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科学课堂探究中的“强势学生”调控策略

2014-09-27 09:04许辉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强势昆虫科学

许辉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主要学习形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效果,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科学能力素养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组合作中个别“强势”学生的出色表现,在小组探究中大包大揽,使课堂教学出现以点盖面的现象,例如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节课中有加热白糖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加热白糖并记录白糖加热前后的现象,按照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四人合作完成,四人讨论加热前的状态,然后一人加热,一人观察白糖的状态,一人观察蜡烛的状态,另一人记录,但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却演变成一个人在操作并记录同时又汇报,其他学生最多搭把手,点个火,在边上看。虽然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这些学生的“帮忙”会十分顺利完成,但却让更多的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思维没有得到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依赖性和养成“陪读”的状态,经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科学探究活动的现场,这样的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在主动去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心理上也会影响到学生,感到自卑、无用。

在科学课堂里小组探究成为趋势的环境下,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发挥出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而不是让小组探究成为几个人的舞台是我们需要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保护少数“强势学生”,转化为小组引领者

小组中少数“强势学生”的出现,势必会带来其他“弱势学生”,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就“同情”“弱势学生”而去“抹杀”那些少数的“强势学生”。因为科学教育更应遵循自然规律,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优势人群“,而这些人在群体活动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群体中也不例外。

那么就不难发现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小组内的“强势学生”的对小组内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是多么重要,他们能激活和影响小组内探究时的其他学生的思维状态与发展方向。

小组内只要有少数几位思维活跃的学生,当课堂为其提供探究的机会,思维的细胞就会被催生,同时周围的学生也会产生启示性的探究思维。所以保护“强势学生”把他们转化成小组中的引领者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中《校园生物大搜索》时,学生对校园内的花花草草及小动物表现出浓厚的探究热情,于是教师在课前布置了任务,但主要布置给“强势学生”,让他们先去校园熟悉动植物,然后在课堂内带领组员去探究,做一回小导师,给同学讲解下常见的动植物。各个小组的小导师讲解时神采奕奕,其他学生也不断补充,这样充分带动了小组内探究的科学热情。

二、塑造更多的“强势学生”,营造小组合作角色平等

不同的环境中生长不同的动植物,动植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会做出改变。而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有一至两名组员是“强势学生”后,会在活动中过分活跃,或在组内产生了较强的学习威信时,往往会使同组的其他学生产生学习探究思维的依赖性,这种持久的依赖性就会抑制普通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只要稍稍遇到困难,这些学生就往往退出了探究行动,成为一名旁观者,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恒心和毅力没有得到培养。

改变上述情形的有效办法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的角色不断变化,改变惯用的模式,打破常规,给学生不同的任务,使学生如同动植物那样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做出变化,从而达到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由“弱势群体”变为“强势者”。

(1)教师在分配探究任务时明确分工,不能全由学生去分配,指导性的做到经常轮换。这样当分配的探究任务不同时,一些思维消极的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能得到鼓励,同时在分配到新角色中感受压力,激发其求知欲和潜力,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教师还要遵循“因材施教”,善于挖掘有潜能的学生,对个别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意识的进行重点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百花争芳、齐头并进的趋势。

(3)改变小组合作人员固定的模式,经常性重新组合探究小组,例如将部分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分到一组,打破其惯有的依赖思想,不让小组合作中出现一两个“强势学生”讨论得津津有味,而其他学生受到压制或者被轻视,所以教师在这些组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中《用纸造一座桥》一课,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大约25分钟),用纸造一座有一定大小和载重能力的桥。让学生在经历设计、制作和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素养。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制作一座“桥”,经历用纸造桥考虑材料的特性、数量、形状结构及组合连接完整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对桥有许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任务分配时让各组有优势的学生主要负责动手操作,有意识的分化其对组内学生的影响里,而其他学生则主要负责设计,作为一名“小设计师”,这样在不断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后在改进的过程中,我让他们交换角色,体验不同的经历。学生在小组探究用纸造桥中激发了探究兴趣,体会到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合理控制“强势学生”,形成良好竞争氛围

如果过度的强调塑造“强势学生”,往往会造成像植物那样整体不和谐,或者变成畸形植物,让小组探究水平普遍变低。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差异,我们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纵向发展上的差异不明显增加,而要实现共同进步,所以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施肥”,刺激他们不断的成长。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中《放大镜下的昆虫》一课,这个内容首要的任务就是课前要准备各种昆虫或者器官标本,如果没有准备好材料,所有结论很难以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得出,所以在前一天就布置了任务:请每人回家捉几只常见的昆虫。其实这是一项很简单的任务,昆虫随处可以抓到,随处都有。但只有寥寥数人拿出材料,带材料来的也就是小组内几位“强势学生”,这节课看来只能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来教学了,我正准备开始训斥他们的时候,下面有位学生在那嘀咕了一句:“不知道在哪抓得到昆虫?”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这节课就带着他们校园内实地观察昆虫,这样可以近距离接触昆虫了,何必和他们在教室里生闷气呢?想到了就马上行动,带着同学奔向了学校有花有草的地方,到了那就开始分组寻找昆虫,各个小组还取了不同的组名,根据寻找昆虫的不同特点有飞行组、爬行组、钻地组等,在寻找的过程中观察记录了昆虫的身体构造发现其他的小昆虫的居住环境,了解了不同的生活习性。最后,这节课比我在上课之前的预想不知要好多少倍,学生们在这节课后都能主动把实验报告写好。

这样的教学经历,才算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也是科学探究的乐趣所在。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给他们的不应该是知识的直白传授,而是在学知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要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判断所发生的现象,这种科学精神才是可贵的。而在课中真正的精华就是需要从失败中提炼思维,促进思维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应该成为主导因素,做一名“强势者”,学会主动学习,有决心,有自信,并能坚持到最后。而我们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充分地因材施教,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培养平等意识。

endprint

猜你喜欢
强势昆虫科学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江冬秀 贤惠也可以很强势
借昆虫上课
内强外弱共撑美元指数延续强势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昆虫的冬天
机器人强势来袭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