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剑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生本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讲,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如今,学生的眼界愈加开阔,思维也愈加活跃,一味说教只能让课堂变得乏味不堪。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颇具现代化色彩的课程,更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使课堂“活”起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关注生本是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涌动灵性、焕发活力的有效途径。
● 灵活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教学方式自然也要灵活多样,才能适应学生的逻辑及行为特点,使学生轻松融入课堂,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1.灵活进行课程导入
上课伊始,如果教师生硬地引入往往会让学生摸不到头脑。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体验,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产生兴趣后再进行学习,便会事半功倍。
例如,我教学生在画图软件中复制图形时,先让学生运用现已掌握的画笔的功能画出一片森林。待学生画好后,向他们展示了一幅我利用复制功能画出的森林。我告诉学生:“老师的这幅作品,用了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了。”学生们都不敢相信。“可以通过复制的功能来实现。”我解释到。学生立刻对这个强大的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正式教学之前添加一个小小的体验过程,可以让学生先看到即将学习知识的神奇之处,从而激发兴趣,使他们能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这样做既免去了教师恐怕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担忧,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带着问题深入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把所有知识和方法一次性传达给学生,学生常常会忽略了重点,走马观花,效果不一定好。作为改进,我选择每次只对学生讲述主干的基本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告诉其解决的方法,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便会更加重视,印象自然也就更加深刻了。
仍然是在上文中提到的画图软件中复制功能的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详细讲解复制图形的每个操作细节和需要关注的特殊技巧,而是只在计算机上画出了单独的一棵树,然后利用复制、粘贴的操作,得到了另一棵一模一样的树。学生果然迫不及待开始实践了。于是,我要求大家利用新学到的功能重新画出一片森林。结果,不一会儿,问题便接踵而至。此时,我才借机向学生传授在复制过程中透明和不透明工具的使用。
利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己遇到问题之后想要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巧妙地将一些重点内容预留到问题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会得到显著增强。
● 重视实践,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这一学科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学内容大部分围绕实际操作展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终也要体现在实际操作上。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自己体会,操作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提高。
例如,对于论坛和博客的相关操作学习,很多教师认为不是教学重点,简单带过即可。我却认为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好时候。于是,我在教完基本操作技巧后,一方面,向学生推荐了几个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论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并且积极关注其他人的博客,将自己的精彩生活实时记录和分享。
教师应当明确一个意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不仅是指为学生留出课堂时间,用于实践操作,同时也指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推荐,帮助学生找到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与平台。这样一来,学生喜欢实践,操作水平自然也快速提高了。
● 加强互动,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才能达到学习成果的最大化。想要让学生走出一个人学习的小圈子,就需要教师多组织一些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从而在学生中间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合作学习,激发讨论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遇到难题了怎么办?举手问老师?不。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才是关注生本的课堂所应当选择的。
例如,我在教学《初识PowerPoint》时,对于如何向一张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我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只向学生说明了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和自选图形,而未提及插入图片文件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举手,向我提问寻求帮助。这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大家和邻近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果然,通过研究讨论,大家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
上述学生遇到的问题,难度并不大,只要通过对于已有知识的适当迁移,便可以顺利找到解决办法。因此,对于这种问题,教师无需直接给出答案,而可以考虑利用这种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自己发现窍门,找到方法。长此以往,遇到相似的情形,学生便可以采用类似的思维模式,沿着已有知识的路径解决新问题了。
2.成果展示,激发创意
适当的表扬和肯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尤其是信息技术这样一门重视实操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成果,更要为其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
在上述四年级的PowerPoint内容学习结束后,我拿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组织了一次演示文稿的自由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随意进行设计,尽可能多地用到自己学过的制作技巧,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由于这个学习活动给学生留出了相当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而且可以完全依照个人兴趣进行创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结果,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完成效率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从学生们积极创作的作品中,我选出了五个最为突出的作品,向全班学生进行了展示。这些作品中,有的以结构设计清晰配合各种操作按钮见长,有的则擅长使用自定义动画增加演示文稿的生动性,还有的借助整体的色调设计以及文字与背景的色彩搭配让人眼前一亮。
通过学习活动和展示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们无尽的创造力,更让一些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让全班学生从优秀作品中得到了启发,将好的灵感和做法充实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 内容延伸,提高学生思考深度
基本课程内容掌握之后,教师还应当从基本内容出发,进行适当程度的延伸,让学生在不感到吃力的情况下,开阔眼界,见识到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成果。同时,启发学生对延伸内容进行深度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如何使用电子邮箱时,当学生掌握了教材中要求的对于邮箱和邮件的基本操作后,我又向他们展示了如何运用对联系人进行分组,来有选择地快捷添加多个联系人进行邮件群发。这是一个对于收发电子邮件操作的小延伸,学生接受起来的难度并不大,却是一个在实践中非常实用的小技巧。
通过对基础内容的适当延伸,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实用技巧,更为学生树立起了钻研的意识。大家认识到,教材上讲述的内容只是一部分,每个软件和工具都具有很多隐藏着的有趣功能,需要大家通过研究和实践去发现和掌握。
综上所述,关注生本,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体,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开拓了一个新思路。教师更多地扮演导演的角色,为学生创造氛围、积极引导,将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由学生,可以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灵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升教学实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