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果忆旧

2014-09-27 16:32杨忠明
食品与生活 2014年9期
关键词:水蜜桃枇杷甘蔗

杨忠明

过去过年,竹网篓里盛放的是苹果、桔子、梨, 一串香蕉拎在手里,蛮有腔调,是沪人走亲戚必备的“重礼”。往昔,吃水果是奢侈事,买几只水果装在纸袋带回家,小囡开心。后来,“竹篓”变成透明塑料袋,水果拎在手里,更加风光。

老上海人吃什么水果呢?查阅资料,宋代, 上海果树有桃、李。明万历年间,出现成片桃园。民国,上海县果树有“桃、柿、杏、梅、李、橙、香橼、代橘、石榴、花红、葡萄、银杏、枣、菱、无花果、樱桃、郁李、橘、金橘、枸桔、梨、木瓜、胡桃、橄榄、香蕉、麦李”。申城夏天最佳水果是水蜜桃、平湖西瓜、三林塘浜瓜。民国桃子品种有:水蜜桃、毛桃、李光桃、蟠桃、五月桃、黄桃、黑桃、玉露桃、奉化蟠桃、南京桃等,以龙华、吴淞所产水蜜桃品质最佳。听老人讲,清光绪年间卖水果的先有摊贩和批发行栈,后有商店。光绪三十年在南京路首开义兴水果店。从前卖水果的小贩很多,挑着两筐水果穿街走巷叫卖。抗战胜利后,花旗蜜桔畅销沪上。

曾记得,我小时候吃过一种“木梨”,梨小肉质粗木不甜。原来清代光绪《宝山县志》有记载: 当地产梨,俗称“木梨”,不像现在的生梨甜嫩多汁。我喜欢吃梨,微微带酸的天津雅梨,外表粗糙、爽脆清肺的山东莱阳梨,吃到梨芯亦无酸味的安徽砀山梨。晚上,无线电旁听书嚼梨,生津润喉。

看望病人切不可送苹果(沪语“苹果”音同“病故”),送梨,有“离”的谐音,也不妥当。送橘子代表吉利。送甘蔗,口彩节节高。说到甘蔗,旧时水果店常把甘蔗削皮去节,劈成长方形一小块一小块的装在纸袋内,一角钱一包,斩下来的甘蔗节二分钱一袋,卖给小孩解解馋。

某年初夏,苏州亲戚送来东山镇红沙枇杷一箩筐,吃不完,外婆教我们做“枇杷冻”。她把枇杷剥皮去核,用刀切碎和以糖蜜,加水小火煮烂, 纱布沥取其汁,加入蒸融了的石花菜,俗称“琼脂”, 再煮几分钟后盛放瓷碗内,冷却后倒扣在白瓷小盆里。“枇杷冻”色橙黄很亮丽,食之,一股枇杷特有的清香穿透心脾,这是吴人巧手做的水果甜点。

从前我在新昌路祥康里老弄堂尝到姓陈的广东人家做的“荔荷鸭”,味道不错,做法:壮鸭一只,宰洗调味腌一下,剥荔枝十几枚,去核,放在鸭下,上面盖鲜嫩荷叶,大火烧开后再用文火清炖。汤汁,荷叶清馥,荔枝甜香,鸭肉鲜嫩。陈家还有“香蕉饭”:香蕉两只捣烂,加糯米、猪油、桂圆肉蒸熟,味道胜过上海“八宝饭”。有兴趣的老饕不妨一试。

关于水果,我舅舅说:桔子皮黄者甜,皮红者酸,皮宽松易剥者甜,紧皮难剥者酸。橙子皮红者甜,皮黄者酸。葡萄与檀香青橄榄同嚼,食毕, 甘留舌本,妙不可言。橄榄与栗子同嚼,有梅花香。香蕉忌与芋艿同食,食则致病……

1965 年,我住在淮海路长春食品店后门的外婆家,到店里买食品直接走后门,卖水果的店员都同我们弄堂里几个小孩熟悉,那年头也有“开后门”的习惯。暑天,平湖黄瓤西瓜是热门货,常常是瓜还没有到货,消息走漏,队伍排得老长, 卖西瓜的老林师傅眼睛眨眨常常把卖相稍微难看的大西瓜,两分钱一个卖(送)给我们。苏州运来的新鲜百合也在长春食品店水果柜上卖, 少见之物,突然运到了两筐,排队,一会儿就抢光。

说到暑中啖瓜,黄金瓜、白梨瓜、青皮绿肉瓜, 这三种香瓜5 分钱一斤,是上海小赤佬(小孩) 最喜欢吃的解暑水果。记得从前的“黄金瓜” 特别甜。“文革”中,我父亲曾在阳台上种过几株青皮绿肉瓜, 几条藤蔓长了十余个小瓜,熟透,我偷摘一个先尝为快, 削皮一咬,酥、甜,香味直透心田,至今难忘 !

旧闻、食事作家,上海作协会员,海派雕刻多面巧手。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蜜桃枇杷甘蔗
花式卖甘蔗
枇杷
七彩夏令营“恋”上水蜜桃
清明甘蔗“毒过蛇”
聪聪吃水蜜桃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儿
水蜜桃价格下跌 后期恐难以走高
枇杷
夏月枇杷黄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