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
摘 要:高等学校中除极少数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外,大多数高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基于该目标会计课程的教学是以理论学习和探索为重点,还是以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学型高校应准确定位,探索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型高校;会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217-03
引言
基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顺应需求,高校开办会计专业的院校也在增加。教育界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现象:一是开办会计专业的高校数量多,不仅财经院校有会计专业,非财经院校也开设会计专业;二是会计专业的办学层次多样化,从职业高中、中职、高职到本科院校,本科院校中不论是“985”、“211”或是一般院校都有会计专业学生。面对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会计人才数量和质量有了大的改观。面对众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却较难找到合适的会计人才,问题在什么地方值得深思。
一、高校会计教学模式回顾
(一)理论教学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理论教学环节,从入门教材开始,多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师以主动者的身份,介绍一个一个的知识内容,学生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要点,教的过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的过程以对既定内容的识记为主,教学考核一般以机械式记忆为重点,主要是教材内容的再现,尽管现代教学的手段很多,但从本质上讲,仍然是就既定内容向学生进行灌输。
(二)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环节,一部分高校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习,一部分高校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模拟实习,学生在一个模拟的单位内进行实习,操作处理的资料是经过编写人员整理、归纳的文字说明或者仿真原始凭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成本计算的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这种形式有一定的优点,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会计操作的全部流程,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模拟实习的资料是经过编写人员用会计术语整理编写的,由于描述水平的差异,有些业务描述不够准确,而且会计实务中,处理业务前需要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正确性等问题,用仿真的原始凭证容易产生误导,会使学生以为仿真凭证可以作为做账务处理的依据,这种错觉会影响学生一生,所以个人认为仿真原始凭证用于教学对学生不利。对于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收效甚微。问题在于学生到任意单位实习,都是一个实习者,实习结束后,学生会离开,他无法承担主体责任,企事业单位不可能将具体工作安排给实习生,而且有些业务涉及商业秘密,也不便于让学生知晓。因此多数情况下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学生能了解单位财务部门的大致情况,对于业务实习没有深入到预期应该达到的程度。
二、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近年来,通过统一招考入职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发现存在以下明显问题:
(一)会说但不会做
在工作中要求加强会计凭证的审核,严格执行财经法纪,新入职会计人员明确知道,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准则》、《会计制度》等内容,会计凭证有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分。但在具体业务处理时,不明确一个业务应该有哪些必要的原始凭证,原始凭证的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审核时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环节等情况。例如,单位购进大宗物资,应该有合同、发票、货物验收清单及相关领导的审批意见,发票中收款人与付款人应该是物资交易的双方,但新进会计人员对于发票中付款单位处填写的非合同签字单位的情况也没能判定,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信息,如果单位已经付款,而付款单位处不是自己单位的名称,那意味着单位尚未履行付款义务,货物的供应商仍然有权利向单位主张索取货款。这样的情况有财经大学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也有综合性大学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二)会考试但不能果断地处理具体业务
会计专业的学生面对一张张会计试题的考卷,大多能从容地回答问题。但当他们面对具体的会计业务时,却无从下手,因为涉及资金收付,大多数新入职会计人员非常胆怯,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处理业务,甚至需要求助其他会计人员引导才能完成任务。比如,常见的贷款业务,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在放贷前要对贷款单位进行资信调查,需要单位提供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放贷条件确定是否贷款,在确定贷款的情况下,双方需要签订合同,然后放款。新进会计人员对于什么时候贷款成立,从理论上不明确,即如果合同签订日期与放贷日期不一致时,是以签订合同的日期作为贷款的入账日期,还是以金融机构放贷的日期作为入账日期,何时入账的原则不明确。
(三)重形式但不重视原理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的的各门课程时,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主要内容是各种业务的账务处理,受教学环境的限制,业务处理的形式一般以编制会计分录表达,会计分录有简单分录与复合分录之分。一个会计主体经过一定时期的业务处理后,需要提交汇总的会计信息,即编制期末会计报表,在编制报表前,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通常会教学生编制试算平衡表,以检验业务处理的正确与否。业务处理中新进会计人员处理的业务有这样一些情况,例如,高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做一些研究项目,企事业单位会支持学校一定数额的经费,对于收到的这笔款项,理论上高校应做收入增加,同时货币资金增加,因为是服务性业务,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应该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正确的账务处理应该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科研事业收入[1]
同时,代扣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录为:
借:科研事业支出
贷:应交税费
而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处理上述业务时,一般将上述分录合并简化列示如下:endprint
借:银行存款 (收到的全款)
贷:科研事业收入 (收到全款与应交税金的差额)
应交税费 (应交税金)
这样处理的结果,当查询项目资金到账情况时,从“科研事业收入”科目账面不能完整反映对方单位的拨款金额,只能得到应收金额与税金之间的差额,影响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管理。
三、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构想
经过近年来新入职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情况的深入分析,回顾本科院校会计教育的过程,如果要改变现状,使高校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会计教育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确教育定位
