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翀
摘 要:儒学文化的修身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廉政文化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广博的方法论课题,有必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从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文化缺失的挑战、自律文化的构建及应持有的态度上,对如何架构自律文化的课题作一剖析,充分利用人权、民主、宪政、法治、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等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当代价值,形成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和理论。
关键词:自身素质;自律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302-02
自律文化建设的强化和弘张,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正如孔子所云:“长国家务财用,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于国家,灾害并至,纵有善者,亦不可如之何矣。”(《大学》)然而,当前中国反腐斗争中存在着一个反腐倡廉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的突出难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自律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反腐败引申到文化的高度,是反腐败斗争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的基础性课题。
一、反腐败斗争面临着严重文化缺失的挑战
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在理解层面上存在着断章取义的严重问题,以及中外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出现的基质扭曲的变异现象和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负面影响等,为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带来了许多严重的挑战。致使腐败现象的递升趋势有所反弹,并形成一种与反腐斗争相对峙的腐败文化而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以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生活方式,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和精神,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核心基质因素。
“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则吉凶可见矣。”(《周易·系辞传》)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文化的概念明确地表述无疑,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深刻地将“文”之所以为文的内在规定性给以张显,认为“文”是由物之相杂聚、相混存而产生的。但“文”之产生并不是导致一种结果,而是“吉”和“凶”两种结果,其决定的内在根据是“当”与“不当”,“当”者,大人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乾文言》),明示其“明德”、“光明”、“次序”之原则,即要以一种天地之公德、光明之所为和正常之流序为准则的理念去化生万物,就可得到好的结果。
二、廉政文化建设应以自律文化的构建为基础性课题
文化的主体是人,故“人”和“文”常相联而用。讲廉政文化必须讲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从人的心灵深处去找到宽慰和寄托,提升人的自觉意识和修养境界。若不立足于主体人的内在基质成分而是从外部环境寻找原因,终将是本末倒置,非根本之举。孔子在《大学》中首先提到“修身”的基础性作用,他说:“欲明明德于天下也,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莫不皆以修身为本。”“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之,未之有也。”提出了“修身为本”的自然观命题,彰明了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好家,亦才能治好国,明其化育之功效。
1.“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对文化体系整体的有机结构缺乏了解,所以常常干一些自欺欺人的事。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实践,对于体用关系已总结出一系列的理论和学说。魏王弼在《周易略例》中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就是说有是体,必有是用。当然有是用,亦必有是体。体者,当事也;用者,行事也。通常我们说:“你这种人就干这种事。”其意如此。实际上孔子在《大学》中已有明确表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对恶臭味的感应所产生相应的厌恶及对美色迷人之情所产生的倾注,几乎是互动相称的。闻到恶臭味而叫好,见到迷人的美色而憎恨,这只能是一种自我欺骗,人世间鲜为有之。所以孔子喟然叹曰:“诚于中,形于外。”作用力的存在本身就标明反作用力的同时存在,不可能有神秘的力量来消除这种影响,否则就不会有“影响”二字。故孔子对言行的位置提得很高,认为是“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也。”所谓枢机者,就是要我们自律而恭敬;所谓荣辱者,就是要我们明白得失利害,福祸分明。反之,若你的言行利人利民,则功德自会无量无边,《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只要你对民众负责,造福于民,相当于你在你所惠及的对象中存了款,早晚是你的,何愁何虑!何需腐身及罪呢?
