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建筑中墙与空间的营造

2014-09-26 22:40杨姝孟彬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空间营造传统建筑苏州

杨姝+孟彬

摘 要:墙是苏州传统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体元素,是体现建筑精神的载体。利用墙在苏州传统建筑空间中的属性和塑造作用,通过墙体空间形态变化,墙与墙之间、墙与其他空间实体元素之间的组合配置关系变化,营造出不同性格的苏州传统建筑空间。

关键词:苏州;传统建筑;墙;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71-02

苏州传统建筑中尤其是古典园林中,常把“墙”作为环境空间中的一种审美景观对待,利用墙而取得环境空间效应的手法别出心裁。苏州传统建筑中的墙以不同的长短、高低、曲直、转折、虚实、断续等形态组合,通过围合、分隔、屏蔽、穿透、延伸、借托、映衬等展现方式,营造出千姿百态、景象纷呈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一、围合空间中的墙

所谓“围合空间”是指由实体围合而形成的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的空间。苏州民居非常注重围合与闭合,因而建筑、院落多为围合空间。围合空间具有内向性,苏州传统建筑中单体建筑的内向空间主要是通过院墙来营造的,而院落则是通过院墙和单位建筑、连廊等的围合而成。处于市井内的私家庭院为了避免外部的干扰,多取内向布局形式以求得宁静。如苏州西白塔子巷旧李宅(见图1),整个院落是个向心、

图1 苏州西白塔子巷旧李宅平面剖面图

围合的空间,整体与局部关系密切。为了保证庭院的内向性,正对大门处也会使用照壁,把唯一通向外界的门户与外界的视线隔开,从而使庭院达到了完全的内向闭合。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庭院、天井都是一个围合的内向空间,而这种空间特性主要是由苏墙所营造的。不仅民居中的墙具有围合、内向的性格,园林中的墙也是如此。如苏州的畅园,外墙体围合出内向的庭院,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凝聚力,内部庭院活动不受外界干扰。

图2 苏州西白塔子巷旧李寨鸟瞰

重视虚体空间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苏州传统建筑中墙体的空间营造也强调了这一特征。苏州的庭院一般位于住宅中心,是连接四周建筑的纽带,起着连通全宅的作用。日常活动、重大礼仪也都在这里举行,在全宅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庭院还是连接大自然的中介,是人亲近大自然的重要途径。故而庭院是宅主人精心营造的处所。

某些大型民居建筑,往往沿着一条轴线设置多进厅堂,而每个厅堂间由于墙体高、进深小,则形成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天井。高墙围合的庭院空间一方面看来是独立于世外,忘却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高高的院墙,并没有完全封闭孤立空间,人们可以在庭院内进行吃饭、休憩、会客等日常活动。苏州传统建筑中墙体形成了这个空间时而具备室外空间特征,时而又具备室内空间的特征。因而此时的墙营造出的空间不仅仅是纯粹的内外空间,也营造了具有室内室外双重功能的中介空间。

苏州面积较大的园林通常都利用园墙将其划分成几个园区,各园内巧妙地用墙体结合建筑、山石、花木作垂直方向的围合处理,以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区和景观。且园与园,主空间与次空间,景观与景观之间又非常巧妙地通过内墙的开与合、虚与实、动与静等处理手法营造空间,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照的关系,使园林空间的各部分互相凝结成为一个整体。在较小的园林中,即使无园中园之分,也同样巧妙地运用园墙,划分成若干景点空间。一般在这些空间中,由于园墙的丰富变化,可以形成特有的空间构造:面积显著大于其他空间、布局上具有向心作用、位置比较突出、景观内容特别丰富。

二、融通空间中的墙

所谓融通空间是指空间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空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墙体营造了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苏州园林空间为化解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为求得到空间的深邃,以各种方法来营造融通的空间,增强景的层次感和深远感。苏州园林空间中巧妙利用墙体渗透加大景深的手法极其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内外空间的渗透

