,每点随机取5 株,调查分蘖数、叶龄、株高、根长、茎基宽、苗(地上部分,下同)鲜重及根(地下部分,下同)鲜重。
1.3.3 2012年噻虫嗪及咯菌腈秧床喷雾处理试验 4月9日(播后9 d),每小区随机取样20 蔸,调查播后当天(扫盘前)喷雾处理的出苗率、烂种率、株高、苗鲜重和总叶片数。4月19日(播后19 d),每小区随机取样10蔸,调查所有喷雾处理的出苗率、成苗率、株高、苗鲜重和根鲜重。
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 版数据处理系统软件中单因素ANVOA 的Duncan's 新复极差法,对水稻出苗率、烂种率、成苗率及秧苗生长期各项指标进行多重比较。
2010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湘阴县境内适逢雨日多且低温时日长的天气,不利于水稻早期的生长,因此水稻的出苗及成苗情况均不理想,出苗率和成苗率分别低于66.33%、54.00%(表4)。随着播种日期的推延,处理1~3(30%噻虫嗪FS 先包衣、后浸种催芽处理)的成苗率以及处理7~9(常规方法浸种处理)的出苗率、成苗率均呈上升趋势(表4),主要归因于气温上升。水稻种子经30%噻虫嗪FS 先包衣、后浸种催芽处理后,同期播种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均高于常规方法浸种处理,但差异不显著。水稻种子采用30%噻虫嗪FS 先浸种催芽、后包衣处理(处理4~6)后,同期播种的出苗率和成苗率皆略低于常规方法浸种处理,但二者亦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同等剂量及同一播期下,噻虫嗪先包衣、后浸种催芽处理比先浸种催芽、后包衣处理更利于水稻的出苗和成苗。
5月1日、10日,分别调查3月20日、31日及4月10日播种的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4)表明:对于同一播期,处理1~3 区内水稻的株高、茎基宽和苗鲜重的值均高于处理7~9。说明30%噻虫嗪FS先包衣、后浸种催芽处理对水稻苗期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表4 2010年噻虫嗪种子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由表5 可知,30%噻虫嗪FS 与25 g/L 咯菌腈FS 混用对水稻种子进行先浸种催芽、后包衣处理(处理10~12)后,其出苗率为88.67%~94.00%,与常规方法浸种处理(处理14,91.00%)相当。播后24 d,处理10~12 的分蘖数、叶龄、株高、茎基宽、苗鲜重和根鲜重等苗期生长指标绝大多数略高于处理14,但无显著性差异(表5);这与田间目测的结果相似:处理10~12 区内植株叶色青绿、健壮且无病虫危害。以上结果说明,噻虫嗪及咯菌腈种子处理对水稻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
2012年4月2日(播后2 d)田间观察发现,处理15~16(噻虫嗪及咯菌腈喷雾处理,播后当天/扫盘前施药)区内秧苗“立针”比处理19(空白对照处理)迟0.5~1.0 d,且与剂量呈正相关。4月5日(播后5 d)田间目测表明,处理16(30%噻虫嗪FS+25 g/L 咯菌腈FS 2.80+0.20 g/kg种子喷雾处理)区内秧苗为1 心期,而其他处理区内秧苗已长至1 叶期。4月12日(播后12 d)田间观察发现,处理17~18(噻虫嗪及咯菌腈喷雾处理,播后9 d/秧苗2 叶期施药)区内秧苗生长茁壮、叶色青,叶片上残留药痕,但对其无损伤;处理19(空白对照处理)区内秧苗发黄且长势羸弱。
4月9日(播后9 d)调查结果(表6)表明,处理15~16 的烂种率为2.43%~2.47%,明显低于处理19(4.43%),但其对成苗率、株高、苗鲜重及总叶片数均无显著影响。
表5 2011年噻虫嗪及咯菌腈种子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4月19日(播后19 d)调查结果(表6)表明,处理15(30%噻虫嗪FS+25 g/L 咯菌腈FS 1.40+0.10 g/kg种子喷雾处理,播后当天/扫盘前施药)对水稻出苗、成苗及株高均有促进作用,处理17~18 对水稻成苗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除此之外,处理15~18(噻虫嗪及咯菌腈不同时期喷雾处理)对秧苗生长无明显影响(表6)。以上结果说明,播后当天(扫盘前)喷施1 次30%噻虫嗪FS+25 g/L 咯菌腈FS 1.40+0.10 g/kg种子,对后期的秧苗生长有促进作用;播后9 d(秧苗2 叶期)喷施1 次30%噻虫嗪FS+25 g/L 咯菌腈FS 1.40+0.10、2.80+0.20 g/kg种子,促进后期的水稻成苗,但对早期的水稻出苗及成苗后的秧苗生长均无明显影响,可能归因于施药时大多数水稻种子已出苗。
表6 2012年噻虫嗪及咯菌腈秧床喷雾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单用噻虫嗪种子处理(无论是先包衣、后浸种催芽,还是先浸种催芽、后包衣)、噻虫嗪与咯菌腈混用进行种子处理(先浸种催芽、后包衣)或不同时期喷雾处理,均有利于促进早期的水稻出苗、成苗及成苗后的秧苗健康生长。说明噻虫嗪种子处理剂无论是种子处理,还是喷雾处理皆对水稻苗期生长安全且兼治苗期稻蓟马[3],符合水稻健身栽培理念,在水稻生产上应用前景广阔。
[1]Maien fisch P,Angst M,Brandl F,etal.Chemis try and biology of thia methoxam:asecond generati on neoni cotinoid[J].Pest Manage ment Science,2001,57(10):906-913.
[2]Porras J C.Thiamethoxam:Anewconce ptinvigor and produc tivity[M].Columbia:Bogotá D.C.,Syngenta S.A.,2009.
[3]唐 涛,刘都才,刘雪源,等.噻虫嗪种子处理防治水稻蓟马及其对秧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6):2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