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学视角与实例研究

2014-09-27 03:30国增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经济政策实例经济学

国增华

摘 要: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起着大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以江苏近年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例,就目前中小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中存在不同程度“市场失灵”现象,进行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探讨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学;经济政策;实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011-03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是中国也是经济大省江苏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之一,在经济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至2013年12月底,中国境内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4 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众多的中小企业贡献了58.5%的国内生产总值、68.3%的外贸出口额、52.2%的税收和80%的就业人口。江苏的中小企业共140万户、占企业总数比99.9%,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70%的外贸出口额,50%的税收和70%的就业人口。

中小企业分布领域广、机制活,发挥着大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有机互补,使得大集团企业得以规避臃肿庞大的生产管理体系,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核心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现代产业分工中,没有中小企业配套,大企业产业链无法畅通运行。中小企业也是大型集团和企业成长的摇篮,江苏的苏宁电器、沙钢集团年营业收入超过2 000亿,最初都是从中小企业羽化而成的大企业集团;中小企业也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在当下的软件信息、物联网、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表现踊跃。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过7万家,创造全省新兴产业产出60%份额,成为江苏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二、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市场失灵”现象

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证明,完全的市场机制存在其内在缺陷,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中小企业科技开发投入有限,而科技创新又存在很强的外部性;融资难也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导致一些成长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难以获得融资;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由于信息不对称影响,经济行为难免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总体而言,中小企业成长中面临的“市场失灵”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会形成经济外部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有活力的主体,承担了大量应用型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对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经济外溢性。科技创新活动排他性成本高,企业无法清晰地定位利益边界,创新和技术易于以准公共产品形式,为其他经济主体使用和借鉴,产生缺少经济补偿的“免费搭车”现象。中小企业会考虑自身成本收益情况,抑制具有正外溢性如项目研发和推广的投入,将经营资金投资于收益直接、见效明显的项目。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由于经济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进行介入,进行干预解决这类问题。支持具有正外溢性经济主体行为,是政府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通过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公共产品,出台促进科技发展财税支持政策,采取如庇古经济理论所提出“对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单位予以补贴”,补贴中小企业研发资金,解决外部性产生的“利益缺口”;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与结构;对特定项目的投资给予贴息或担保,将特定科技产品与服务,纳入各级政府采购范围,以政府政策扶持的方式,缓解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外溢性问题。

此外,中小企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外部不经济”现象比较普遍,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压力。对此,除通过采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如运用税收等政策工具,对产生污染的中小企业进行惩罚,控制和约束这部分企业的粗放式生产行为,控制其产生的负外部效应;相应地运用财政补贴政策,鼓励、支持社会优先采购和推广清洁生产设备,投资绿色、环保生产行业及项目。

2.中小企业发展所需各类公共品缺失。完善的公共型服务体系,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运行中类似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较为容易地为全体经济主体共享,企业收益边界模糊,中小企业群体缺少投入主动性与积极性。由此,有必要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职能,通过运用和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投资地区性基础设施,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社会化设施及服务环境,提供创业辅导、市场信息、信用担保、人才培训以及国际合作等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3.中小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中的大企业,特别是登陆沪深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企业经营等信息有一定的公开披露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便捷获得这些企业各类信息,进行信贷决策;中小板创立至今的十年间,在江苏也只有94家苏企在中小板上市,绝大多数仍是非上市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难以对各类状况的中小企业进行资信甄别,开拓与发掘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出于控制风险的要求,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性,从而导致因为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市场失灵”,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资金供给方面一直存在“麦克米伦缺口”。政府在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方面,可以采用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及政策性信用担保公司的方式,对中小企业融资予以政府扶持,解决单纯由市场配置资金过程中“市场失灵”问题,引导商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流向,分担中小企业的一部分融资压力和风险。

4.大企业在市场中存在垄断行为。中国大型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由于计划经济和政府特许等历史原因,在市场和资源等方面有着绝对控制力,特别是这几年“国进民退”的现象,导致对其他性质主体存在一定程度排他性控制,形成各类性质的垄断。中小型企业同大型企业相比,在设备、技术、管理、资金和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均处于较为不利的弱势地位;大型企业往往可利用自身垄断地位,制订影响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各种“条件”,如运用以大压小的市场价格,采用一些排他性措施,控制地区性资源等等。这些单纯靠市场上所谓“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人才、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必然会优先流向大型企业并多数为其控制,由此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反垄断政策,对于大型企业长期经营形成的自然垄断及市场垄断,进行干预或调节。endprint

2014年5月,南京朗坤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五百强的中国建材集团、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央企、民企、院校合作的混合制软件企业,央企的资源、市场优势,民企、股份制企业灵活的机制优势,以及高校研发优势得到整合,对江苏对发展混合所有制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为中小企业发展开拓出新的路径。但总体而言,虽然地方政府进行了大量工作,国企“不愿混”、“不想混”,即使显性门槛降低之后,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在利益分配、权益保护、平等参与等方面仍然缺乏具体的细则与措施,在江苏省中小企业局的问卷调查中,不少企业表示在参股国有企业运营过程中,就曾遇到过“国有资本对民资的天然抵触”。因此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等扶持措施,还急需与国企改革等措施进行通盘考虑,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大胆尝试。