苏州园林中的墙对单一封闭的体系是不满足的,这表现在漏窗和各种形式的木格栅以及可以敞开的门的设置上。在苏州园林的封闭型建筑中,除了借墙为一建筑的围合面以外,尽可能地在其他围合面上开窗和门,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特别是把室外空间景物引入室内。例如狮子林古五松园厅堂,位于狮子林北部,园的西部为厅堂,设计通透开敞。其东面、南面两侧设有曲廊,曲廊端部有一半壁亭。园的正中设有石峰,作为厅堂的对景。由于是透过槅扇和廊来观景,并且又是自较暗的室内向室外亮处看,更加丰富了层次的变化,且外部景色显得分外绚丽、明快。

(二)多重空间的渗透

两个相邻的空间之间墙体营造的渗透关系,虽可获得层次变化,但也只限于两个层次,深度感还是有限的。如果将不同景观特色的空间结合在一起,在空间边界上有所划分,空间上相互渗透,则空间层次会更加丰富。如拙政园东南处三个相互毗连的庭园、枇杷园、海棠春鸣和听雨轩。它们之间以实墙和花墙加以分割,又被曲折游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三个庭园大小、形状、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院内主植枇杷,有的以海棠为主景,有的满植芭蕉及池塘睡莲以观赏雨景而得名,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形成一个多层次空间组合。

(三)墙上的连续漏窗

若是从室内空间中的花窗向外观望,所能感受到的仅是空间自身在流动,但若是我们走在游廊之中,而在此半廊的墙上连续设置一列窗口,视点由静止而运动,其动观的效果则更加有趣。例如留园的入口曲折狭长,幽暗封闭,而中部景区的一面侧墙则一连开了十一个门窗洞口,且各洞口的形状、距离、大小和通透程度各不相同。这不仅打破了单调沉闷的气氛,而且人们可以透过这些变化丰富的洞口窥视外部景物,获得了时暗时亮、时隔时透的空间印象。

(四)借景、对景、框景的作用

苏州园林建筑室内空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通的典型的设计方法是“借景”。“借景”之法,不仅扩展了室内空间,打破了室内空间的局限,而且巧妙地将建筑物同周围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以开拓更为广泛的空间层次。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借景至少有三个功用:增添园景的自然风趣、增加美景欣赏的多样性和突破有限,感悟无限,扩大园林空间感。最典型的“借景”莫过于人所皆知的苏州拙政园借北寺塔之景。借景并非特定主题和对象,其主要目的是将园内有限空间向外扩展,如沧浪亭的看山楼、拙政园的观山楼。

苏州园林中常用“对景”的手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在墙体上特意设置的门洞和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使景物若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这在苏州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常用的一种形式就是自空间的一侧去看另一侧,两空间墙面开门洞,以门洞相通,因为要用门洞对景,门洞很讲究造型,而且正对门洞的另一侧空间之景很注意在门洞中的构图和经营位置。拙政园中枇杷园的宜两亭与倒影楼,两者分别置于园中东西两侧,两者互为对景,为“对景”佳例。由西透过倒影亭窗口向东,可观宜两亭美景;由东透过宜两亭窗口向西,则可观倒影楼美景。

框景与对景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透过一个层次去看某一景物。如果说对景所强调的是所对之景的话,则框景所强调的似乎稍偏重于框的处理,也就是说框景既求空间渗透,又求空间画意,典型的如苏州网狮园内殿春移之窗景,因其空间渗透而画意更浓。又如留园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门洞,把园内的景物变换角度纳入框中,随着人们行经其间依次展开,墙的虚实变化,廊的三弯九转,步移景异,时空交替,极具诗情画意。

三、可变空间中的墙

墙与空间围而不死,隔而可通,界域两分,富有变化,这些都是用墙塑造空间的创造。另外,在室内也存在一些 “活动墙”,如屏风、格扇、花罩、博古架或多宝格,以装饰代墙,虚实互借。苏州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隔扇、挂落、博古架、帐幔、飞罩、花罩等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如留园中的主要厅堂五峰馆,是主人起居室待客的重要场所。室内正面用隔扇分隔为前后两室。槅扇用木板与白玻璃填充,面板上书有诗文,风格高雅古朴。