高等教育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自身定位。高等学校是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技能的摇篮。理论上,大多数高校应该都属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只有极少数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例如“985”高校。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校做到了让学生掌握较高理论知识的目的,但对于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做得远远不够,从主观上讲,高校对此重视不够,抑或是有难度,抑或是认为技能培养是高职高专的任务。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如果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那么高等学校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值得人们深思。所以对于教学型高校应该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切实承担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义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今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我们坚信如果你的就业率,你这个学校的就业率永远在60%、50%左右,这个学校一定倒闭,如果你的定位不准,你这个学校一定倒闭,我们希望用市场的力量决定你倒不倒闭,现在很多地方院校看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所以也赢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赞赏。所以这个转型,我们现在已经推出了,这600多所院校转型。什么概念呢,我们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是1 200所,600多所正好占它的50%,那么这50%类型就变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我们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2]。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网络的普遍应用,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学习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教师在会计教育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辨别事物真伪,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生活等问题,正如祝辉在《情景教学研究》中的阐述:“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国际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提出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教育由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转向教人应对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命的意义,享受生命的光辉,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层面上来。”[3]所以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有所变革,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没有“985”或“211”院校的学生好,如果过多介绍学科的前沿信息和理论观点,学生会感觉枯燥,听不下去。但如果像高中生那样一个个知识点的逐一讲解,学生也会厌烦,会疲劳,调动不了学习积极性。比如会计学原理课程,教材开篇一般介绍什么是会计、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等很抽象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记笔记,但学习很被动、僵化,老师讲什么,他们记什么,不会提出质疑,最终就是机械地记忆教学内容,很难形成一股积极的自主学习动力,如果丢开教材和笔记,学生知道的内容很少,而且支离破碎,处理业务的能力更加无从说起。所以在会计教育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对接触到的知识点能自我进行判断,并对此做出自我评价,形成自己的认识。刘国武等人在《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应用策略分析》一文中曾论述道:“会计教育者必须引导会计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评价,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负责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自我评价对会计教育最大的影响在于,学生能够在较低的督促下产生较高质量的思维成果,学生的行为能够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负责。”[4]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一开始告诉他,企业业务发生以后该怎样进行账务处理,或事业单位某一业务发生后改怎样处理,学生听起来很茫然,不知为什么要这样,而我们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告诉学生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法规如何处理,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找不到共鸣。如果教育中换一种方式,比如有针对性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将学生纳入情境中,并将学生置于一个拟定岗位(或角色),使学生独立面对所在岗位可能会遇到的资金方面的问题,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生思考的激情,很容易的将学生带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具体环境中。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学生会自觉地寻找理论知识,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理论依据,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行去解决问题,即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偏激,也应加以鼓励,这可以鼓舞学生的士气,通过一定量的处理问题的经验积累后,学生自己会总结和归纳,从中找寻到最优的解决办法,慢慢地,学生会选择阅读的范围,认真听老师对某一问题的讲解。例如,会计学原理教学中,不用一开始就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等知识,因为学生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没有感性认识,听起来陌生,也不知道这些单位有什么样的业务,会计工作的内容有哪些等问题。可以假设一个学生可以感知的环境,如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拟开设一个网店,那么他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请学生做一定的调研,通过调研,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发现大部门学生反映的是启动资金从哪儿筹集、开业手续有哪些、怎么办理等具体问题,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下上述内容,开始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可以先介绍学生迫切想知道的资金从哪儿来。根据中国法律法规规定,资金筹集有两个渠道,即自有资金和举债,自有资金是什么,举债是什么,比例在什么范围,怎样借款,需要哪些一般要件等常识性的问题,学生听来轻松,而且认真,教师将来也非常容易,就这样一个个问题深入,学生收获很大,而且兴趣很浓,觉得很有用,即使不开公司,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种愉悦的背景下会计学原理不再枯燥乏味。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尤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在的仿真实验可以做,但重点还是到企事业单位的实习训练,现在许多本科高校有这一环节,但是大多以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不安排专门的教师跟踪指导,将指导的任务抛给了社会,社会上的单位没有这一项任务,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个人关系接纳学生实习,加上学生实习时间短,学校没有给予任何的报酬,政府也没有这样的任务安排,企事业单位可以指导学生也可以一点也不指导学生,最后学生只要单位能出一个实习经历的证明即可。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学生收获很有限。鉴于此,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出击,应确实加强这个环节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聘请合格的指导教师,对指导教师给予合理的待遇;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出指导性意见,要求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实习指导的任务,并将其工作的好坏纳入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评价内容,政府可以从税收方面给予企事业单位优惠,使企业能主动地承担培养社会人才的义务,像德国等国家那样,企业主动接受在校生的实习,让学生有一个可以学习的固定场所,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论
会计专业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激烈的人才竞争,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很不容易,其中的成败有学校方面的影响,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高等学校如何能使培养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该是高校长期致力于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Z].财会[2013]30号.
[2] http://www.sdsxyz.com.cn/dt/sk/2014-04-03/2719.html.
[3] 祝辉.情景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4] 刘国武,陈少华,贾银芳.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分析[J].会计研究,2005,(12).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