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土艺术的思索

2014-09-27 06:22孙屹陶海峰
文艺争鸣 2014年4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孙屹 陶海峰

21世纪的当下,媒体呈多元化态势存在。除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外,新媒体以多屏的形式为终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的互动性更强,更便于携带,带给人们更加大量的信息和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使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得到空前的繁荣与丰富。这是由于任何一种媒体形式相对于其他的媒体形式而言都存在消解的特质,这种消解的特质表现为各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表现为在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群与群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界限的模糊。媒体的多元化更是使得西方的文化与艺术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终端形式向本土艺术界袭来,事有利弊,本土艺术势必会因为经由媒体呈现的多元文化而受到影响,甚至遭遇质疑,本土艺术更会在所难免地迎来巨大的挑战。

艺术有形于我们的视界,无形于我们的脑海,静匿于我们的心灵,无形却言词凿凿,无声却振聋发聩,她是人类智慧之树上永不会凋落的一朵奇葩!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精神外在物化的一种彰显形式,体现了人们审美向度的变化与动势,亦是人类智慧成长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艺术自远古时代起便伴随着人类自幼稚走向成熟,按需要“设”之“计”,“思”之“维”,这是何等的智慧之熠!东西方艺术因太多繁杂冗琐的因素而有所异,这“异”便带来了各自艺术领域的芬芳,花不同香亦异,东西方艺术在思想上、表达形式上、绘画技法上,在各个方面都是迥异的。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悠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的本土艺术经历了无数劫难与坎坷行走至今,并见证了本土文明与文化的风风雨雨!回眸往昔,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本土艺术与西方艺术几经邂逅,他者化不免有之。该如何解析本土艺术的他者化,又该如何对待本土艺术的他者化?在他者化因素的影响下,本土艺术中所涉猎到的如艺术伦理的问题、审美向度的问题、艺术品位的问题等等问题都会随现代媒体形式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而产生深刻的变化。本土艺术该如何保持自我个性坚定地走下去,这是值得我们深刻自省、反思、探讨与思索的问题。

一、本土艺术他者化倾向

东西方因地域、人种、历史、宗教、经济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参差使得两地的人们在精神诉求、文化品位、心理依存等多方面存在着相当强烈的迥异性,这种迥异性必然会带来东西方艺术领域的巨大差异性,差异之间的相互碰撞使得东西方艺术不再相对孤立地平行存在。基于远久时代人口的迁徙、商队的往来,紧随战争而至的侵略与被侵略、殖民或半殖民的统治,以及现代世界格局发展态势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东西方艺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表现出相互影响、制约、渗透、吞噬与反吞噬的多种抗争态势,直至现在两种艺术仍纠结交葛在一起,无法脱离他者而独立枝繁叶茂。但是,有一点需要我们本土的艺术家有所警觉与注意,没有等次区分的差异并不代表东西方艺术在理论、实践、作品等各方面都是均衡且饱满的发展的,二者也并非以平等的姿态在历史舞台上进行对话的,就在相对民主的当下,东西方艺术相对的平等有时也无从谈起。而在信息化共享的现代社会,西方艺术更是伴随着媒体的多元化而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之中。

西方艺术理论的充盈、艺术流派的丰腴、艺术批评与评论的宽域,乃至大量艺术精品的问世,都为西方艺术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可以汲取无限养份的沃土,并培养了其鲜明的艺术个性与艺术身份。在信息时代的大语境下,媒体的多元化与传播的高速率从各种可能的侧面向我们本土展示了西方艺术惊人的成长速度、强大的生命力与曼妙的艺术魅力,当然还有如漩涡般巨大的吸引力和不可忽视却无可抵御的渗透力。无可抵御从何谈起?艺术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对于精神层面或意识领域的比较或影响是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磨合才有可能窥见端倪,雨润如酥,草色远现却近无,这是一种无声的且巨大的力量!并且发生之后无可逆转,必定根植在受影响或受渗透的群体的思想深处,文化刻在思维中的烙印是无法剔除的。就算在文明发达的今天,两千多年封建思想对我国人民大众的侵袭仍可在许多地区瞥见些许痕迹,这种渗透便可以作为佐证说明无可抵御这个问题。

西方艺术理念何时以何种手段何种姿态叩开我们思想的大门的,也许我们无从找到一个精确且有说服力的答案,这是个需要回溯时间的问题。但大众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的大面积、广空域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到来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现代媒体的纷繁种类以及多元的终端形式使得西方艺术理念与实践在中国本土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堪为惊人!我们暂且不去探究这个问题发生的根源,仅仅作为结果——本土艺术的他者性现象就已经足够我们深思熟虑的了。当然影响与渗透是相互的,但中国艺术对于西方艺术的影响力或撼动力有如西方艺术带给我们本土艺术的冲击力之强大吗?答案是否定的:不!我们的本土艺术不能永远以边缘化的民族元素、农村题材或特定历史时期(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或“大跃进”时期)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为介质来满足西方受众的视觉猎奇感,从而博得现代西方艺术界的关注,这对于我们的本土艺术而言未免有些凄凉悲恸之感。

