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龄 李红庆
【摘要】素质教育实施的初级阶段是小学教育阶段,根据小学生的智力特征和综合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每一位小学教师的教育义务和教育职责。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能力分布情况,重点阐述了提高学生数学解决能力的措施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然而对于每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加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力度,是本文重点讨论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现实背景
根据笔者这几年来对小学数学一线教学的深入研究,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之又弱,整体的表现情况分为以下三类:①学生遇到数学实际问题,彷徨无措,无从下手;②学生遇到数学实际问题,苦思冥想,努力找寻的办法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③学生遇到数学实际问题,喜欢求助学长(姐)或者父母,形成依赖性心理。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小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培养策略。
(1)引导探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对外界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鉴于此种心理发展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地指导,让学生感知到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分数的含义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一块麦田分为了两半,其中一半就是二分之一,然后将这二分之一麦田再一分为二,那么它是整个麦田的多少呢?我们在这片地中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等农作物,是否可以合理进行种植?学生通过教师的这种生活问题的引导,就会意识到原来农民伯伯种田也是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画图讨论,要求学生分析问题。当小学生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出现生活类的应用题目的时候,教师要传授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尤其是做线段图、条形图等各类型图,通过图形的直观表达来分析应用题,杜绝拿到题目左顾右盼、无从下手的情形;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理顺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试卷分析的过程中,专门将应用题分为不同的专题:行程问题、浓度配比问题、工程问题、银行存款问题等题型,每一类题型教师都组织学生讨论,自我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每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加强操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测试学生的数学水平最好的方式是实践,教师要善于营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氛围,给予学生自我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量角器的时候,引入一些实际的角度测量的生活案例,学生便会清晰地认知到原来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可以这样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尽管如此,如何将量角器的使用技巧掌握,就需要不断地练习,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练习使用数学工具的时间,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下亲自拿量角器去测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更新理念,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应试,教师要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让自己学有所用,真正地将数学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通过教师潜移默化地教导,让学生从潜意识中深刻体会拥有问题解决能力是当下社会人们成才的标准,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意识的提高。
不难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际问题的解决活动,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加有利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更新与进步。本文通过总结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几种表现,着重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希望大家都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共同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严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顾泠沅.评价教育——教师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斌.小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6(12)
[4]吴海涛.小学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策略[J].山西小学数学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