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前英,曹光华
(益阳市资阳区农业局,湖南 益阳413000)
益阳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辖四县(市)三区,总人口470万,全市有耕地26.47 万hm2。年平均气温16.1~16.9℃,年日照时长1 348~1 772 h,无霜期263~276 d,降雨量1 230~1 700 mm,滨湖平原由河流冲积而成,土壤肥沃,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系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商品棉生产基地及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近年来,益阳市种植业发展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形势渐好,主要表现如下。
表1 列出了益阳市2013年水稻等7种主要作物的生产情况及与2004年生产情况的比较结果。主要作物生产从2004年开始保持了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单产连创新高。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狠抓粮食生产,大力推广“压单扩双”,提高复种指数的结果。油料、蔬菜和棉花等其他作物生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种植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其中调减面积最大的作物是苎麻,随着苎麻生产效益的下降,其生产面积从2004年的3.05 万hm2减少到2013年的0.12 万hm2。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茶叶、蔬菜和水果产业飞速发展,近年来产量和产值成倍增加,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经。
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不断涌现[1]。逐步形成了超级杂交稻、优质水稻、抗虫棉花、双低油菜、杂交玉米、蔬菜、中药材、茶叶、水果、脱毒马铃薯等作物十二大优势产业带,面积从5 万到50 万hm2不等。全市制订农业生产地方标准21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34个;全市已建成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1个,示范面积达16 万hm2。围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等“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全市共有425个产品有效使用“三品”标志。
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能力有新突破。全市承租2 hm2以上种粮大户达13 700 户,流转水田6.8 万hm2左右。连片种植面积在35~350 hm2的蔬菜基地达67个,350 hm2以上的达19个,蔬菜合作组织达108个,入社农户达13 073 户。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9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 家,省级龙头企业31 家,市级龙头企业277 家。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448 亿元,全市打造“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国泰食品”等农产品全国驰名商标11个。
科技进步与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种植业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高产优质品种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优质水稻推广品种占水稻面积的80%;分别实现了抗虫棉“双低”油菜推广面积的全覆盖。二是生产资料投入品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产品质量认证与质量可追溯制度,粮油、果蔬、茶叶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8%以上。
尽管近年来益阳市种植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阶段,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表1 益阳市2013年农作物生产情况统计表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灾害性气象条件发生比较严重,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呈加重趋势。比如2010年益阳市农业生产连续遭受4月份的低温阴雨、5、6月份的强降雨和8、9月份的干旱及10月份的寒露风等灾害影响,全市农业累计受灾面积26 万hm2,绝收面积0.43 万hm2,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61 245 万元。2013年益阳市又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旱灾,全市旱灾面积12 万hm2,绝收面积2.9 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 亿元。且因灾损失呈逐年加重趋势。
由于产品供求关系的矛盾以及金融游资炒作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异常,影响农民对生产形势的判断。一方面由于个别农产品的供不应不求,另一方面是金融游资对农产品的炒作和经销商的囤积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虚高,无法真实反映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农民生产的盲目性,阻碍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比如2010年大蒜价格飙升至16~24 元/kg,到2010年年底价格暴跌至1.6~4 元/kg,农民普遍亏损。今年的大米镉超标事件对益阳市粮食生产更是影响巨大。
首先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低。益阳市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约占80%,其中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同时农村中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都是青壮年,这部分人大多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年龄在50 岁以上、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以及部分妇女和青少年,劳动力素质呈下降趋势,严重制约了种植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另外是种植业生产的兼业化趋势明显。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都是务工种田两不误,在务工的同时兼营农业生产,他们大多生产经营比较粗放,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不高。
种植业生产面临资源日趋紧张与需求不断增加的双重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2]。目前益阳市种植业科技贡献率约为5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成果不足。高产优质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少,适合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作物品种不能满足生产要求。产前、产后、产中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不活、队伍不稳、力量不强、保障不足,加之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许多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无法得到及时推广应用。
虽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方向,但益阳市推行农业规模经营还存在诸多障碍。一是在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农户土地承包的分散性与土地流转的规模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使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难以实现。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由于农村还没有建立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多数农民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三是种植业生产经营效益低、风险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强,种植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还不健全。四是农业投入不足。适度规模经营缺乏后劲。
加快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益阳市现代种植业发展,确保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双安全,是益阳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种植业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要保持种植业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发挥政策引导和支持保护的重要作用,要在确保供给的情况下引导生产的平稳发展,要根据生产、市场和效益的变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和引导生产的作用。要在稳定现有补贴品种和内容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要实施种植业生产保险补贴,增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同时还要适时推出新的补贴政策。另外要健全农产品生产的最低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切实保护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逐步构建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益阳市种植业,其优势和潜力在传统主导产业。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重点改造提升稻米、蔬菜、茶叶、油料、棉麻、柑橘、竹木“七大产业”,巩固和发展“七大产业”农产品生产的优势产业带。特别是益阳市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要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42.7 万hm2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灌溉条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及提高复种指数等途径提高产出水平,十二五末期总产达280万t 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设施农业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要根据益阳市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特点制定设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要突出特色、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力争十二五末期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3 万hm2,创产值40 亿元。逐步实现设施农业环境控制半自动或自动化,主要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
要拓展种植业发展空间,提高种植效益,鼓励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中药种植等特色农业。要根据益阳市气象条件的特点和作物种植现状制订特色种植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指导全市的特色种植产业开发,把种植业休闲、观光旅游和中药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培育。
加强以农田灌溉、机耕道路和地力培肥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机装备条件建设,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新型农机具的引进与研发,提高种植业生产和加工的农机装备质量和数量,推进水稻、油菜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棉花、果蔬和中药材的机械化生产。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强种植业生产灾害的测报和预警,掌握灾害发生规律,及时落实各项生产灾害防御措施。根据灾害发生规律,进行作物生产布局和种植制度的适时调整,变被动抗灾救灾为主动防灾避灾。
积极引导土地适度流转,为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培育和发展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创新和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支持优势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培育100 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以上全国驰名商标。同时积极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种专业协会,提高优势产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3]。
科技进步是促进种植业产品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一要加强科技投入。要以优势农产品的新品种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栽培、采收后商品化处理、加工、保鲜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组织力量进行技术引进与技术攻关,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二要健全科技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基层种植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推广能力和推广水平,同时鼓励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创办技术服务实体开展科技推广,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增强推广活力。三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劳动力掌握应用种植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专业技术干部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推广应用种植业新技术的水平。
[1]胡元坤.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FYxhEgTB5xuLQWNUlsITaN0-dldN9R_fjwoit-3iCnF3BqIep4zIloBS8Ota-FF6wTYaxPdHF9pJSpvQfLI_s4seH6IF98NTkTCXO7sYSie.
[2]秦和生.探讨中国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规划[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8):21.
[3]2009大学生村干部考试必备之涉农政策法规选编[EB/OL].http://www.doc88.com/p-30374403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