二、本土艺术艺术身份的确立与肯定

本土艺术在现实中所遭遇的种种窘境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媒体的多元化态势。交流、沟通的便捷性与广泛性不是艺术同化或被同化的代名词,而应该是一个学习、借鉴、欣赏、自我提高的平台。我们的本土艺术要跟得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承袭传统、尊重文化、发展革新才是生存与强大的必由之路!在他者艺术不断以强者姿态涌入我们的眼帘、挑战我们的道德、叩击我们的心灵的当下,对于本土艺术的理解与定位,以及艺术民族身份的再认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东西方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与解析角度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如对伦理问题、审美趣味问题、审美品位问题在艺术中的解读就是各持所见的,我们不能因为要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而放低自身文化对于本土艺术的界定与界限。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发展史,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左右他者民族或国家的世界瞩目的第一帝国,或被列强争相蚕食的没落的封建帝制国家等不同的角色。纵观世界发展史,不难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衡量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可反映出这个国家对别国或他者民族影响力的深切度与持久度,更可以审读出这个国家对于他者文明所持有的包容的或排斥的态度。因此,经济因素的变化必定会带来其他变量的一系列重组活动。中国近代史表明,在一段长的历史时间里,中国一直闭关锁国,不仅禁锢了经济、科学的发展,同时也羁绊了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的进步,使得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艺术的新陈代谢功能处于几近瘫痪的状态。在中国沉浸且陶醉在自我编织的帝国美梦中时,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迅速腾飞,带动了科技、军事、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长足进步与发展。随后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需要,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殖民统治由此拉开了血腥的序幕,中国人民饱受肉体与灵魂双重摧残,本土艺术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直面冲击,以至于后来乃至现在批判、摒弃、断章取义、机械模仿等现象比比皆是,折射出本土艺术家、设计师对于自身文化、自身艺术理念与思维的信心缺失和否定,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轻视与怠慢是中国艺术遭受窘困待遇的相当重要的原因之一。不能讲我国艺术领域笼罩在西方艺术理念的桎梏之下,至少有此嫌疑。endprint

三、本土化不等于地方化、边缘化或特定时期化

在媒体多元化的大环境中,中国艺术想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紧密的关切,坚持本土化是最为正确的选择。中国本土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可谓种类繁复,绘画、书法、剪纸、书籍、青铜器、传统服饰等等都可看作是我国人民所特有的精神财富,是我国先民智慧的累累硕果,其中国味道甚为浓重。我们的先人为确立中国本土艺术的自我个性和艺术身份做出了卓越且富有成效的贡献,作为子孙,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庞大、丰富、富于个性的遗产而感到自豪与骄傲,本土艺术不应脱离自身个性这条轨迹而向左或向右发展。

当下,很多艺术家把本土化解析为地方化、边缘化或特定时期化,这种界定是存在缺陷和误解的。1、地方化。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地域,有56个名族,每一方土地都孕育了一方的艺术特质,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艺术显现形式。地方化艺术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本土艺术,它仅是构成中国本土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中国的本土艺术又离不开地方化艺术,没有了地方化艺术的滋养,本土艺术便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2、边缘化。边缘化艺术游离于大众审美与接受能力之外,与本土艺术所蕴含的概念相去甚远,边缘化艺术绝代表不了本土艺术的精神和理念,因此不能因为追求视觉效应而妄解本土艺术的真谛。3、特定时期化。中国的确经历了其他国家未曾有过的特殊时期,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但烙印有明确那个时代气息的艺术并不是中国本土艺术的真实面貌,只能说明与讲诉那个历史时期的故事,艺术家不该总拿过去讲个没完没了,难道只有讲过去的故事才能体现出本土艺术的价值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说本土化并非简单的等同于乡土气息或民族题材或传统图案,更不等同于表现边缘化和特定时期的艺术。如果一味地重复这些题材以强调我们与西方艺术具有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人文背景的话,我们的艺术发展之路甚为狭隘。

四、本土艺术的发展——纳新去垢、承前启后

思维必然烙有民族性的印迹,现代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是一种不自觉的情感沿袭,是文化给予我们的心灵归属,这是一种群体的意识,更是一种心理的巨大凝聚力。我们坚决地反对自觉的他者化,这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否定与排斥,是对自我的极其不尊重。只有确立好自己的位置,站住脚跟,面对现代西方艺术的繁荣景象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但继承并不意味着没有节制地沿袭与模仿传统,纳新去垢、承前启后才是本土艺术该选择的发展之道路。

西方艺术并非洪水猛兽,当我们直面西方艺术的时候也不该将其全盘拒之门外,毕竟它是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散发着熠熠光辉。然而东西方艺术在理论、思维、技法等很多方面的确存在着诸多现实冲突与不同。在信息时代,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拒绝、否定是徒劳的,也是不明智的选择,虽然强调重视本土的自我个性,却也要以尊重和学习的态度看待西方艺术的参与与对本土艺术的影响。对西方艺术采取完全的拿来态度显然也是存在谬误的,完全以西方思维模式诠释本土艺术,势必会使本土艺术的DNA发生畸变,也会使本土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丧失掉竞争力而淹没于西方艺术的滚滚洪流之中。

我们继承传统过后必然需要发展革新,否则本土艺术便会丧失生存的空间与养分。发展芊新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提升与反思,是以包容的心态看待相异文明、相异文化或新文明新文化带来的冲击与颠覆,不断为现代本土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才会使之拥有顽强且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绝对不能盲从于他者的文化、他者的艺术,心平气和地对话是解决冲突与不同的最好态度。对于本土的艺术家、设计师而言,东西方艺术领域的比较未必是件坏事,看到不足时我们可以自省、自悟,找到适合本土艺术发展的道路。

结语

历史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步入信息时代的本土艺术应该以崭新的面貌、睿智的思维为本土文化的发展与壮美尽绵薄之力。21世纪的中国早已不再是神秘的东方古国,而是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国力的强盛,经济、文化的繁荣带来了本土艺术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我们的本土艺术不应再以边缘艺术的身份站在西方艺术的身侧,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诠释我们自身的艺术身份!

(责任编辑:吴景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