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党在十大八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推动城镇化由重数量规模增加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一、武隆城市管理的探索与成效
(一)创新方法建机制
一是建立责任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副书记为主任的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城市主干道由市政负责,将背街小巷管理任务分解到7个路段、11个专项单位和7个社区, 县领导联系各社区,96个县级部门参与,形成“路段牵头、专项负责、社区自治”三位一体管理责任,层层签订目标,全面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体系,确保管理无缝隙,全覆盖。同时,定期开展义务大扫除和文明劝导活动,推进共创共建,共管共享。二是落实保障机制。路段社区卫生管理经费实行“单位自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由牵头单位负责统筹管理,各责任单位量力出钱,社区凭票报账,达到“共同来出钱,运行有保障”的效果。三是严格考核机制。县督查室牵头,由12名老干部组建专门考核督查组,采取每天巡查、每月考评、年终考核,及时通报,督促整改;并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奖惩内容,对考核不达标的单位启动问责制,形成了一套“有任务、有保障、有检查、有奖惩的严谨完善的管理机制。
(二)精细管理立市容
一是精细环卫管理。严格实行环卫工作 一扫、二洗、三抹、四洁、五消毒、六清运“六步工作法”,严格执行18小时清扫保洁、每天冲洗全城道路、1小巡回清运垃圾、每周清洗一次设施、一人管理一座公厕,定人员、定区域、定标准,严管理、严考核、严奖惩。推行“定期检查、影像点评、限时整改”的监督管理制度,狠抓过程管理,确保精细管理执行到位。垃圾袋装化率、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97%、97%,环境卫生不断上档升级,在全市民意调查中,我县干净程度一直稳居前列。二是严格市容管理。创新执法方法,改单一执法为联合执法,全面整合市政、公安、建委、交委、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执法力量,按照“主干道严禁、支干道严控、背街小巷严管净”的要求,坚持“保秩序、保稳定、保民生”原则,坚持专项执法与联合整治相结合,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相结合,实行“查处一批、取缔一批、规范一批、疏导一批”,集中整治难点问题,规范摊点200余处,疏导困难经营户100余家,妥善解决“面子与肚子”之争,有效规范城市秩序,十乱得到较好控制,市容市貌稳步提升。三是发展数字城管。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拟定投资500万元建设现代化数字城管。面向传统领域,整合现有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建立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公共管理平台,建立集采集、指挥、调度为一体的指挥处置体系,形成“监督重心上移、处置重心下移、服务功能高效、精细管理到位”的管理架构和“大城管”格局。不断增强政府服务能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拉近公众情感距离。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高效化,长效化。
(三)完善设施强功能
一是安全工程。坚持把城市安全放在首位,投入1.5亿元,完成了江北“332”滑坡治理;实施了江北西段高切坡治理和木林岩滑坡治理。完成了县城及12个镇的排洪防涝规划,拟定争取国家政策支持,2016年完成县城区排洪防涝体系,2019年,全面建成完善的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并加强维修整治城周拦山堰、排洪沟、雨水沟,确保城市安全。二是畅通工程。改造道路:先后投入8000万元,全面改造芙蓉路、长峡路、白杨路,城市道路黑化率达100%。拉通骨架:投入4.5亿元,建成十里南岸滨江路,正在规划建设北岸滨江路,着力构建形成南北滨江环线交通,打通交通节点,增加道路资源,缓解县城“两条街”的交通压力。缓解停车难:按照“盘活存量、消减差量”思路,一方面,加大政府建设力度,按每年新增500个公共停车位速度递增。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商品房车位建设标准,从2014年起,实行1:1(即一套房子配套一个车位)车位配套建设标准,用刚性政策促进停车位建设,缓解停车难,消解乱停靠,提高道路运行能力,构建方便畅通城市。三是民心工程。切实将就市、如厕、照明、行路、污水、垃圾等纳入民生工程。先后投入3200万元,新建成2个农贸市场,新增摊位300余个;按照“干净卫生、上档升级”的要求改造4个农贸市场,基本解决就市问题。进公厕建设:按“星级式、标准化”要求新建3个标准公厕,并以此标准,保证新建公厕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改造公厕22座,回购收费公厕2座,基本做到“布局合理、如厕方便”。解决照明:投入5500万元,新建LED节能路灯1500盏,安装社区小巷路灯350余盏,实现“有路就有灯、有灯就能亮”。改善行路:坚持“色彩一致、格调统一、材质考究、工艺到位”的精品理念,先后投入600万元,用透水砖、花岗石全新改造县城人行道4.5万平方米。同时,坚持传统工艺,保持原貌风格,修复老街青石板人行道一条,完善一条,基本实现人行畅通。环保工程。争取国家污水处理到位资金5812万元,完成40公里污水管网,启动了再建县城污水处理厂工程,预计投资2.9亿元、日处理3万吨;保证了污水安全处理。投资1.3亿元启动了县城仙女山新区垃圾处理场,日处理能力250吨,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预计2015年建成;启动了库容6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消纳。四是宜居工程。大力修建广场、公园、绿地,扩大休闲空间,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先后投入6000万元,建成火车站广场、柏杨坪广场。投入8000万元,建成了桃花山综合达标公园和广东坡森林公园,新建了油房沟社区公园和南滨社区公园。大力开展干道绿化、沿江绿化、节点绿化,新增城市绿化2000余亩,绿化绿地率、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化分别达到48.19%、55.40%和13.76平方米,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endprint