墙对于建筑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州传统建筑中墙具备独特的空间营造功能,特殊空间构成形式满足了苏州传统建筑独有的功能性。园墙以其独特的空间营造方式和造景手法将中国古诗画从纸面上带入现实中来,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典诗画的意境,满足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返璞归真,融于自然。[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摘 要:墙是苏州传统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体元素,是体现建筑精神的载体。利用墙在苏州传统建筑空间中的属性和塑造作用,通过墙体空间形态变化,墙与墙之间、墙与其他空间实体元素之间的组合配置关系变化,营造出不同性格的苏州传统建筑空间。

关键词:苏州;传统建筑;墙;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71-02

苏州传统建筑中尤其是古典园林中,常把“墙”作为环境空间中的一种审美景观对待,利用墙而取得环境空间效应的手法别出心裁。苏州传统建筑中的墙以不同的长短、高低、曲直、转折、虚实、断续等形态组合,通过围合、分隔、屏蔽、穿透、延伸、借托、映衬等展现方式,营造出千姿百态、景象纷呈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一、围合空间中的墙

所谓“围合空间”是指由实体围合而形成的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的空间。苏州民居非常注重围合与闭合,因而建筑、院落多为围合空间。围合空间具有内向性,苏州传统建筑中单体建筑的内向空间主要是通过院墙来营造的,而院落则是通过院墙和单位建筑、连廊等的围合而成。处于市井内的私家庭院为了避免外部的干扰,多取内向布局形式以求得宁静。如苏州西白塔子巷旧李宅(见图1),整个院落是个向心、

图1 苏州西白塔子巷旧李宅平面剖面图

围合的空间,整体与局部关系密切。为了保证庭院的内向性,正对大门处也会使用照壁,把唯一通向外界的门户与外界的视线隔开,从而使庭院达到了完全的内向闭合。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庭院、天井都是一个围合的内向空间,而这种空间特性主要是由苏墙所营造的。不仅民居中的墙具有围合、内向的性格,园林中的墙也是如此。如苏州的畅园,外墙体围合出内向的庭院,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凝聚力,内部庭院活动不受外界干扰。

图2 苏州西白塔子巷旧李寨鸟瞰

重视虚体空间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苏州传统建筑中墙体的空间营造也强调了这一特征。苏州的庭院一般位于住宅中心,是连接四周建筑的纽带,起着连通全宅的作用。日常活动、重大礼仪也都在这里举行,在全宅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庭院还是连接大自然的中介,是人亲近大自然的重要途径。故而庭院是宅主人精心营造的处所。

某些大型民居建筑,往往沿着一条轴线设置多进厅堂,而每个厅堂间由于墙体高、进深小,则形成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天井。高墙围合的庭院空间一方面看来是独立于世外,忘却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高高的院墙,并没有完全封闭孤立空间,人们可以在庭院内进行吃饭、休憩、会客等日常活动。苏州传统建筑中墙体形成了这个空间时而具备室外空间特征,时而又具备室内空间的特征。因而此时的墙营造出的空间不仅仅是纯粹的内外空间,也营造了具有室内室外双重功能的中介空间。

苏州面积较大的园林通常都利用园墙将其划分成几个园区,各园内巧妙地用墙体结合建筑、山石、花木作垂直方向的围合处理,以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区和景观。且园与园,主空间与次空间,景观与景观之间又非常巧妙地通过内墙的开与合、虚与实、动与静等处理手法营造空间,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照的关系,使园林空间的各部分互相凝结成为一个整体。在较小的园林中,即使无园中园之分,也同样巧妙地运用园墙,划分成若干景点空间。一般在这些空间中,由于园墙的丰富变化,可以形成特有的空间构造:面积显著大于其他空间、布局上具有向心作用、位置比较突出、景观内容特别丰富。

二、融通空间中的墙

所谓融通空间是指空间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空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墙体营造了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苏州园林空间为化解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为求得到空间的深邃,以各种方法来营造融通的空间,增强景的层次感和深远感。苏州园林空间中巧妙利用墙体渗透加大景深的手法极其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内外空间的渗透

苏州园林中的墙对单一封闭的体系是不满足的,这表现在漏窗和各种形式的木格栅以及可以敞开的门的设置上。在苏州园林的封闭型建筑中,除了借墙为一建筑的围合面以外,尽可能地在其他围合面上开窗和门,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特别是把室外空间景物引入室内。例如狮子林古五松园厅堂,位于狮子林北部,园的西部为厅堂,设计通透开敞。其东面、南面两侧设有曲廊,曲廊端部有一半壁亭。园的正中设有石峰,作为厅堂的对景。由于是透过槅扇和廊来观景,并且又是自较暗的室内向室外亮处看,更加丰富了层次的变化,且外部景色显得分外绚丽、明快。

