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姝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成本管理在内,都应以市场为导向。出版社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既生产物质产品又生产精神产品,更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成本管理,即市场化的成本管理。探索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企业成本管理新思维,开拓出版社成本管理的新局面。
关键词:图书成本;必要性;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147-02
一、出版社加强图书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图书成本与出版社效益密切相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已成为企业法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的盈亏与全社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企业的效益又与出版物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出版物的利润与其成本高低有着直接关系,而成本的高低又取决于成本的管理水平如何。因此,出版社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出版物的成本上狠下功夫。
(二)图书成本居高不下,制约着出版社的图书走向市场
近几年,出版社部分图书成本居高不下,读者面对昂贵的图书望而生畏,其结果是严重地制约了图书的出版和销售,以致出现当前出版社普遍面临的“三难”问题,即出版难,卖书难,买书难。图书成本高是影响“三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加强图书成本管理,出版社才能走向市场,出版物才能推向市场。
(三)成本管理方法的滞后性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出版社对于一些费用开支,待转到财务部门报销的单据已是事后监督,事后的审核,这种反映和监督,一是在支出的合理性上,财务部门和部门领导及经办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二是不利于财务人员执行各项制度和有关政策,限制财务人员的职能作用。另外,出版社的成本管理方法还存着思维的误区,应改进成本管理方法,以实现出版社成本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二、出版社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处理好图书印数和销售数量与图书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习性按与业务量的关系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属于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成本,如企业的管理费用。就出版社而言的固定成本,除了管理费用外,还包括图书的制版费和按字数支付的稿费。在业务量相关的范围内,其成本总额与业务量关系不大而保持相应不变。这样,只要提高图书印量就可以降低每册图书分担的固定成本,因而图书印量越大,每册图书成本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就越高。这就是全国大多数出版社长期以来偏爱产量不注重销售量的主要原因所在。这种只追求图书成本最低化的倾向,导致了出版社一些图书不顾市场需求,片面提高图书产量,降低图书成本,从而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转移到大量未销售出去的库存图书上,人为地提高了已销图书的利润,造成巨大的潜亏。
(二)成本管理思维滞后
随着出版发行体制的改革,图书定价的管理放开。除中小学课本外,图书定价由出版社自主管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多种图书价格要由市场决定。因此,图书价格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必须将成本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确定图书成本。这就要求企业以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成本,以此为图书成本水平,主动提出事先控制的目标。这就体现了成本管理的市场化。目标成本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思维。是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和企业目标利润倒推出的目标成本,是逆向成本法,是将企业外部市场价格导入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是一种先进的、动态的管理过程。目标成本法的创新与完善,对出版社具有现实意义,可惜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说明我们成本管理市场化思维的淡化。
(三)忽视精神成本管理
关于精神管理一词,出版社很少有人提及,事实早已存在,只不过许多人意识不到而已。它是指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使精神变财富。因为企业职工精神状态与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成本的高低。应该明白职工有敬业、爱业和创业的主人翁精神,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精神,工作精益求精,不为名,不为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少花钱,多办事和艰苦创业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与企业成本密切相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一种隐性成本管理因素。这种无价之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加强出版社图书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增强成本管理市场化思维,强化图书成本管理意识
成本代表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它体现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所体现的效率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转化为效益。因此,成本管理必须树立市场化的管理思维,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另外,出版社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图书成本管理的意识,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图书成本管理机制,努力做到低成本、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不断提高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增强出版社的企业竞争能力。
(二)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如何加大成本控制力度,首先是纵向控制,即全过程的控制。按出版物的生产时间,成本控制可分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控制。
1.事前成本控制,即成本的预测和计划管理,是指出版物在生产之前,确定出版物的目标成本,制订计划成本及规定成本限额,对影响出版物成本的各有关因素进行事前规划、审核、监督,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具体操作时应制定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支出的计划管理。财务部门应组织编辑部门、发行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编制成本费用支出计划,把稿酬、印刷费、编校费、封面制版费等支出都纳入计划实行统一管理,会计人员按计划监督成本支出的时间和数量,按计划批准支出的使用,并及时报告存在问题。
2.事中成本控制,即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是指出版社在生产过程中监督计划成本、各项费用的执行情况,对出版物成本的形成和偏离目标成本的差异进行日常控制,保证出版物按规定成本或低于计划成本运作。要把对成本费用支出计划和监督纳入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目的是防止计划形同虚设,真正达到通过计划加强成本管理的目的,在执行计划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变化修正计划,然后根据计划,随时监督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发现不合理或有问题的支出,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endprint
3.事后成本控制,即建立成本考核制度,是指在出版物生产过程结束之后,对已经形成的成本费用进行综合分析与考核。事后成本控制有助于分析研究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落实责任。考核制度作为事后监督的一种形式,对成本的发生情况进行监督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重担两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局面,有效地控制图书成本开支。具体做法是将图书成本的控制指标责任到书,责任到人,责任到室。
其次是横向控制,即全方位的成本控制。长期以来,在出版社中存在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似乎与其他人员无关。实际上出版物成本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以不断变化的数字形式在成本单上加以反映的。控制成本的工作,是出版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与领导、编辑、出版、发行、校对、财会和行政等所有部门,所有人员密切相关的事情。就出版社的现状来看:编辑策划的选题适销对路,这就从源头上降低了出版物的成本;生产部门(出版科、校对科等)要充分地了解纸张的市场价格,对印刷厂定期进行调研,不断选择质量好价格低的印刷厂,千方百计压缩支出,这就从生产环节中降低了出版物的成本;发行部门下大力气扩大发行量,这就无形中降低了出版物的成本;行政部门虽然不是创利部门,但是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减少费用,也间接的降低了出版物的成本。财务部门更是应该及时地进行成本的结账、算账工作,减少生产成本在产品的停留时间;合理地分摊编录经费,节约编辑费用支出;密切关注成本差异情况,设立生产成本警戒线,发现生产成本不合理的涨幅要及时汇报,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对成本核算的管理作用和监督作用。因此,成本控制人人有责。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出版物是商品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出版物必须适销对路,以销定产。正如前面谈到的,出版物的产量即印数越大,成本越低;反之,成本越高。而出版物的印数不是凭空设计的,而是由出版物市场约定的。适销对路的出版物读者欢迎,印数就大。出版企业的决策者,应根据图书市场的需求情况,适当增加印数或及时正确的作出追加决策。相反,适销不对路的出版物,读者不买帐,印数就少,出版企业的决策者应谨慎从事,尽量少生产或者取消这类出版物的生产,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盲目的生产、备货,就会造成库存积压,印数越多,库存积压越大,经济损失也就越严重。印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编辑策划的选题是否适销对路,有没有生命力;其次是取决于发行力度是否到位。如果选题适销对路,具有生命力,印数就多,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则印数少,经济效益差。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观念
成本管理不言而喻是靠人来管理。人是成本管理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思维,其基本精神是:在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中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群策群力,不断提高企业包括成本管理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吕匡益.财务管理创新企业发展的需要[J].出版经济,2001,(1).
[2] 杨永志.浅议成本管理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J].河北财会,2001,(5).
[责任编辑 陈凤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