2.“过犹不及”
人之行为目的,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有规约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是过,过就是错,所以过与错往往相联而用。现在有相当多的人不理解其中的哲理内涵,认为多吃多占是一种利益或是一种享受或是一种品牌,其实是自我摧残、自我毁灭。
国家、家庭、家族及个人都是有兴衰起伏的,不可能过而不止,兴而不衰,而是有限度的。若触及这个底线,就必然走向反面,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古人的话,而应把其丰富的思想资料作为我们不竭的思想资源,从中去品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建构我们社会主义各个时期的廉政文化的新体系。“过”往往是为政者常触及的红线,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警戒线,就对廉政文化体系的基石垒成,抹下重重一笔。如何去理解和深刻体会防过犯错的哲学理念,就成了我们首当考虑的哲理命题。
平衡主要就是阴阳平衡,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指代着相互对立或对待关系体系中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流转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延绵不断。阴者,暗也,隐也,小也,下也等;阳者,明也,显也,大也,上也等。我们人之所以是向善而又“止于至善”,是因为我们本身存在许多的无知无能和错误认识,这些都是阴性集群。我们提倡学习向善,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大的善行而提出的;我们提倡学习自然,就是因为自然之和谐可以生生不息,恒固贞持,同时也说明或折射出我们具有不和谐的一面或不完善的方面。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它告诉我们一个信号:我们阴势太重,不可有过,阳光待发才是合自然的长生之道。可是我们中间所存在的那些不理解者或不省悟者,还在暗动生阴,行过犯错。endprint
谈到保护干部,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人认为是打官腔,有的人认为是搞文字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厘清认识中的模糊思想,有必要逻辑地介绍一下我们祖先的生命理论——整体生成方式。这个整体是说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要生而存之,不是自己的因素或想法所决定的,而是整体构成成分共同所决定的。我们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成的模式和结构图式,提出了组成因素或成分之间是相互生克制化的,结合生活的实际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述及之。就钱财而言,在儒学看来,人本身就是财,何用造作?子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强调人之财乃德性流行之结果,强调修德正己。若无德行可言,化育功能随之弱极,中和之势无以成形,单单拥有一堆钱有什么用处!子孙本为福,福德紧相连。这句名言确有价值和道理,我们应给子孙创造一个发展的环境,让他们有骨气、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有信念,才能使他们长成参天之贤才、国家之栋梁。只有自食其力,才能内化成生生之大德。否则,所谓的敛钱之本领,必然会转化成断子孙后路之原凶。孔子在《中庸》中有一句名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德者,仁学之必然,以义为基石,而义者,宜也,利物也,利人也。一心只想往自身兜里揽钱的人,必然失去义之本然,而害德害仁,走向舍本逐末的道路。
3.“无欲则刚”
子曰:“帐也欲,焉用刚?”(《论语》)申帐是孔子的学生,他欲望很强,对此孔子说了欲与刚的辩证关系。孔子从本质上,阐明了刚健而阳光地生活所需之条件和人生态度。指出欲望实质上是一种多而过的同意语。
我们的行为,说到底就是为了很好地活、很幸福地活,而贪欲之本性具有行为过分张扬的特征。万事不能太过,过即为错,不可轻为。恰恰相反,有无才是相生的,我们应该补过抑过,以求平衡而达中和之境。欲望往往与贪婪相连,是由过之而生,是一种本能性的东西,比如我们有电视机,回家后就想看电视,有条件干某事或可能实现某种想法,才有相应的愿望,欲念随即而生。我们历代大家、俊杰,都是在困难的环境中成长,在忧患中发展,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磨炼意志、追求理想,才最终成名成家,显示出刚强和坚毅。这就是贪欲和理想的本质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本能的表征,一种是修养的彰显,同为意识所统摄,但其根源却相反。
三、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是建构自律文化的重要保证
儒学思想不仅是现代文化的源泉和动力,而且也是构建廉政文化当可借鉴的宝贵财富。人是历史的人,文化也是历史的文化,割断历史就是背判。我们不能凭空杜撰一个当然的理想制度,也不能将我们的制度超越历史的评判和检验,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动态地把握其中的规律和得失,在传统的承继中去勾画上扬的文化图景。文化的东西是根本性的基质,它必然折射到人们的思想层面而形成思想价值理念,进而变成哲学的思辩和理论形态。
因为对儒学传统思想文化存在有缺失和偏见,所以我们的思想很难达到历史与具体的统一。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消极因素提得太多太滥,这一点首先应当纠正。当然任何时期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宇宙自然法则所内在的规约。“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乾文言》)告诫我们,天道是变化的,必须因时而变,随时而行。孔子在《易大传》中就有这样的明示,彰明了文化及其表现形态的历史合理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并且得出了“与时偕行”的正确结论。科学发展观也是立足于宇宙之自然而提出的,并且将其核心定位于人本思想上,是非常科学而颇具合理性的时代文化理念,提出并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以应有重视,是一种理智和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
[责任编辑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