(二)多重空间的渗透

两个相邻的空间之间墙体营造的渗透关系,虽可获得层次变化,但也只限于两个层次,深度感还是有限的。如果将不同景观特色的空间结合在一起,在空间边界上有所划分,空间上相互渗透,则空间层次会更加丰富。如拙政园东南处三个相互毗连的庭园、枇杷园、海棠春鸣和听雨轩。它们之间以实墙和花墙加以分割,又被曲折游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三个庭园大小、形状、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院内主植枇杷,有的以海棠为主景,有的满植芭蕉及池塘睡莲以观赏雨景而得名,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形成一个多层次空间组合。

(三)墙上的连续漏窗

若是从室内空间中的花窗向外观望,所能感受到的仅是空间自身在流动,但若是我们走在游廊之中,而在此半廊的墙上连续设置一列窗口,视点由静止而运动,其动观的效果则更加有趣。例如留园的入口曲折狭长,幽暗封闭,而中部景区的一面侧墙则一连开了十一个门窗洞口,且各洞口的形状、距离、大小和通透程度各不相同。这不仅打破了单调沉闷的气氛,而且人们可以透过这些变化丰富的洞口窥视外部景物,获得了时暗时亮、时隔时透的空间印象。

(四)借景、对景、框景的作用

苏州园林建筑室内空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通的典型的设计方法是“借景”。“借景”之法,不仅扩展了室内空间,打破了室内空间的局限,而且巧妙地将建筑物同周围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以开拓更为广泛的空间层次。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借景至少有三个功用:增添园景的自然风趣、增加美景欣赏的多样性和突破有限,感悟无限,扩大园林空间感。最典型的“借景”莫过于人所皆知的苏州拙政园借北寺塔之景。借景并非特定主题和对象,其主要目的是将园内有限空间向外扩展,如沧浪亭的看山楼、拙政园的观山楼。

苏州园林中常用“对景”的手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在墙体上特意设置的门洞和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使景物若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这在苏州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常用的一种形式就是自空间的一侧去看另一侧,两空间墙面开门洞,以门洞相通,因为要用门洞对景,门洞很讲究造型,而且正对门洞的另一侧空间之景很注意在门洞中的构图和经营位置。拙政园中枇杷园的宜两亭与倒影楼,两者分别置于园中东西两侧,两者互为对景,为“对景”佳例。由西透过倒影亭窗口向东,可观宜两亭美景;由东透过宜两亭窗口向西,则可观倒影楼美景。

框景与对景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透过一个层次去看某一景物。如果说对景所强调的是所对之景的话,则框景所强调的似乎稍偏重于框的处理,也就是说框景既求空间渗透,又求空间画意,典型的如苏州网狮园内殿春移之窗景,因其空间渗透而画意更浓。又如留园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门洞,把园内的景物变换角度纳入框中,随着人们行经其间依次展开,墙的虚实变化,廊的三弯九转,步移景异,时空交替,极具诗情画意。

三、可变空间中的墙

墙与空间围而不死,隔而可通,界域两分,富有变化,这些都是用墙塑造空间的创造。另外,在室内也存在一些 “活动墙”,如屏风、格扇、花罩、博古架或多宝格,以装饰代墙,虚实互借。苏州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隔扇、挂落、博古架、帐幔、飞罩、花罩等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如留园中的主要厅堂五峰馆,是主人起居室待客的重要场所。室内正面用隔扇分隔为前后两室。槅扇用木板与白玻璃填充,面板上书有诗文,风格高雅古朴。

墙对于建筑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州传统建筑中墙具备独特的空间营造功能,特殊空间构成形式满足了苏州传统建筑独有的功能性。园墙以其独特的空间营造方式和造景手法将中国古诗画从纸面上带入现实中来,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典诗画的意境,满足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返璞归真,融于自然。[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摘 要:墙是苏州传统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体元素,是体现建筑精神的载体。利用墙在苏州传统建筑空间中的属性和塑造作用,通过墙体空间形态变化,墙与墙之间、墙与其他空间实体元素之间的组合配置关系变化,营造出不同性格的苏州传统建筑空间。