(四)打造景观树形象
一是打造灯饰景观。结合武隆“一江两岸”山水景观,科学规划,精心打造,采用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将乌江风情、峡江印象、建筑景观、城市大道等城市符号有机串联,围绕山水之城,突出重点打造高楼、桥梁、滨江路、临街面灯饰。全力打造具有“光影山水、梦幻武隆”特点的灯饰夜景,极大的提升了武隆夜景美感。二是打造立面形象。对县城立面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材质,对临街门楣店招实行全面改造,提升立面形象品位。投入3300万元,对县城临街260栋房屋,统一粉刷外墙漆,统一归位空调,改造房屋立面70万平方米。三是打造店招形象。坚持统一不绝对、规范不呆板的原则,投入2000余万元对临街1000余户门楣店招进行全面改造,形成“上下一条线、前后一个面”的整齐效果,打造规范统一的门楣店招一条街,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
(五)城乡一体抓统筹
一是改善设施。对乡镇投入3000余万元,加快推进乡镇道路、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26个乡镇环境市场、公厕、路灯全覆盖,10余个乡镇建成了文化广场,解决了 “脏、乱、烂、黑”等问题。11个乡镇启动了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逐步推进城乡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不断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投入8000万元完成17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到2015年,投入2亿元全面完成26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二是统筹管理。按照“逐步推进、分类考核、统筹管理”的思路,在26个乡镇建立管理机构,将乡镇管理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县财政每年给各乡镇的社会事业经费增加到100万元,保障日常运行,统筹城乡管理,提高城乡环境,缩小城乡差距。
二、武隆城市管理的努力方向
(一)在目标定位上下功夫
一是人口规模。武隆全县41万人,县城规模宜定位在15至20万人的中小城市。二是管理目标准确。结合武隆资源的基础和优势,可以定位为建设生态园林之城、文化旅游之城、休闲宜居之城。结合武隆县城“一江、两岸、多溪”立体地形,构架“乌江廊道为主轴、两岸山势为依托、四围生态为绿屏、城区溪流为绿脉、交通绿道为绿线、小区绿化为绿点、广场街头为绿块、城市公园为绿园”城市框架,将山、水、林、城融为一体,构建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的公园绿地,最终把县城建成一个“山水结合自然、城市生态发达、园林景观突出、城市形象美好、生态结构合理、城市功能高效”的生态之城、园林之城、休闲之城、旅游之城。
(二)在特色与精品上下功夫
一是要突出特色元素。充分考虑武隆城市色彩、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建筑特色等因素,着力结合武隆乌江文脉、纤夫历史、山水景观、农耕元素、立体城市等特色,布局上要考虑城市的层次脉络,突出一江两岸亲山近水自然特色,建筑上要保留吊脚楼、青石板街等传统元素;文化打造上,以灯饰、雕塑、园林、花卉等树特色,提品位,强内涵。在城市色彩上,充分考虑色彩的协调,与武隆城市的结构、布局相匹配。其中灯饰色彩需体现大气、端庄、典雅。二是要精心精品打造。注重细节,注重精品,力求在城市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从精品上、品位上、细节上、艺术上精心打造,精细琢磨,保证功能完善,艺术完美,细节到位,品质精当。其中标志性建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击武隆特色元素,打造具有武隆象征性、代表性、独特性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精品,引领城市景观;建设一批反映城市历史与现代、山水与文化、旅游与发展的个性雕塑景观,构建城市景观。在灯饰景观上可以突出“光影山水、梦幻武隆”主题,精心打造一精品点,一景观群,一游览线,发展城市夜色景观。
(三)在完善功能上下功夫
一是围绕重点规划。坚持规划先行,针对停车、如厕、绿地、市场等问题,结合城市发展、旅游崛起和车辆增长实际,合理编制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二是强化规划保障。结合《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对停车、如厕、绿地、污水、垃圾等配套设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严格依据标准,做到市政配套设施与主体建筑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验收;避免“小区一建、百姓埋怨”。三是加大建设。解决行车难、停车难、如厕难、就市难和市场不足、绿地不足等六大问题。坚持“严格标准、多元发展、加快建设、增强功能”思路,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城市资源商品化、城市管理要企业化等三大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管理活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城市外环道路、北岸滨江路、连接道路、城市桥梁,增加道路量,力争达到10平方米/人;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公厕,并适当建设一批上档次的公厕;加快城市公园、广场、游园绿地建设,力争达到15平方米/人,严格执行重庆市停车位配建标准,力争重点基础设施达到相关标准,确保城市功能完善。
(四)在秩序疏导上下功夫
一是合理布局市场,妥善解决“农贸归市、座商归店、摊位归区”。二是合理增加经营场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必然有供给,如修鞋、修自行车、缝补衣服、菜市、早点等,很难根本杜绝。可根据城市实际,在不影响交通,市容、秩序、治安的前提下,合理开辟夜市或小商品市场,允许一些市民和生活确实困难的小商小贩进跳蚤市场,满足商贩需求,方便市民生活。三是扩大就业渠道。通过再就业工程解决一批,职业培训转化一批,增加就业渠道和范围,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民生问题根本解决了,市容管理顽症也会从根本上得到化解。
作者:重庆市武隆县市政园林管理局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endprint