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历史影响

2014-09-27 12:42:41刘岩
南北桥 2014年5期
关键词:和亲王昭君

刘岩

【摘 要】一个民族的大义,让一个女子瘦小的双肩来担,是什么样的感觉?

【关键词】王昭君 和亲 汉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197

和亲一事中国历来已久,从汉代高祖刘邦开始,和亲都在断断续续的进行着,而且许多人还引以为豪,认为是一种进步,一种交流,一种宽容。却不知,和亲是一种无奈,是一种退却,是一种示弱。

但凡对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喜欢和亲,男人不爱,女人更恨。

和亲,说得简单直白一点无非是两种形式:敌弱我强,人家来求娶,示弱一下,你嫁女儿的同时还得送嫁妆,这嫁妆还不能少了,人家又得金银又得美人何乐不为?另外一种情况,便是敌强我弱,那就更悲催,人家打上门来,把你打怕了,你就得示弱,弄个闺女去和亲,再许些金银嫁资。可是,你以为只要嫁个公主之类的就能得到和平了吗?汉初和亲之事甚多,又如何?匈奴照样叩关掳掠,欺压汉朝的子民。

其实道理十分简单——你弱了,他们就过来欺负。你强了,他们就过来依附。没有实力,是不可能取得和平的!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和亲是无奈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铁血男儿要保家卫国,驰骋战场,抛头颅,洒热血;同样,深闺女儿身的女子也要在另一个战场上温柔奉献,扭转局势,这样的付出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和亲”。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和亲便是“昭君出塞”。昭君出塞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是义举,意义重大。后人多慕其貌美,感其远嫁,痛其遭遇而给予了各种传说、演绎和评价。但是,我们都不是昭君,不是那个身在异族凋零的女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杜 甫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妃。

王昭君,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十六岁被选入汉宫,未被召幸。当匈奴单于向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时,汉元帝的命令传到掖庭之后,昭君自愿请嫁和亲,以公主的名位千里迢迢嫁到了塞外。

古往今来,以王昭君为素材的诗歌有七百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四十种,其中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蔡邕、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翦伯赞、老舍等,他们通过文字篇章来赞颂王昭君,使后人更加敬佩这位雁落塞北的和亲美女。王昭君的形象也随之被神化。

? ???然而,王昭君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抛弃那些加注在她身上的光环,细细的想来,三十三岁,对于东方女子来说,脱离了青涩与懵懂走向知性与成熟应该是何等的风华,王昭君与杨玉环、西施、虞姬并称为四大美人,可见其风华绝代,就是这样一个美人,在三十三的时候就已经香消玉殒了!

自古红颜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杜甫的一句“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尽了昭君的悲凉。

王昭君的一生。人们多着眼于昭君出塞对国家与民族的贡献,却少有人去深究她真正经历了什么!

民间,把王昭君描绘成头戴银狐冠,身披红斗篷,怀抱一只琵琶,风情万种,眉眼纤纤,的绝色佳人。官方,则把她旌表为高瞻远瞩的“爱国者”,女子纤柔的双肩担挑起了“胡汉和亲,边塞安宁”的重担。也因此,她的深明大义使得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也七嘴八舌地抒情。后世的人们,凭借想象和猜测演绎杜撰着她的故事。殊不知,这位声名显赫的美女,在无限风光的背后,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悲伤。

王昭君的第一位丈夫呼韩邪单于颇有几分侠骨柔肠,昭君嫁给他后,倒是十分恩爱,可是,一年多以后,呼韩邪死去,昭君身边只躺着刚刚降生的孩子——伊图智伢师。

孤儿寡母,无依无靠!

游牧民族的风俗,在汉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汉书?匈奴传》里记载:“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也就是说,养子有权娶她的后母。

呼韩邪死了,对待“妻后母”这样的风俗,深受中原文化和礼教教化的人,是无法接受的,于是,王昭君上了一道表章,请求回家。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帝赦令从胡俗。”“从胡俗”,短短三个字,烙印并锁死了王昭君今后的人生。

伊图智伢师,是王昭君与呼韩邪的孩子,既是复株累同父异母的“兄弟”,又是“养子”。 伊图智伢师的母亲王昭君是汉人,强大的汉王朝是他的背景。伊图智伢师的血统与背景,对复株累的单于之位构成了潜在威胁。复株累怕他羽翼丰满,篡夺单于之位,为了永绝后患,复株累下手,斩草除根。

对于匈奴王廷的骨肉相残,王昭君无能为力,伊图智伢师死在了复株累手上。

复株累就是王昭君的“第二任丈夫”。此后的11年,我们无法揣测昭君是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复株累的。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了。这回,没人迫使王昭君改嫁了。朝廷也似乎早把她忘了,没再发布新的指令。

一年后,王昭君也死去了。她只有33岁。

在昭君出塞后,西汉与匈奴相安无事,互不滋扰,双方的太平景象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局面,是王昭君以一生的幸福换来的。

昭君墓,静卧在黄河边,一切都过去了,而那位明眸皓齿、纤细娇美的女子,再也回不来了……

说我狭隘也好,说我不明事理也好,笔者还是想问:当一个民族的大义,让一个女子瘦小的双肩来担,是什么样的感觉?一位抗战英雄来做报告,他的第一句话是:爱国等于爱自己,民族的尊严等于自尊。在比较风气比较开化的今天,笔者依然无法想象昭君是怎样面对一个“养子”兼“杀子仇人”兼“丈夫”的人屈意承欢的,她的内心有多么痛苦。

汉月悲风呜咽在,千古烟云哭风情。

为了国家和民族,一个女子用尽了一生的幸福。

昭君出塞的影响有几点: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对峙局面。当时匈奴的势力范围包括东起大兴安岭,西到祁连山和天山,北面囊括了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广大地区。胡汉之间时有争战,百姓遭受苦难,冤冤相报何时了?和平解决、和谐相处成为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和亲”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和亲”是“化干戈为玉帛”,解决民族纠纷的一种有效方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成熟和智慧。“胡汉和亲”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平等交往、相互融合的典范。

“昭君出塞”圆满完成了“胡汉和亲”的伟大使命,对于促进当时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两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各族人民所称颂。中国文化是主张和平的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多元一体”,认为人类应该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摆脱文化本位主义,坚持文化公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元并存,和平共处。特别是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中国文化坚持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明对话,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延续不断,中华文化纯种单传。这一方面得益于草原、黄河、长江之间地域广阔,三大主源文化互补共济;一方面就是和平、和谐、和合文化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昭君做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后,胡汉之间50多年友好相处,北国边疆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做为历史上一种文化现象,创建了“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变“血染沙场”为“交欢玉帛”,实现民族之间“双赢对话”的中国方式。

另外,对于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学习交融、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历史;是多种文化在草原地区相互补充磨合、相互影响渗透,并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文明的历史。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是民族文化互补融合的历史案例,是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统一的经典。昭君也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公认的和平友好使者。

猜你喜欢
和亲王昭君
唐代和亲综合考证
炎黄地理(2024年4期)2024-05-30 14:55:17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戏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 06:32:22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名作欣赏(2020年14期)2020-07-13 03:26:54
昭君出塞
兵不厌诈:和亲公主是间谍
明妃王昭君
试析十六国北朝和亲的特点
长江丛刊(2017年18期)2017-12-05 13:49:47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敦煌学辑刊(2017年3期)2017-06-27 01:06:44
政治关系亲属化才是“和亲”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唐都学刊(2017年6期)2017-01-27 21: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