关键词:苏州;传统建筑;墙;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71-02

苏州传统建筑中尤其是古典园林中,常把“墙”作为环境空间中的一种审美景观对待,利用墙而取得环境空间效应的手法别出心裁。苏州传统建筑中的墙以不同的长短、高低、曲直、转折、虚实、断续等形态组合,通过围合、分隔、屏蔽、穿透、延伸、借托、映衬等展现方式,营造出千姿百态、景象纷呈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一、围合空间中的墙

所谓“围合空间”是指由实体围合而形成的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的空间。苏州民居非常注重围合与闭合,因而建筑、院落多为围合空间。围合空间具有内向性,苏州传统建筑中单体建筑的内向空间主要是通过院墙来营造的,而院落则是通过院墙和单位建筑、连廊等的围合而成。处于市井内的私家庭院为了避免外部的干扰,多取内向布局形式以求得宁静。如苏州西白塔子巷旧李宅(见图1),整个院落是个向心、

图1 苏州西白塔子巷旧李宅平面剖面图

围合的空间,整体与局部关系密切。为了保证庭院的内向性,正对大门处也会使用照壁,把唯一通向外界的门户与外界的视线隔开,从而使庭院达到了完全的内向闭合。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庭院、天井都是一个围合的内向空间,而这种空间特性主要是由苏墙所营造的。不仅民居中的墙具有围合、内向的性格,园林中的墙也是如此。如苏州的畅园,外墙体围合出内向的庭院,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凝聚力,内部庭院活动不受外界干扰。

图2 苏州西白塔子巷旧李寨鸟瞰

重视虚体空间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苏州传统建筑中墙体的空间营造也强调了这一特征。苏州的庭院一般位于住宅中心,是连接四周建筑的纽带,起着连通全宅的作用。日常活动、重大礼仪也都在这里举行,在全宅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庭院还是连接大自然的中介,是人亲近大自然的重要途径。故而庭院是宅主人精心营造的处所。

某些大型民居建筑,往往沿着一条轴线设置多进厅堂,而每个厅堂间由于墙体高、进深小,则形成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天井。高墙围合的庭院空间一方面看来是独立于世外,忘却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高高的院墙,并没有完全封闭孤立空间,人们可以在庭院内进行吃饭、休憩、会客等日常活动。苏州传统建筑中墙体形成了这个空间时而具备室外空间特征,时而又具备室内空间的特征。因而此时的墙营造出的空间不仅仅是纯粹的内外空间,也营造了具有室内室外双重功能的中介空间。

苏州面积较大的园林通常都利用园墙将其划分成几个园区,各园内巧妙地用墙体结合建筑、山石、花木作垂直方向的围合处理,以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区和景观。且园与园,主空间与次空间,景观与景观之间又非常巧妙地通过内墙的开与合、虚与实、动与静等处理手法营造空间,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照的关系,使园林空间的各部分互相凝结成为一个整体。在较小的园林中,即使无园中园之分,也同样巧妙地运用园墙,划分成若干景点空间。一般在这些空间中,由于园墙的丰富变化,可以形成特有的空间构造:面积显著大于其他空间、布局上具有向心作用、位置比较突出、景观内容特别丰富。

二、融通空间中的墙

所谓融通空间是指空间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空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墙体营造了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苏州园林空间为化解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为求得到空间的深邃,以各种方法来营造融通的空间,增强景的层次感和深远感。苏州园林空间中巧妙利用墙体渗透加大景深的手法极其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内外空间的渗透

苏州园林中的墙对单一封闭的体系是不满足的,这表现在漏窗和各种形式的木格栅以及可以敞开的门的设置上。在苏州园林的封闭型建筑中,除了借墙为一建筑的围合面以外,尽可能地在其他围合面上开窗和门,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特别是把室外空间景物引入室内。例如狮子林古五松园厅堂,位于狮子林北部,园的西部为厅堂,设计通透开敞。其东面、南面两侧设有曲廊,曲廊端部有一半壁亭。园的正中设有石峰,作为厅堂的对景。由于是透过槅扇和廊来观景,并且又是自较暗的室内向室外亮处看,更加丰富了层次的变化,且外部景色显得分外绚丽、明快。

