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循环体系破解高职招生就业难题

2014-09-27 19:28刘芳
大学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校友生源院校

刘芳

[摘要]高职院校在快速的发展中相对突出的问题是“招生难、就业难”,这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的“用工荒”相对矛盾。我们可以应用教育生态理论的观点,构建高职招生就业循环体系,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以节约型的教育生态,来破解“难”与“荒”两大社会资源矛盾,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招生就业高职院校循环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3-0030-03

在我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同时,我国人力资源中蓝领工人与中层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迎合了这个需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数量、质量、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层力量。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的突出问题在于“招生难、就业难”,而在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上同时也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要破解这一“难”与“荒”的问题需要建立高职招生就业的循环体系,平衡社会资源配置,形成节约型的教育生态,促进社会发展。

一、高职招生困难剖析

(一)一降一扩一外流,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危机

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危机存在三个起因:一是高考生数量下降,二是普通高校扩招,三是考生外流。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根据人口统计数据,2008年正是18岁适龄人口的拐点,随后快速下降。与其相应,全国高考生人数在2008 年达到最高的 1050 万后,下降趋势明显。高考报考人数的锐减,受冲击最大的是竞争激烈、数量庞大的高职高专院校。全国高等学校资源总量没有缩减,而各类高校的招生计划都在逐年增长,处于录取批次靠后的高职院校必然突显出生源危机。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考生外流逐年增长,2012年已超43万人。巨大的留学经济蛋糕也让国外高等教育纷纷抢滩中国生源市场。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4年来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与之相对,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1]

(二) 高职院校专业与市场岗位需求的脱节降低了招生话语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有些岗位在一步步退出市场,而行业的细化也使得一些新的岗位在悄然增加,市场岗位需求千变万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于人力资源市场的现象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科学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市场需求状况及走向来确定专业设置,不能走出校门,不能与企业共同探讨来确定专业设置,尤其是不能对现有的专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使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部分亟需人才的岗位缺乏相应的专业培养。[2]高职院校专业与市场岗位需求的脱节,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外的滞留,明显降低了高职院校在招生中的话语权。

(三)高职院校的宣传与知晓度的受阻,导致高职院校与学生、学生家长没有形成“完美对话”

“face to face”是最好的宣传方式,很多高职院校的宣传没有做到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直接对话,宣传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高职院校要想在众多高校中把考生的眼球吸引过来,不能完全依赖媒体、网络、宣传册页,只有活生生的、直观的交流,用心的话语,才能将学校的声誉、专业的优势、就业状况等,植入到考生的心里、家长的心里,让学生与家长了解,接受并消化。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工作,加强与生源基地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信息资料库;认真组织参加生源基地的各种见面活动,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招生宣传工作,这样才能形成高职院校与学生、学生家长的“完美对话”。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市场岗位需求的脱节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市场岗位的需求脱节。高职学生就业难,而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用工荒。纵观古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使社会分工精细,有的工作岗位消融,有的工作岗位滋生。随着新的工种产生,新的技能出现,高职院校如果不能随市场变化调整所设专业,必定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也会浪费资源,耽误学生。这种脱节的现象不仅会使学院走入困境,还会使学生一出校门就面临失业。

(二)高职院校专业培养方向与岗位工作要求的脱节

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方向是由高职教师制定的,而大多高职教师缺乏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准确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3]近几年来虽有校企合作,教师到企业学习,但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高职院校专业培养方向不能完全满足岗位工作的需求,脱节现象仍然严重。

(三)高职院校对市场人力资源的走向把握不准确,没有因外动而内调

高职院校对市场人力资源的走向把握不准确,开设专业与市场需求不能形成良好的对接,这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形成就业难的关键点。生源不足的高职院校不能对用人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因此往往不能敏锐地洞察到市场需求的变化,不能按照新的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或及时增设新专业,没有因市场需求变化的外动而进行内部专业变化的调整,这样既影响在校学生的就业,也难以吸引新的生源。

三、破解高职招生就业难题,建立以生为本的招生就业循环体系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面对庞大的用工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4]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而在社会人才资源市场上却出现“用工荒”的现象。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建立高职招生就业的循环体系,这是平衡与节约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发展的出路。

(一)分部门建设招生点是建立招生就业循环体系的第一步

招生与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两项基础性工作,它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建立招生就业循环体系的第一步,是分部门建设招生点。各部门成立招生工作小组,各院、系、部要有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具体分工负责本系部的招生工作。招生工作小组不仅应准确及时地为学院招生办公室提供教学资源和专业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提出本系部招生计划、深入在校学生宣传本系部招生工作,还应该利用一切有利资源下到招生区域点,做好具体的招生宣传工作。

(二)以生为本,创立在校学生的同乡会是建立招生就业循环体系的第二步

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来自不同区域,以往在本省招生以及在全国范围招生,用传统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方式的宣传不可能做到“face to face”的活宣传状态,但如果抓住以生为本的主线,创立在校学生的同鄉会,可以达到化零为整,以点布面的效果。

同乡会的学生在学院对应的招生点部门的领导下,可以做具体的宣传工作,他们是学院的活体宣传,来自全省各地,宣传的覆盖面大,真实性强。教职员工的招生工作小组与学生同乡会通过师生结对方式建立浓厚的师生感情。教师可以利用专业兴趣、帮助提高、思想沟通等形式和学生结对。通过结对,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声,增进师生感情,缩短师生距离,使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只有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学生才可能由“尊师”上升到“爱校”,“爱校”才有可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做好招生宣传。[5]学生的“爱校”更能带动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敬重,家长们的口碑宣传是无形的巨大力量,其效果是明显的。

由于部门招生点的教师有限,不可能针对各区域的各学校做到“face to face”的宣传,但同乡会的学生就不一样,他们人员多且对学院有稳固的情感,在招生点教师的管理下,他们可做到这些具体工作:一是通过大学生回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深入社会基层,可以充分和生源地家长、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沟通,可以更直接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专业优势,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二是培养同乡会学生为招生志愿者。培养学生招生志愿者骨干,让他们熟悉学院开设专业的特点,明确学院办学的特色、专业的优势、师资配备、实习设备、就业与成才的方向等。

(三)开发利用已就业资源,建立校友资源会是建立招生就业循环体系的第三步

招生与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两个周而复始的工作,既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又关系到学校的兴盛与衰败,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招生工作是进口,就业工作是出口,出口畅则进口旺。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已就业资源,建立校友资源会,这样可拓宽招生就业渠道,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校友资源会是招生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由于校友是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学校怀有浓厚的感情,他们非常愿意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因此,校友资源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资源和最重要的财富,是建校兴校,传承学校文化最可靠、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支持力量。校友资源的这一价值,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财富。

校友资源会是毕业生就业的准介绍平台。可通过各校友建立其所在单位与高职院校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毕业生就业网络,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以高就业率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形成“招生—就業—招生”的良性循环,“以就业为导向”,使招生、就业工作相互促进。

通过分部门建设招生点、以生为本创立在校学生的同乡会、开发利用已就业资源建立校友资源会这三个步骤,建立高职招生就业的循环体系,可以破解高职院校招生难、就业难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用工荒难题,从而平衡与节约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html/g/report/report3total.shtml.

[2]狄富娣.高职招生的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9(4).

[3]张宏伟.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4]辛香玲.略论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5]郭海龙,刘越琪,罗宇飞等.高职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关键环节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6]杨延村.校企结合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2(12):116.

[责任编辑:陈明]

猜你喜欢
校友生源院校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校友风采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