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学视角及实例分析

1.“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政府运用政策、法律及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即主要是政府对市场经济中的“失灵部分”,采取法律规范、产业政策及财税政策等,对市场进行干预、修复和补充。(1)政府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存在一定程度自发性、盲目性,在调节方面存在滞后性,由此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运用产业政策、经济调控政策,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力争使各类资源在市场中得以优化配置。这些年中国包括江苏省制订了对中小企业转型创新的鼓励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通过支出政策或税收优惠政策,扶持重点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引导市场生产要素优先配置给相关行业和企业;通过税收等限制性政策和措施,限制、淘汰污染及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诸多尝试。但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活跃的江苏,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在诸如贷款、拿地等方面竞争中总是低人一等、滞后一步;从法律体系看,现有法律还不能完全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完全保护各种所有制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江苏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民营企业表示“市场门槛不平等”,并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感到失望。(2)经济政策调整影响中小企业经营水平。各类生产要素供给、有效产品市场是企业持续发展关键。政府可以施用不同的政策杠杆,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原料采购、资金需求、技术创新和产品销售等环节,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经济环境。如政府可以制定各种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制定科技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政策,增加对符合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采购,同时规避购买采用落后、污染工艺生产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直接扶持中小企业效益的提高。如江苏省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拟采取结构性减税的减负政策,在转型升级的艰难时期,减税让利,主要是通过取消类似税种、直接减税、降低税率、缩短折旧时间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放水养鱼。(3)政府政策促使中小企业生产方式优化转型。政府按照中长期社会、经济目标,通过经济政策及经济杠杆,改变中小企业经营行为和价值取向,引导其经营方式。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转型创新方面,政府可采取投资、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建立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政策取向。如江苏近年的政策资金,大多是引导中小企业经济增量转向增量优、数量精、效益好转变,流动贴息资金将重点关注新兴产业或先进制造业领域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

2.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作为中小企业大省的江苏,近两年实现了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小企业创业基地、融资担保机构三个市、县全覆盖,组织中小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国内外展会,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与大企业配套需求总额近百亿元,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营造创业氛围,加快培育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加强小微企业培育服务,目前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累计达185家。全年累计为中小企业培训20万人次,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优化。(1)经济活动应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前提和基础。在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首要的是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不介入市场能够正常供给,并且更能实现效率的私人产品范围,以提高市场自身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和实现社会公正。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各项政策,应在市场经济中建立和维护中小企业正常生产、交换和分配行为为前提,遵循市场机制的内在规律,在中小企业经营过程的“市场失灵”领域,发挥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与调节功能。(2)在合理的“边界”中发挥政府作用。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政府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主要是修补“市场失灵”,政府应充当社会秩序守夜人、公共产品公益人和经济失衡协调者三种角色。政府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分配,是对市场机制缺陷修正。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补充关系,除一些特殊领域外,经济中应不存在政府放任市场,以及市场排斥政府等极端情况。无论是政府对市场调节和修补,还是市场变化引起政策的再调节等,这其中都有一个合理的度量,这个度量就是政府和市场共同有效作用的均衡区域。无锡尚德曾经是江苏省政府和无锡政府悉心培育光伏领域领军企业,在“孵化”阶段,政府的土地、资金、创投、人才等各方面的扶持,使它一度迅速崛起;但尚德的破产也与政府的过度关爱、盲目支持、过度扩张有关。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准确合理定义与定位,是政府宏观调节与支持中小企业的实践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社会中,政府首先自身需要遵循市场规则,强化政府对经济主体及经济运行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功能,同时,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或发挥不好的范围,及时的介入,进行修补和调节。此外,政府调节经济主体活动,力求更多采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市场、中介组织和企业能够做好的,政府尽量减少介入,让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中独立地采用各种经营措施和决策。

3.新制度经济学“政区竞争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主要论述的是制度在一国经济中作用,其主要观点为:有效保护产权的国家,能促进经济绩效。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了两方面主要问题,第一,国家主动保护产权的原因;第二,国家、产权与经济绩效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必然联系。新制度经济学由此提出政区竞争理论,政区竞争即为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有竞争地供给公共产品,以吸引区域性投资和发展经济,这种竞争包括两国之间竞争,以及一国内部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即类似于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活动。一个地区的政区竞争力和区域所辖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基本上互为正相关。endprint

江苏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首先是因为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政府服务意识强,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出了比较良好的环境。第二,在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培育了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第三,小微企业规模培育也日益加强,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创业辅导,提高创业基地培育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第四,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全省建立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功能创新、材料创新创造“专精特新”产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第五,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了丹阳眼镜、常熟服装、海门家纺等传统产业基地,并加大对连云港的新医药、建湖的石油钻井设备、航空航天产业、宜兴的水处理设备等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新型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集群的集聚。第六,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借助“中博会”、“AEP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国家级中小企业展会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市场开拓。第七,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水平,健全担保体系,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统贷平台、融资超市、中下企业融资专项资金为抓手,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第八,做好中小企业人才培训,每年为中小微企业主、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各类高端品牌培训。

从江苏的中小企业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都在发挥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尚德这样的案例可供汲取经验与教训。可见在地区性经济运行中,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互相间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得到一些基本观点,即优化投资环境和政府服务、完善保护产权有效制度的地方行政区域,将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

地方政府可采取不同的政策与公共服务措施,提高政府效率和完善投资环境,以提高地方政府自身的区域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优势资源,进入本行政区域创业投资,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区性中小企业兴旺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提高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水平的提高,使得该地区更有财力提高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区域性经济发展规模效应,从而更加吸引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

参考文献:

[1] 吴易凤.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 易国庆.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与支持体系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政策实例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产业政策的两个重要属性和权贵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政治效果与治理体系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经济政策及其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经济政策及其成就
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经济学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