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纯
朗读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从而达到在读中熏陶感悟,在读中进行沉淀积累。朗读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十条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什么朗读能力必须在低年级训练呢?首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教师讲一讲或学生练一练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才能达成;其次,一、二年级的教材,大都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故事、白话诗歌、韵文,不用多加讲授,只需朗读就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低年级的学生大都喜欢站起来朗读或回答问题,教师应利用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朗读或说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要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又要在每一阶段突出训练重点。一、二年级时,教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每学期的训练重点各有不同。一年级上学期,教师一般只要要求学生读得正确;一年级下学期,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所谓正确,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声音响亮、柔和。流利呢?即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读清楚,读分明,边读边想。这些要求看似简单,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相关的朗读教学目标,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运用有效的朗读指导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渗透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是低年级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相关的朗读方法技巧。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低,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教师指导时,必须要求学生读词句要连贯,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看准字、词、连字、词成句读通,读顺。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汉语拼音”,每课都设计了儿歌。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拿出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读时要求不拖腔拉调,语速略快,其后逐渐过渡到目及词与词进行朗读,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训练时要避免矫枉过正,造成读破、读断句子的情况。
阶段教师没有把握好朗读训练关按词停顿。再如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变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能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初步掌握声调的高低快慢、逻辑重音、停顿等;并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感情。当学生读得不准确,语气、声调、重音、停顿、感情不适当时,教师要示范指导,并要求他们反复练习。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一般情况下,表现高兴、夸耀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现悲痛、灰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些。描写突然发生变化或着急的句子,则要读得快些、急促些。具体怎么读还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样,学生在参与朗读训练中,得到了相关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懂得运用有关的朗读方法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创设课文朗读情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的触发往往要凭借具体直观的事物,他们情感的引发往往具有情境性。教学实践表明,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应当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努力创设相关的课文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朗读情境中声情并茂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按照如下步骤创设朗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①出示课件:一幅幅从山上直泻而下的瀑布呈现在学生面前,潺潺的流水声传入学生的中……②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朗读导入语: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站在气势磅礴的瀑布前,你自然而然会在心中产生赞美瀑布之情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吧。又如在引导学生朗读“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个诗句时,我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几位学生踊跃朗读,我则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吟中入境,并通过课件展示香炉峰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读、看、思、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这样,指导朗读时用简单的话语巧加点拨,学生的朗读则入情入境,有声有色,从而达到身临其境、情感共鸣的功效。
三、实施分层朗读指导,全面达成朗读目标
对老师来说,在一个班里培养几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要不断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一个班里总会有几个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也会有一些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有差异的朗读教学目标——达标性目标与提高性目标,实施不同的朗读策略,使全班每个学生在朗读方面均能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能力高的学生,我在教学中经常会不断地向他们提出较高要求,使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不断地提高;而对于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则进行个别指导。不过最关注的还是朗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因为他们是全班的大多数,他们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全班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个学生敢开口读,哪些学生还不敢读;哪些学生善于朗读,哪些学生容易重读或口齿不清,哪些学生理解得快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情况,区别要求,分别指导。每节课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应该比他们原有的朗读水平更高些,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会更加认真、努力地朗读以获得不断提高,这样的训练才算到位,才算是扎实的朗读训练。
四、抓好朗读评价环节,引导运用评价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给学生读后评。教会学生朗读的同时,也可指导学生对朗读进行评议。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并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同时又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对学生朗读可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可安排同桌学生朗读课文后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当众进行读后评,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参与意识。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应给予诚恳的鼓励。学生发表了有独立见解的评语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对学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能有效地整体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要学好语文,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而朗读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学为本,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和情趣,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