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斌++余晓敏
故事作为叙事的一种方式和表现手法,由于它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地阐述道理或者传播某种价值观,而普遍为大众所喜爱。新闻媒体面对的是普通大众,我们强调新闻要讲好故事,做活新闻,是增强传播效果的需要,更是对新闻媒体本质要求的一种回归,对媒体记者采访作风和写作文风的一种呼唤。
深入挖掘 寻找故事
每个人都有故事,每条新闻都有人物活动的背景。平时,我们的新闻写不活,缺乏有血有肉的故事,是因为我们眼前看到的往往是实实在在的新闻事实,而看不到新闻事实里人物活动的痕迹和丰富的思想情感,缺少发现的眼光和深入挖掘的耐心。
当年第一个报道焦裕禄事迹的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鲁保国,发现焦裕禄这个典型,是在一个会议上。1964年5月,河南省在豫东民权县召开沙区造林会议,会上,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介绍了兰考县的造林情况、成绩和经验,还介绍了刚刚去世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兰考县清除风沙、盐碱、内涝“三害”作出的贡献和事迹,激动之处泣不成声。鲁保国凭着职业敏感,发现了兰考县除“三害”成绩背后焦裕禄这个重大典型。通过半个多月深入采访挖掘,一篇2000多字的长篇人物消息在《人民日报》刊发,从而在全国和河南省掀起了第一次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的高潮。
新闻事实是由于人的活动对事物产生新影响或新变化而出现的,所以,任何新闻事实的出现都有人物活动的身影,新闻报道事实,不能干巴巴地传播,而是要说事见人,以人说事,用鲜活的人物故事阐述大主题,增强传播力、吸引力,弘扬价值观,实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
找好切口 展开故事
新闻要讲好故事,强调的是新闻要注重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在追求这种表达方式的过程中,当然不能忽视其新闻特性。找好故事的切口不仅能很好地彰显故事的新闻性,而且还非常有利于新闻故事化的展开。切口的寻找一般要求小和鲜,就是开口要小,切口要鲜。
开口要小,一般就是要从故事中的某一人物某一细节切入。像华尔街日报体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它往往从一个具体的小人物,或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将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表现手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故事性强非常受读者的青睐。现在,我们国内的许多媒体都借用这种手法来用于非事件题材的叙述,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感情、生活状态,使新闻极富人情味,极易唤起受众的共鸣。
切口要鲜,就是故事切入的地方要有时间上的及时性和事实上的新鲜感,让受众看到切口处新闻新鲜的流汁。今年1月29日,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回家的礼物》栏目报道了湘西一个山村,麻青芝,麻丹姐妹的父母,四年前,没有和她们商量就外出打工,只在自家的门板上留下了一封特殊的“家书”。这个故事讲述就是从姐妹俩寒假放假在家,听说父母今年要回家过春节非常高兴,忙着收拾打扫房间开始的。然后过渡到四年前姐妹俩看到父母留在门板上的“家书”的心情,以及当时父母选择泪留“家书”的无奈和对姐妹俩的希望。这个切口的选择就让四年前发生的故事有了新闻的缘由,整个故事顺畅地扩展开来。
捕捉细节 制造高潮
好故事,必须有好人物,戏剧性的情节,更要有让人印象深刻、真实感人的细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如果能捕捉到反映事物本质,触动人物情感的细节,不仅能够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而且还能制造高潮。央视《写在门板上的“家书”》这篇报道中,有多处细节令人感动。一个是姐姐麻青芝在讲述回家后看到写在门板上的“家书”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妹妹麻丹站在她的面前也不断流泪,并多次用手去擦拭姐姐的眼泪。这一细节表现出了姐妹俩在父母不在的日子里,相互依偎、相互关爱的情感。第二个细节是父母回家后,姐妹俩为他们买了两件衣服,当父亲脱下外套时,几年前捡来的毛衣上都是小破洞,母亲头上有了许多白发。这个细节表现出了父母的节俭、在外的艰辛。还有一个细节是父亲讲述当年外出打工时在门板上书写“家书”的内心世界情感的变化,表现出父母外出打工的无奈和对俩姐妹的牵挂与希望。这个细节让故事达到了最高潮,也揭示了中国千千万万外出打工父母的无奈与不舍。
做好标题 留下韵味
题好文一半。讲好新闻故事,尤其要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故事类的新闻标题除了一般新闻标题要求的真实、生动、形象之外,还要突出故事性,把新闻性与故事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让标题一眼抓人,又要让标题韵味深长,给受众回味想象的空间。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名篇《西瓜兄弟》,讲述的是蒋军保安团路过兄弟老大西瓜地,又吃又踩,糟蹋得一个不剩,八路军路过西瓜兄弟老二的西瓜地,秋毫无损,报道用西瓜兄弟两人不同的境遇,映衬了蒋军的穷凶极恶,子弟兵的遵纪爱民,也揭示了我军之所以会夺取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篇名作用《西瓜兄弟》做标题,既有故事,又有强烈地对比意味。
湖北广播电视台2012年获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消息《农民王爱国:“期货”交易所里卖鸡蛋》,荆州电视台2010年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一堆木头与一连串车祸》,这两个标题故事性都非常强,能充分调动受众的好奇心。
再来看央视的《写在门板上的“家书”》,看到这个标题,我们不仅仅被其故事性深深吸引,更让我们的神情一下子凝重起来:为什么“家书”会写在门板上?故事里的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境遇?同时,也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国还有多少外出打工族像他们一样把“家书”把无奈把牵挂把泪水,写在门板上,写在内心深处?中国何时才能解决乡村留守这样的社会问题?
(荆门广播电视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