(二)多重空间的渗透

两个相邻的空间之间墙体营造的渗透关系,虽可获得层次变化,但也只限于两个层次,深度感还是有限的。如果将不同景观特色的空间结合在一起,在空间边界上有所划分,空间上相互渗透,则空间层次会更加丰富。如拙政园东南处三个相互毗连的庭园、枇杷园、海棠春鸣和听雨轩。它们之间以实墙和花墙加以分割,又被曲折游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三个庭园大小、形状、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院内主植枇杷,有的以海棠为主景,有的满植芭蕉及池塘睡莲以观赏雨景而得名,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形成一个多层次空间组合。

(三)墙上的连续漏窗

若是从室内空间中的花窗向外观望,所能感受到的仅是空间自身在流动,但若是我们走在游廊之中,而在此半廊的墙上连续设置一列窗口,视点由静止而运动,其动观的效果则更加有趣。例如留园的入口曲折狭长,幽暗封闭,而中部景区的一面侧墙则一连开了十一个门窗洞口,且各洞口的形状、距离、大小和通透程度各不相同。这不仅打破了单调沉闷的气氛,而且人们可以透过这些变化丰富的洞口窥视外部景物,获得了时暗时亮、时隔时透的空间印象。

(四)借景、对景、框景的作用

苏州园林建筑室内空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通的典型的设计方法是“借景”。“借景”之法,不仅扩展了室内空间,打破了室内空间的局限,而且巧妙地将建筑物同周围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以开拓更为广泛的空间层次。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借景至少有三个功用:增添园景的自然风趣、增加美景欣赏的多样性和突破有限,感悟无限,扩大园林空间感。最典型的“借景”莫过于人所皆知的苏州拙政园借北寺塔之景。借景并非特定主题和对象,其主要目的是将园内有限空间向外扩展,如沧浪亭的看山楼、拙政园的观山楼。

苏州园林中常用“对景”的手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在墙体上特意设置的门洞和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使景物若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这在苏州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常用的一种形式就是自空间的一侧去看另一侧,两空间墙面开门洞,以门洞相通,因为要用门洞对景,门洞很讲究造型,而且正对门洞的另一侧空间之景很注意在门洞中的构图和经营位置。拙政园中枇杷园的宜两亭与倒影楼,两者分别置于园中东西两侧,两者互为对景,为“对景”佳例。由西透过倒影亭窗口向东,可观宜两亭美景;由东透过宜两亭窗口向西,则可观倒影楼美景。

框景与对景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透过一个层次去看某一景物。如果说对景所强调的是所对之景的话,则框景所强调的似乎稍偏重于框的处理,也就是说框景既求空间渗透,又求空间画意,典型的如苏州网狮园内殿春移之窗景,因其空间渗透而画意更浓。又如留园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门洞,把园内的景物变换角度纳入框中,随着人们行经其间依次展开,墙的虚实变化,廊的三弯九转,步移景异,时空交替,极具诗情画意。

三、可变空间中的墙

墙与空间围而不死,隔而可通,界域两分,富有变化,这些都是用墙塑造空间的创造。另外,在室内也存在一些 “活动墙”,如屏风、格扇、花罩、博古架或多宝格,以装饰代墙,虚实互借。苏州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隔扇、挂落、博古架、帐幔、飞罩、花罩等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如留园中的主要厅堂五峰馆,是主人起居室待客的重要场所。室内正面用隔扇分隔为前后两室。槅扇用木板与白玻璃填充,面板上书有诗文,风格高雅古朴。

墙对于建筑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州传统建筑中墙具备独特的空间营造功能,特殊空间构成形式满足了苏州传统建筑独有的功能性。园墙以其独特的空间营造方式和造景手法将中国古诗画从纸面上带入现实中来,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典诗画的意境,满足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返璞归真,融于自然。[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营造传统建筑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一光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丢勒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关于现代绿色办公——空间营造与环境优化的研究
探析陕西关中地区“东府”与“西府”传统木窗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